呂 釗 蘭 宇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西安 710048)
服飾承載著一個民族蘊藏最深且久遠的文化特質。服飾既是一個民族生活方式的物質載體,也是一個民族每個時期的歷史、生活習俗、生活環(huán)境、區(qū)域風貌、審美情趣、傳統(tǒng)工藝、心理素質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等文化信息、宗教信仰和經濟狀況的集中呈現。涼山彝族在西南邊陲古老蒼涼而迷人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具有涼山彝族封閉形態(tài)的包括天文、星象、歷法、文字、服飾文化在內的獨特而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原始地貌形成的封閉生產生活環(huán)境使得涼山彝族地區(qū)素有“文化孤島”之稱。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文化上的隔絕與民族文化的千年綿延使得涼山彝族服飾別具文化特色,并在長期流傳中保留了多種傳統(tǒng)設計元素。彝族服飾種類繁多,款式和紋樣獨具特色,異彩紛呈,據不完全統(tǒng)計,涼山彝族服飾品種多達300多種,各種配飾和花紋圖案上千種,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既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文化的耀眼明珠、物質化的精神產品,更是彝族活態(tài)的文化和歷史,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1](P4)
蔽寒遮羞是服飾的基本功能,隨著人類社會發(fā)展,服飾被賦予了裝飾、等級區(qū)別等更多的功能。雖然服飾的功能在不斷增加,但在材質、工藝及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高度依賴的前提下,人類服飾與自然保持著密切的關聯。特別是在經濟滯后、生產生活方式原始的民族地區(qū),自然是民族服飾永恒不變的主題。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高山、深谷、平原、盆地等復雜的地形地貌使得該地區(qū)的彝族長期處于一種原始落后的發(fā)展狀態(tài)。生活在較原始的高山峻嶺中的涼山彝族,經濟形態(tài)多以耕田和游牧為主,生活方式原始、自然。加上該地區(qū)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征,該地區(qū)彝族民眾對自然環(huán)境有更多的依賴,該地區(qū)彝族服飾設計的方方面面都圍繞著自然主題來進行。從服裝款式來看,由于該地區(qū)氣候復雜多樣,適應不同的氣候特征是民族服飾設計的首要任務,在此前提下,涼山彝族服飾形成了衫、罩衣、半袖、背心等多種款式的搭配組合,并有察爾瓦、披氈等一衣多穿的服飾習慣。彝族多居住在大小涼山的半山地區(qū),氣候較涼,可披、可蓋的察爾瓦和披氈就成了彝族男女一年四季不離身的最常見衣物。從衣物材質來看,四川涼山彝族在地理條件的阻隔下,和外界交流不多,涼山氣候寒冷,易于畜養(yǎng)牛羊,但是不利于種植棉麻,因此,當地的衣物材質都以各種羊毛織物為主,以毛麻來捻線織布。從服飾材質工藝上來看,無論是材料的加工還是染色,彝族服飾都是依靠簡陋的工具從大自然獲取材料來進行服飾材料的加工制作,涼山彝族人很早就掌握了利用植物染色的工藝,其服飾中常用的黑色主要是用馬桑樹、漆數皮和葉子熬煮,然后用汁水來染色,其他紅色和黃色同樣是從大自然中獲得的原料所制成。