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勇賢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慢性病防治院皮膚科,廣東 大埔 514299)
肛門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的一種過敏性皮膚病,以瘙癢、有分泌物滲出、皮疹呈多形性、易復發(fā)為主要特點,任何年齡的人均可發(fā)生[1]。他雖不會傳染,但是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所以有效治療肛門濕疹極為重要。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瘙癢、分泌物增多、便秘和腹瀉等癥狀,慢性肛門濕疹還伴有肛周皮膚潮紅,結痂,變厚、變粗,呈苔蘚狀變或皸裂。臨床上患者因瘙癢劇烈、反復發(fā)作、病程纏綿而非常痛苦。此病的病因分內、外兩大類:外因多由感受風、濕熱、蟲毒搔擾等;內因常為臟腑虛弱,血虛、風燥、濕熱下注等所致[2]。筆者研究了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肛門濕疹的病例,結果表明臨床療效令人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皮膚科于2012年6月~2013年1月期間收治并確診為肛門濕疹的患者52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其中試驗組患者有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齡17~43歲,平均24.2歲;病程18 d~10個月,平均4個月。對照組患者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齡18~40歲,平均22.1歲;病程17 d~11個月,平均4個月。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病情程度、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所有接受本項研究的患者均符合肛門濕疹診斷標準,慢性濕疹可能最初則為慢性,亦可能為急性濕疹不愈所致。肛門濕疹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局部皮膚瘙癢、分泌物增多、便秘和腹瀉等癥狀,慢性肛門濕疹還伴有肛周皮膚潮紅,結痂,變厚、變粗,呈苔蘚狀變或皸裂,患者因瘙癢劇烈、反復發(fā)作、病程纏綿而非常痛苦。此病病程較長,常延久不愈,反復發(fā)作。經中醫(yī)診斷屬血虛風燥型,常伴有形體消瘦,脈沉細,舌淡苔白。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外涂派瑞松軟膏,每次適量,2次/d;口服西替利嗪片,10 mg/次,1次/d。試驗組患者在接受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另接受中藥熏洗:配方為:花椒5 g,黃柏、防風、制大黃、丹皮、地膚子、荊芥、丹參、白鮮皮各14 g,土茯苓、虎杖各21 g。1劑/d,分2次各煎取藥液480 ml后混合。用藥時需加適量溫開水稀釋,注意水溫調節(jié)。坐盆14 min/次,3次/d,埋入藥液入肛門部內。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3周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患者接受治療治療后2~3個月內皆接受隨訪,觀察其療效,對比中醫(yī)癥征積分表(SSTCM)的積分變化。通過《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來評價其療效。可分為無效:治療后癥狀與體征無改善;有效:治療后癥狀及皮膚損害有改善;顯效:癥狀消失,皮膚恢復正常;總有效率=顯效+有效。1.5 統(tǒng)計學方法:本試驗所得數據皆運用SPSS 16.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評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χ2檢驗比較定性資料,t檢驗測試定量資料,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分析,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為84.61%,對照組為69.23%,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現代醫(yī)學認為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肛門濕疹的治療原則應根據致病的不同原因和局部改變,進行合理的整體治療和對癥處理[3]。肛門濕疹病病程較長,常延久不愈,反復發(fā)作,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治療時我們應該盡可能追本溯源、找出病因,在其基礎上針對特定的因素進行改善。諸如改變患者的飲食習慣、作息起居、工作環(huán)境等,因為它們均有可能誘發(fā)濕疹的產生。另外對易引起濕疹的其他疾病(如便秘、肛裂、混合痔等)應予以重視。西藥(如激素類乳膏和葡萄糖酸鈣注射液)治療急性肛門濕疹雖然表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根治,而且有可能在治療時損傷其他組織和機體功能。對于瘙癢嚴重的患者給予鹽酸異丙嗪片,抗組織胺類藥物如撲爾敏以止癢,雖然表面上療效較好,但存在不良反應較多、損傷周邊組織、易復發(fā)等缺點。通過對試驗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對照組患者的癥狀治療后明顯改善。這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情況比對照組好很多,說明中西藥聯合治療效果相比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效果更好,更能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質量。
對于濕疹的治療,西醫(yī)以對癥治療為主,采用消炎、抗過敏的方式,療效不甚理想。中醫(yī)則根據患者的體質,通過辨證論治,糾正體質偏差,恢復機體陰陽平衡,因而能在治病的同時也改善體質,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例如經絡穴位介入自血療法抽取患者自身靜脈血注射于特定穴位,激活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4]。通過這種方法對人體臟腑功能進行調節(jié),促進免疫細胞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通過臨床研究檢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肛門濕疹能夠提高臨床療效,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
學者認為,肛門濕疹按照中醫(yī)的范疇屬“風濕瘡”、“浸淫瘡”、“頑癬”。是由于濕熱下注,血虛挾風所致。治療應以清熱去濕,疏風止癢為主要原則。參考裴國良等人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中藥熏洗療法。熏洗劑藥方中防風、荊芥能祛風利濕,濕凈風去則滲出、瘙癢自愈;丹參長于養(yǎng)血活血,丹皮長于涼血散瘀,兩藥并用,可清血熱、行濕滯而止癢;地膚子白鮮皮燥濕清熱,大黃、土茯苓、黃柏解毒祛濕,因而能有效止癢;加用花椒又可促進經皮滲透,增強藥效。
綜上所述,中西藥聯合治療肛門濕疹較單一診療方法有更好的療效,更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故此方法適合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喻 寧,高 虹,肖 泳.中西醫(yī)結合護理痔瘡術后肛門濕疹58 例的體會[J].重慶醫(yī)學,2010,39(9):1167.
[2] 段德鑒,唐吉云,田 斌,等.創(chuàng)傷后濕疹42例的臨床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2(3):162.
[3] 王占威.中藥外洗治療肛門濕疹40例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3(9):128.
[4] 裴國良,李愛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肛門濕疹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9,31(8):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