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一般來說,幼兒在3歲以前,穿著打扮都會乖乖地聽從父母安排,讓穿什么就穿什么,讓理什么發(fā)型也不打別。但過了3歲,最遲到4歲以后,孩子就開始“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了,他(她)不再甘做“媽媽的洋娃娃”,即使穿得不倫不類也要堅持自己來搭配服飾。女孩子往往偏愛公主裙、高跟鞋甚至媽媽的化妝品,男孩子不再讓家長剃光頭,并酷愛某種卡通圖案。也正是從這時起,幼兒們對美術(shù)、陶藝、舞蹈等藝術(shù)形式產(chǎn)生興趣。不少孩子會將美的東西“占為己有”,凡事追求完美,有一丁點兒瑕疵就不依不饒……這種種表現(xiàn),其實都是幼兒在“審美敏感期”的正常反應。此時,家長若能敏銳地把握孩子的“審美需求”,因勢利導,讓孩子對真善美的事物產(chǎn)生較強烈的美感體驗,便能促進孩子審美心理的正常發(fā)展。反之,則可能導致孩子出現(xiàn)不良審美傾向,輕則會因“過度愛美”干擾孩子的正常生活,重則會因過度迷戀某些事物或愛慕虛榮而影響孩子的成長。那么,具體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美育要從娃娃抓起
(喬女士,小學美術(shù)教師)
很多人認為,“美育”就是把孩子打扮得漂亮體面,給他們報美術(shù)班、模特班,讓他們接受藝術(shù)熏陶……其實,真正的美育遠不止這些內(nèi)容,它不但能幫助孩子推開藝術(shù)殿堂之門,還能給他們帶來平靜美好的情緒,提高他們的智商。
從懷孕時起,我就把各種各樣“美”的載體用于我的胎教。女兒小婕在娘胎里就習慣了聽音樂、“看”畫展、接觸大自然、參觀博物館。她出生后情緒非常健康,哭鬧時只要一聽見音樂就會安靜下來。
每次帶女兒出門,不管她能不能聽懂,我都堅持向她描述各種美麗的事物。看漣漪,觀落日,聞花香,曬太陽,我把握每一個機會,把我對事物的美學解讀傳遞給她:“奶瓶是粉紅的,如同桃花;小床是紅色的,好像太陽的臉;尿布是軟軟的,好像棉花糖……風兒親你的小臉……”
女兒半歲后,我常讓她踩在我的腳面上,隨音樂在地毯上和我一起跳舞。因此,幾個月后,小婕一會走路就能翩翩起舞。她會捕捉大自然中的美麗風景并陶醉其中,甚至看到一道光射進屋子時,灰塵在光柱中旋轉(zhuǎn),她也能歡快地唱啊跳啊,自得其樂。
小婕的“學說話”與“體驗美”密切結(jié)合在一起。她開口說話比較晚,卻很快就能說完整、豐富的句子。幼兒園老師說她詞匯豐富,常用“文縐縐的形容詞”,讓人吃驚。
一次,小婕變換各種角度觀賞光線在花上投射的“金粉”。那時候的她不太會說話,只會咿咿呀呀加上手舞足蹈。我感嘆說:“好漂亮,‘畫家’給花兒涂上了金色,真奇妙?!毙℃紡拇擞涀×恕捌婷睢边@個詞,每當發(fā)現(xiàn)美麗的東西時就會脫口而出。不久后,小婕被一個小哥哥欺負了,我一番撫慰后她仍感到委屈。我說:“小哥哥眼睛里有‘金粉’呢……”小婕便湊過去看。小哥哥剛被爸爸責備,正“梨花帶雨”,小婕立即停止哭泣,一本正經(jīng)地欣賞著哥哥淚珠中的光線折射,大聲說:“奇妙!奇妙!”