從服飾圖案來看,涼山彝族服飾的主體圖案主要來源于大自然中的各種動植物和天地日月,如日月、羊角、蕨芨草等,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圖案經過彝族人的抽象、概括、發(fā)揮,最終形成了服飾圖案中的自然主題。另外,在款型設計上,涼山彝族服飾也充分考慮了自然特征,以涼山服飾中的“所地”服飾為例,該地區(qū)相對較為平緩,彝族男性騎馬較多,因此,該地區(qū)男子褲型設計就是小褲腳設計,比較適合騎馬行走。[2](P30)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涼山彝族服飾設計中的服裝材質來源、圖案設計、功能等方面無一不透露出彝族民眾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生活特征,源于自然、折射自然表征著彝族服飾簡單樸素的自然主題。
就涼山彝族服飾總體風格而言,男性服飾凝重大方;女性服飾色彩斑斕、圖案生動、工藝細致而手法多樣;兒童服飾明快活潑;老年服裝古樸、凝重、寬松,概括之,涼山彝族服飾凝聚了質樸、厚重及真與美的本質。雖然涼山彝族服飾在色彩上僅以黑、紅、黃三種顏色為主色,衣服款式也沒有千變萬化的視覺反差,但是仔細看來,涼山彝族服飾卻在細微中見精巧,每一個款式、每一種圖案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反映了涼山彝族人深厚獨特的審美情趣。以越西區(qū)彝族女子服飾為例,雖然越西片區(qū)彝族女子上衣多為黑色、藍色,衣服的色彩和外觀并不顯眼,可是仔細看來,衣服的花紋針線都細密美觀,形成一種含而不露的美感。[3](P342)在衣服的圖案設計上,涼山彝族服飾呈現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彝族民眾往往在衣領或衣擺上的紋樣重復使用,多重性的排列線條和相似圖案之間的重復排列,形成了強烈的節(jié)奏感,另外,服飾圖案往往重復出現,整個圖案流暢而富有美感。雖然彝族婦女并沒有專業(yè)的紋樣設計經驗,其圖案技藝只是祖輩之間的口口相傳,可世代流傳的服飾圖案經過無數人的智慧改造,在實踐中基本上達到了美學中所要求的平衡均齊的水平,具有強烈的藝術感和設計表現力。[2](P14)涼山彝族服飾中的色彩運用也體現了彝族人獨特的審美理念及服飾深厚的文化底蘊,黑、紅、黃是彝族人服飾中最主要的三種色調,這樣的色彩觀一方面與彝族人的自然生活條件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涼山彝族傳統(tǒng)文化意識在色彩中的反映。在彝族人的色彩觀里,黑色代表了大地,代表著人們的希望,寓意著豐收,因此,莊重的黑色就成為彝族人最受歡迎的色彩;藍色表征著藍天,寓意高昂、自由,表達了彝族人對藍天的向往;黃色源于彝族人對火的依賴,火塘是彝族人的生活象征,明亮的黃色寓意著彝族人對生活無盡的希望,尚黑、愛黃、喜紅是彝族人主要的色彩傾向。服飾中不同色彩的應用反映了彝族民眾獨特的審美情趣,同時也是當地彝族民族文化在服飾顏色中的反映。刺繡是彝族服飾設計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正是刺繡一針一線的精美紋飾才使彝族服飾在簡單中透露出無盡的韻味,彝族服飾的領口、衣襟、裙擺、荷包等服飾的角角落落都可以見到精美的彝族刺繡。根據刺繡部位不同,刺繡所用的針法和色彩搭配也各有不同,胸襟、環(huán)肩等部位的刺繡一般用同色系不同深淺的線來刺繡,絲線明暗深淺的搭配使得圖案呈現出巧妙的層次感;裹背、飄帶上的單色刺繡又使得整個紋飾協(xié)調統(tǒng)一,透露出幾分雅致清爽;對比色也是彝族刺繡中常用的配色方式,巧妙的搭配使得整個刺繡紋飾對比強烈卻無雜亂之感。無論是單色、同色系或是對比色的應用,涼山彝族服飾刺繡都沒有突兀之感,整個服裝紋飾淡雅中見多彩,絢爛而不俗氣,形成獨特的民族審美氣息。[4](P10)藍色的莊重、沉穩(wěn),黃色的絢爛、明亮,紅色的勇敢、熱情,黑色的凝重大方,在涼山彝族服飾中發(fā)揮到了極致。正是在這種審美觀念支配下,涼山彝族服飾的色彩、款式、圖案等才呈現出獨特的美感,彝族男子的偉岸和深沉,以及彝族女子的高貴、嬌媚、典雅在服飾的襯托下表露得一覽無遺。
