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杰,彭 婷,李 杰,金 娟 (江蘇省溧陽市中醫(yī)院麻醉科,江蘇 溧陽 213300)
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椎管內麻醉和神經阻滯中。筆者使用三種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旨在觀察其對感覺、運動阻滯和術后持續(xù)鎮(zhèn)痛時間的不同。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獲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擇期行上肢手術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ASA分級Ⅰ~Ⅱ級,年齡19~71歲,體重46~78 kg,患者無高血壓和冠心病病史。隨機分為A組、B組、C組三組,每組20例,分別用0.25%、0.375%和0.5%羅哌卡因各30 ml在神經刺激器引導下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1.2 阻滯方法: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術前藥,入室后常規(guī)監(jiān)測BP、HR、SpO2和ECG,開放外周靜脈通路,面罩吸氧3 L/min,靜脈推注咪達唑侖1~2 mg?;颊呷フ砥脚P,或頸肩部墊薄枕,頭偏向健側,確定前中斜角肌間隙,在該間隙環(huán)狀軟骨水平下1~2 cm處作局部麻醉藥皮丘,用STMUPLEX神經刺激儀(B.Braum公司,德國)和STMUPLEX 50 mm神經刺激針(B.Braum公司,德國)以向下、向后各成45°角進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刺激頻率2 Hz,起始刺激電流1 mA,當引出相應的肌肉收縮后,逐漸將電流減小至0.3~0.4 mA,仍可見肌肉(三角肌、肱二頭肌或肱三頭肌)收縮,固定穿刺針,回抽無血,注入由專人配置好濃度的羅哌卡因30 ml,每推注5 ml回抽1次,2 min內推注完畢。
1.3 觀察指標:記錄阻滯前及阻滯后10 min和30 min時的HR、BP和SpO2;記錄臂叢神經各分支(腋神經、橈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和前臂內側皮神經)的感覺阻滯時間,以注藥完畢到針刺無痛作為感覺阻滯時間,超過60 min仍有針刺疼痛則為阻滯不全;記錄臂叢的運動阻滯程度,運動阻滯評估采用Bromage改良法[1]:無運動阻滯(0級),感上肢沉重(1級),不能抬肩但能屈肘(2級),不能屈肘(3級),不能屈腕(4級),不能活動手指(5級);觀察術后持續(xù)鎮(zhèn)痛時間,以手術開始到術后切口開始感覺疼痛時作為術后持續(xù)鎮(zhèn)痛時間;同時記錄麻醉期間出現(xiàn)氣胸、膈神經麻痹、霍納綜合征、喉返神經阻滯、局麻藥中毒等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和體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患者的阻滯前及阻滯后10 min和30 min時的HR、BP和 SpO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的腋神經、橈神經和肌皮神經均阻滯完善,A組的感覺阻滯時間明顯長于B組、C組(P<0.05),B組、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的正中神經、尺神經和前臂內側皮神經均出現(xiàn)不完善阻滯,感覺阻滯時間A組>B組>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尺側阻滯成功率C組>B組>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A、B、C三組的運動阻滯程度以C組最完善,B組次之,A組最差;術后持續(xù)鎮(zhèn)痛時間A組<B組<C組,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詳見表1。
表1 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神經各分支感覺阻滯時間的比較(±s,min)
表1 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神經各分支感覺阻滯時間的比較(±s,min)
注:與C組比較,①P<0.05;與B組比較,②P<0.05
組別 例數(shù) 腋神經/n 肌皮神經/n 橈神經/n 正中神經/n 尺神經/n 前臂內側皮神經/n A 組 20 8.0±2.9①②/20 11.1±2.8①②/20 13.0±2.7①②/20 37.1±8.8①②/11 48.8±5.3①②/12 38.7±9.9①②/14 B組 20 5.9±2.3/20 6.2±2.5/20 7.4±2.5/20 21.6±11.5①/20 30.9±12.6①/14 25.3±10.6①/18 C組 20 5.5±2.5/20 5.8±3.2/20 6.9±4.0/20 17.9±13.4/20 23.1±13.3/17 19.2±12.6/18
表2 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術后持續(xù)鎮(zhèn)痛時間和尺側阻滯成功率的比較
表3 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神經運動阻滯(Bromage改良法)程度比較(例)
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影響臂叢神經阻滯效果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局部麻醉藥的濃度和容量、穿刺路徑、神經刺激儀的電流強調以及誘發(fā)的動作類型等[2]。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缺點是常有尺側阻滯不全,但使用改良法肌間溝臂叢阻滯[3],其尺側阻滯不全有明顯改善;配合神經刺激儀進行臂叢神經阻滯[4],較傳統(tǒng)異感法阻滯能明顯提高臂叢神經阻滯的成功率。
羅哌卡因是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為純的左旋對映異構體,其理化性質與布比卡因相似,但脂溶性低于布比卡因;羅哌卡因的心臟毒性和中樞神經毒性較布比卡因低,并且具有感覺—運動阻滯分離現(xiàn)象和縮血管作用的特點,是目前臨床上外周神經阻滯的首選局部麻醉藥[5]。本研究使用0.25%、0.375%和0.5%羅哌卡因30 ml行肌間溝臂叢時間阻滯,結果顯示隨著羅哌卡因濃度的升高,其感覺和運動阻滯越完善,尺側阻滯成功率越高,術后持續(xù)鎮(zhèn)痛時間越長。研究顯示,150 mg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后,血藥濃度最高為2.97 μg/ml,明顯低于中毒濃度[6],本組資料中羅哌卡因最高劑量為150 mg,說明此劑量是安全的。臂叢神經阻滯時使用何種濃度和劑量的局麻藥應綜合考慮手術部位、范圍、手術緊急程度等因素進行選擇。
綜上所述,0.25%、0.375%和0.5%羅哌卡因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其中以0.5%羅哌卡因的阻滯效果最完善。
[1] 陳江興.肌間溝一針兩點注射法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觀察[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03,8(4):264.
[2] Taboada M,Atanassoff P,Rodriguez J,et al.Plantar flexion seems more reliable than dorsiflexion with Labat's sciatic nerve block:a prospective,randomized comparison[J].Anesth A NALG,2005,100:250.
[3] 李文輝,廖生根,阮凱珅,等.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改良法在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2,39(5):125.
[4] 周青春.神經刺激器輔助定位實施臂叢神經阻20例臨床體會[J].吉林醫(yī)學,2009,30(15):164.
[5] 杭燕南,主編.當代麻醉手冊[M].第2版.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66-67.
[6] 王祥和,豐浩榮,許鵬程,等.等劑量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效果及血藥濃度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