從很多類似的例子中我發(fā)現(xiàn),美育能讓孩子破涕為笑、笑迎挫折、幽默大度。
小婕在藝術(shù)方面展現(xiàn)出比較高的天賦,很多人建議我給她報興趣班。我的原則是“多欣賞、多熏陶,直到她極度渴望時,再接觸技巧性的東西”。所以,我家電視鎖定CCTV音樂頻道,小婕除非睡著了,其他不管什么時候,都能欣賞到音樂。周末有空閑,我們還會帶她去博物館的“手工藝展廳”觀看藝人們現(xiàn)場畫扇面、做雕塑、織土布、玩陶泥;每逢有人現(xiàn)場題字作畫,小婕都能津津有味地看好久……花鳥市場和古董市場,也是我們常逛的地方。漂亮的小玩意兒,小婕過目不忘,回家后還能憑記憶畫出來。
小婕上幼兒園中班后,我發(fā)明了一些小游戲來滿足她日益膨脹的“審美欲”和“購買欲”。比如:我打印與芭比娃娃有關(guān)的圖片,比如衣服、發(fā)飾、馬車、鞋、包等,然后塑封剪裁,讓小婕“給芭比穿衣服”。在這個過程中,我教她顏色搭配的原理,提醒她穿衣要得體,要分場合。遇到她心儀的衣服鞋包,我鼓勵她先畫下來,想一想:假如買回來,該怎么搭配?該在什么場合穿?我這么做,既能滿足她對美麗的衣服或飾品的占有欲,又非常省錢。因為當她畫好衣服并塑封起來貼在衣柜門上時,便感覺自己已經(jīng)“擁有”,買不買都無所謂了。
四五歲的女孩子常為“公主裙、水晶鞋或水鉆發(fā)夾”拉幫結(jié)派,孤立不時尚、不漂亮的孩子。為此,我更偏重對小婕進行“內(nèi)在美”的培養(yǎng)??吹角鍧嵐ふJ真掃地、快遞員滿頭大汗地送快遞時,我會大加贊美:“好勤勞的人,真美啊!”當看到小女孩打人、說臟話的時候,我會當成反面教材。在陪女兒看《迪士尼公主》《芭比娃娃》《巴啦啦小魔仙》等動畫片時,我啟發(fā)女兒:“這些女孩,有什么美的品格?”
一次,小婕為了多玩搖搖車而大哭大鬧。我拿出包里的梳妝鏡遞給她,說:“芭比娃娃會這樣嗎?”小婕乖乖地下車,恢復了“芭比狀”……家里的大人們,難免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小婕便會說:“奶奶,發(fā)脾氣好丑啊,重新美回來好不好?”
有人說,幼兒的生命是個小宇宙——他(她)天生能與大自然溝通,并從中得到靈感和審美。我借助“品味花前月下的自然美、近距離接觸民間手工藝、從事藍天白云之下的體育鍛煉”等活動,將美感體驗注入女兒的生命中,讓她內(nèi)心強大起來?,F(xiàn)在,小婕已上小學二年級。她比同齡的女孩更大氣,不搞小團體,樂于分享;她積極上進,陽光健康,自律寬容——任性的時候只要稍加提醒,她就會收斂脾氣。而且,她有自己的審美觀,不人云亦云。
前不久,網(wǎng)上流傳一件事:一位“90后”媽媽斥資數(shù)百萬元給女兒買名牌,并拍攝了以名牌衣物為背景的照片。家人討論這則新聞時,小婕也湊過來看手機。她說:“衣服挺好看,就是背景太丑了,應該去海洋館或張家界(我們曾帶她去過)那樣的地方拍照片!背景如果是海豚、海獅、高山或白云,會更美!”
這番話,讓人不能小看這個7歲的小人兒!她已經(jīng)能夠分辨出那是充滿土豪氣息的炫富,而不是真正的美。怪不得,我每次陪她逛街,她都不選公主裙等款式,也不執(zhí)著于買名牌,而是挑選一些優(yōu)雅低調(diào)、物美價廉的衣物。原來,她有屬于自己的審美觀,所以敢于堅持風格,篤信自己是造物主最美的作品!