對大自然的高度依賴使得涼山彝族對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感恩崇拜,萬物有靈是是涼山彝族宗教崇拜的主要特點,生活中常見的雞、馬、羊、虎、火、蕨芨草等事物都是彝族人崇拜的對象。涼山彝族服飾上的紋飾大多來自其崇拜的各種事物,彝族人通過抽象的或形象的手段把自己所崇拜的事物用具體的幾何線條或圖案表征出來,然后把相應的幾何圖案重復應用在服飾的方方面面,以此來寄托自己的美好祝愿和趨吉避兇的心情。彝族人認為雄雞是最有智慧的禽鳥,把雄雞做為正義力量的代表,可以驅邪避魔,因此,彝族人在服飾上繡出大量的雞冠紋,兒童戴雞冠帽,以此祈求平安。由于彝族先民歷史上為游牧民族,涼山彝族長期處于半耕半牧的生活狀態(tài),羊是彝族人的主要衣食來源,彝族人對羊有特殊的感情,布托、昭覺的彝族人就在服飾上繡了大量的羊角紋,以表示對羊的崇拜和感激之情。涼山彝族世代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qū),火是其生活中的必需,是彝族人生活的希望,溫暖的火塘是彝族人生活的軸心,出于對火的崇拜,涼山彝族人在服飾上繡出了大量的火焰紋以示對火的敬意。蕨芨芽葉紋也是彝族服飾中常見的紋飾,在自然界中,蕨芨芽是彝族地區(qū)比較古老的植物,無論是荒灘還是巖縫,蕨芨芽都能頑強生存,食用蕨芨芽是彝族人的飲食習慣之一,出于對蕨芨芽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涼山彝族人把蕨芨芽的形狀做為紋飾刺繡在服飾上作為裝飾,以表示該種植物的崇拜之意。其他藤條紋、蟹紋、日月紋等也都表現了彝族人不同的圖騰崇拜思想和意識。從涼山彝族服飾的各種圖案紋樣可以看出,該服飾圖案紋樣多種,圖案紋飾多取自彝族人周圍生活環(huán)境中的事物,雖然很多圖案已演變?yōu)槌橄蟮膸缀螆D案,但是圖案紋飾所表達的自然事物的崇拜之意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每種圖案都傳遞了一定情感意義,是彝族人原始崇拜文化在服飾上的遺存,服飾圖案在這里不僅承擔了裝飾的功能,同時也蘊含著一定的膜拜意義。
服飾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與進化,在歷史長河的變遷中,服飾的功能和款式因社會需要和進展在不斷演變著,服飾款式、材質、工藝上的每一次演變都反映了特定社會階段的特征,服飾也因此附帶了社會民族發(fā)展的各種歷史印痕,通過服飾可管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和變遷。四川涼山彝族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該地區(qū)服飾也經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時期,以彝族人最常見的察爾瓦為例,在《嶺外代答》 《云南志略》等古籍中,都可見到有關察爾瓦的記載,而在云南昭通東晉期間的墓葬壁畫中,也能看到身著察爾瓦的彝族人形象,彝族服飾的久遠由此可見。[5](P81)涼山彝族服飾有三個不同時期的痕跡:一是草裙裝時期,時間大約在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涼山現存的蓑衣為代表;二是披裹式服裝時期,以單塊布料批繞于身,披氈有此特征;三是貫頭衣時期,如涼山中褲腳地區(qū)的鹽源縣就有用羊毛手工制成的坎肩式的貫頭衣。[1](P5)涼山彝族服飾不僅在款式上具有悠遠的歷史,其服飾材料同樣經過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數千年來,涼山彝族服飾都以動物毛皮和植物纖維為原料來制作,時至今日,以毛、麻為衣物原料仍然是彝族服飾的一個重要特征,簡單古樸的服飾材料展現了涼山彝族人漫長歲月中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彝族服飾的制作工藝也突出了其久遠的歷史特征,如紡織織布所用的“腰機”,雖歷經數千年,今天仍然在越西地區(qū)普遍運用,簡單的工藝,精巧的構思,歷經千年滄桑,飽含彝族先民智慧的腰機攜帶著原始的人類氣息撲面而來,可謂是彝族服飾工藝的活化石。[3](P342)另外,從彝族服飾的圖紋來看,幾千年來,蕨芨芽一直是彝族人的重要食品來源,彝族古經《作齋獻藥供牲經》把蕨芨芽比喻為子孫昌盛,彝族人就是在蕨芨芽的支撐下渡過了各種艱難饑荒,從遠古一路走來的蕨芨芽因此出現在彝族服飾上,不僅表達了彝族人的感激和祈求溫飽的心理,同時也是彝族人對歷史生活的懷念。[6](P52)
涼山彝族服飾種類多樣,款式變化多端,顏色也有多種運用,豐富的服飾選擇一方面反映了涼山彝族人對服飾的重視和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也是服飾功能多樣化的具體表現。涼山彝族服飾有很多講究,因年齡、階層、場合、身份等方面的不同,服飾的款式、顏色也有所改變。隨著社會發(fā)展進化,涼山彝族服飾功能在不斷增加,服飾在原有的基本功能上,包含了更多的內容,其中,倫理思想和等級文化便是涼山彝族服飾的分類功能之一。以倫理思想為例,在彝族人的思想觀念中,衣服色彩表征著一定倫理和情感,因此,衣服色彩的選擇必須講究場合和身份。在彝族人的禁忌中,年長的男女是禁穿黃、紅色的服飾,其服飾顏色多以黑、藍為主,以示莊重與威嚴。涼山彝族人不同年齡所穿的服飾各有不同,彝族少女在成年禮之前穿的是黑白相間的童裙,15歲或17歲時便要進行換裝,而男孩在七八歲時候要進行換褲儀式,不同的服飾轉換表征著當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已經開始轉換,通過不同裝束的轉換,彝族人在各種裝束所承載的倫理思想下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另外,不同的色彩也意味著不同的階層,彝族人以黑為貴,在過去等級森嚴、貧富懸殊的奴隸社會,服飾的質料、色彩、款式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彝族社會曾經分為黑彝和白彝,黑色為貴,代表上層階級,黑白彝之間不能通婚,種族的尊卑貴賤,通過服飾便可一目了然,這種黑、白色彩的等級觀念一直延續(xù)至今,如今涼山三個方言區(qū)的三大類服飾仍然以黑為底。涼山彝族服飾還有以右為尊的觀念,無論男女,涼山彝族的服飾皆為大襟右衽,體現了儒家文化中以右為尊、以右為貴的思想。在彝族人服飾的物質顯化下,原來抽象的等級和倫理思想得到了顯現,涼山彝族服飾也因此承載了更多的等級和倫理文化意蘊。
久遠的民族歷史、獨特的民族文化、原始樸素的生活理念、以及相對封閉原始的生活環(huán)境使得四川涼山彝族在生生不息的世代演變中形成了豐富的獨特的服飾文化。每一個繡片、每一個圖案都意味著不同的情感或一段動人的故事,積淀了蒼涼歲月的涼山彝族服飾因此擁有了更多的文化意蘊,是彝族文化傳承不可忽略的載體。
[1]蘇小燕.涼山彝族服飾文化和工藝[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12).
[2]馬 政.四川涼山彝族傳統(tǒng)服飾設計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0.
[3]劉亭園.試述涼山彝族服飾文化——以越西彝族服飾文化為例[J].商情,2012,(48).
[4]駱小草.涼山彝族服飾的色彩探析[J].華人時刊,2011,(10).
[5]無 云.百褶裙與察爾瓦[J].青年作家,2013,(11).
[6]馬曉華 四川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