男寶迷上“美人魚”
(周女士,33歲,公務員)
我曾先后在消防站和武裝部工作多年,同事多是鐵錚錚的漢子。所以,當4歲兒子迷上愛麗兒,變得愛哭鬧、愛臭美時,我非常焦慮。
愛麗兒是“迪士尼公主系列”中的美人魚公主,有一條大尾巴和一頭紅色的卷發(fā)。兒子第一次看到她時就被深深吸引了。他央求爺爺給他買了愛麗兒玩偶,愛不釋手。我擔心他整天抱著一個美人魚玩偶睡,會不會太娘了。
進入幼兒園中班后,兒子的很多表現(xiàn)都像小姑娘。他喜歡偏中性的服裝,常用水彩筆涂指甲;他常將地上的亮片、假鉆、玩具——其實都是別人丟棄的垃圾撿起來,緊緊攥在手里。
我向幼兒園老師咨詢時,她說很多同齡孩子都有類似表現(xiàn):“喜愛美人魚也是探索美的一種方式。您不用太擔心,要先理解孩子,才能引導孩子?!?/p>
老師的話啟發(fā)了我,我嘗試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澄澈愛美的童心來欣賞兒子,與他溝通。
此后,當兒子追求完美、反應敏感時,我不再說他“小心眼”“娘娘腔”;當他抱著愛麗兒絮絮叨叨說個不停時,我不再一遍遍地強調(diào)“她是玩偶,不是真人”;當他一次次地詢問愛麗兒為什么沒有腿時,我耐心地告訴他有關(guān)審美的“黃金比例”,讓他知道愛麗兒的尾巴之所以漂亮,是因為符合這個比例……
改變溝通方式之后,兒子將審美重心從愛麗兒轉(zhuǎn)移到了更多事物上。我乘勝追擊,繼續(xù)引導他發(fā)現(xiàn)無處不在的“美麗”,來平衡他以往比較偏激的“審美傾向”。
比如吃飯。從前兒子喜歡吃幾口就停下來,用調(diào)羹將米飯弄得平平整整,然后再繼續(xù)吃……看到他將熱飯吃成冷飯,我常?;鹈叭桑査煌?,可并不能解決問題。當我改變思路之后,克制自己不去嘮叨,而是富有同理心地說:“寶貝兒,你喜歡平平整整的飯嗎?那媽媽可以教你一種新的吃飯方法?!庇谑俏医趟麖拿罪埖谋韺虞p輕刮飯吃,讓米飯始終保持表面平整。學到這個本領(lǐng)后,兒子的吃飯速度快多了。
比如磨嘰的習慣。我從審美需求的角度理解了兒子的“慢騰騰”——大人關(guān)注時間和遲到,兒子只關(guān)注周圍美麗的事物。上學途中,兒子常常一步三回頭。仔細觀察之后我發(fā)現(xiàn),小區(qū)綠化帶的樹枝間那一張張美麗的蜘蛛網(wǎng),是他磨嘰的根源。我不再責怪他遲緩,而是問:“寶貝兒,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漂亮的東西呢?”兒子仿佛找到了知音,拉著我尋找正在織網(wǎng)的蜘蛛。我陪他略微“磨嘰”一下,然后說:“哇,閃閃發(fā)光的蛛網(wǎng)好漂亮,我真想停下來欣賞……不過,放學時再來會更好,夕陽下的蛛網(wǎng)才最漂亮!”兒子乖巧地跟著我加快了步伐,邊走邊和我討論晚霞和彩虹的顏色有何區(qū)別……
再比如浪費的行為。兒子看到東西破損或有了皺折就會哭鬧,堅決要扔掉。我換一種處理方式,啟發(fā)他:“我們能不能在旁邊加點兒什么,讓劃痕變成漂亮的小花或小羊?”當兒子因別人弄臟他的手工作品而憤怒時,我引導他在污漬或破損的地方進行想象力發(fā)揮,創(chuàng)作出美麗的圖案。在“變廢為寶、化丑為美”的過程中,兒子學會了變通和思考,知道了壞事是能彌補、轉(zhuǎn)化的。于是,他那些過度敏感的情緒化反應逐漸減少,在扔東西之前也會先征求大人的意見。
此外,我注重培養(yǎng)兒子的男子漢氣概。我點播閱兵式的視頻給他看,讓他欣賞軍人的颯爽英姿,訓練他“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他逐漸意識到“儀仗兵的一舉一動都很美”,并刻意去模仿。除了每年的家庭旅游、每周例行的爬山,我還帶兒子去觀看消防演習,欣賞消防官兵身手敏捷的美。
兒子的眼界越來越開闊,他的審美不再局限于美人魚、蜘蛛網(wǎng)、米飯和白紙,他喜歡上了拍照,跟爸爸學習PS照片……而且,他的敏感易怒行為越來越少,快樂大度的品格逐漸形成。我終于松了一口氣,不再擔心他會變成“娘娘腔”。
或許,在這個男性缺席的教育環(huán)境中,很多男寶都有過“娘化”的審美傾向,讓家長虛驚一場!其實,真的不必太緊張。只要引導得當,孩子不但不會變得娘里娘氣,還會擁有比一般孩子更高雅的審美情趣。
不要“臭美”要“審美”
(陳女士,資深幼兒教師)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一個在審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幼兒,長大后不會平庸,也不會很野蠻,也不會很庸俗……”的確,幼兒在三四歲時表現(xiàn)出對審美對象執(zhí)著的追求,是一件好事。家長們要敏銳把握審美敏感期,給予巧妙引導。
首先,家長要理解幼兒為審美表現(xiàn)出的“偏執(zhí)、頑固和完美主義”。比如:在書上亂涂亂畫、在玩具上“簽名留念”、給汽車內(nèi)壁涂上顏色、將好端端的東西丟棄……家長切忌嘲笑、打罵、貼標簽,而要開動腦筋,提供適宜的途徑讓孩子盡情發(fā)揮,比如開辟一面墻壁專供孩子涂鴉,買來玩具汽車讓孩子染色,幫孩子重新布置房間等。案例中的小婕媽媽,打印了芭比娃娃衣物的圖片,教她搭配。比起買實物,這種虛擬的方式也能讓孩子得到美感體驗,而且非常省錢。
其次,培養(yǎng)孩子具有節(jié)制的品格。幼兒對“美”的判斷比較幼稚。他們喜新厭舊、經(jīng)?!盀槊蓝洉r間、不顧他人”。這種情況下,家長應給孩子較少的選擇項。比如挑衣服,只能三選一;買鞋子,半年才能買一次;買包包、飾品、洋娃娃等“奢侈品”,必須通過某項家務賺取經(jīng)費。當幼兒因衣服“款式舊、非名牌”而不愿穿時,家長可以夸衣服干凈,引導孩子明白“衣貴潔、不貴錢”的道理;家長也可以找裁縫或DIY,將舊衣服改造。當幼兒因外貌而攀比時,家長要通過積極的影視作品、繪本故事或公益活動等手段,引導他們明白“心靈美”的重要性。
再次,推動審美意識向更高階段、更廣層面發(fā)展。一般來說,審美發(fā)展呈現(xiàn)“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像案例中的周女士,引導兒子的審美從“美人魚、白米飯”發(fā)展為“儀仗兵的風姿、男子漢的氣概”。家長可借鑒一些寓教于樂的游戲,讓孩子吃出境界、玩出水平。比如“水果審美”。帶孩子去農(nóng)場采摘水果,教孩子辨別水果的新鮮度,制作水果拼盤。在這個從“吃的美感”提升到“勞動之美”的過程中,孩子還能了解到相應的常識。也可以來個“晾衣服審美”。讓孩子在長長的晾衣繩上搭配出美感來。不妨問孩子:“小衣服與大衣服之間應該如何排序?”“不同顏色的衣服應如何擺放?”如果家長動腦筋,就可以教孩子把枯燥的家務“做”出美感來。還可以來個“鍋碗瓢盆審美”。先讓孩子認識各種廚房用具,然后讓孩子聽鍋碗瓢盆發(fā)出的各種聲音,比如可以將液體倒入不同的容器,讓孩子感受它們各自發(fā)出的不同聲音,然后讓孩子離開廚房,憑聽力來判斷家長正將液體倒入哪種容器,家長甚至可以鼓勵孩子用廚具來演奏,鼓勵孩子大膽創(chuàng)新。
《卡爾·威特的教育》和《斯托夫人的教育》是兩本舉世聞名的家教名著。兩位偉大的家長都在孩子幼年時經(jīng)常帶他們到森林里散步,邊欣賞邊教導,從審美的角度啟發(fā)孩子對各科知識的興趣。他們在陪孩子看日出、畫美圖、欣賞鴿子在天空中飛翔的軌跡、臨摹柔風拂過樹梢的弧線等過程中,引導孩子將審美體驗上升到藝術(shù)、科學、音樂等精神層面。兩位作者都認為,年幼孩子的感官是完全開放的,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審美環(huán)境。只要是美的東西,孩子就會自然地經(jīng)歷、感受,藝術(shù)來自生活的每個角落。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