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鳳,陶朝榮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結核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1)
結核性腦膜炎是由于結核菌侵犯腦膜、腦實質所引起的炎癥,診斷不及時和治療不當,患者的病死率和后遺癥的發(fā)生率高[1-2]。本研究借助我院收治的49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資料分析該疾病的臨床及腦脊液特征,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5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49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均經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治療效果確診。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齡2~68歲,平均 (34.9±5.6)歲;病程9~137 d,平均 (23.6±7.2)d?;颊咂鸩〖毙?5例,亞急性起病27例,慢性7例;無卡介苗接種史17例,接種史不詳6例;有結核接觸史12例,家屬經胸片證實活動性肺結核8例。按照臨床特征將所有患者分為Ⅰ組 (腦神經麻痹)29例和Ⅱ組 (無腦神經麻痹)2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均行頭顱CT平掃及增強掃描,螺旋CT機自0M線連續(xù)向上10層軸位掃描,層距、層厚均為10 mm,造影劑用量1.5 ml/kg,推注速率1~2 ml/s,統(tǒng)計CT掃描異常率。通過腰椎穿刺獲取患者腦脊液標本,立即進行常規(guī)生化等檢查,測定腦脊液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葡萄糖、氯化物以及蛋白質含量,測定腦脊液中IgG、IgM、Alb含量。對兩組患者的以上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CT檢查結果比較:Ⅰ組29例中,CT掃描結果異常28例,異常率為96.6%;Ⅱ組20例中,CT掃描結果異常18例,異常率為9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0.1116,P >0.05)。
2.2 兩組的腦脊液結果比較:Ⅰ組患者腦脊液蛋白含量明顯高于Ⅱ組,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Ⅰ組患者腦脊液中IgG、IgM、Alb含量與Ⅱ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2。
表1 兩組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結果比較(±s)
注:與Ⅱ組比較,①P<0.05
分組 例數(shù) 白細胞(×106) 中性粒細胞(%) 淋巴細胞(%) 葡萄糖(mmol/L) 氯化物(mmol/L) 蛋白質(g/L)Ⅰ組 29 208.6±42.5 36.9±10.1 72.5±9.6 2.5±1.1 94.8±7.9 2.5±0.6①Ⅱ組 20 204.3±39.7 36.2±8.4 71.8±9.0 2.6±0.8 100.2±7.1 1.3±0.2
表2 兩組腦脊液中IgG、IgM、Alb含量比較(±s)
表2 兩組腦脊液中IgG、IgM、Alb含量比較(±s)
注:與Ⅱ組比較,①P<0.05
分組 例數(shù) IgG(mg/L) IgM(mg/L) Alb(mg/L)Ⅰ組 29 195.1±42.3① 31.4±3.7① 795.6±127.8①Ⅱ組20 142.8±25.6 12.7±2.9 598.0±114.7
結核性腦膜炎是結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種類型,一般多在原發(fā)結核感染后3個月~1年內發(fā)病,自普遍推廣接種卡介苗和大力開展結核病防治以來,結核性腦膜炎的發(fā)病率明顯下降,預后有很大改善,但如診斷不及時、治療不恰當,其仍然危及患者生命[3-4]。因此,早期診斷及合理治療是改善本病預后的關鍵。筆者借助本研究探討該疾病的臨床及腦脊液特征,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今后的臨床工作。結核性腦膜炎病理改變包括腦膜彌漫性充血,腦回普遍變平,尤以腦底部病變最為明顯,延髓、橋腦、腳間池、視神經交叉及大腦外側裂等處的蛛網膜下腔內,積有大量灰白色或灰綠色的濃稠、膠性滲出物,濃稠的滲出物及腦水腫可包圍擠壓腦神經,引起腦神經損害[5-7],因此常伴有腦神經麻痹。筆者將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腦神經麻痹分為了兩組,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CT掃描異常率略有區(qū)別,而腦脊液蛋白含量以及IgG、IgM、Alb含量則有明顯差異(P<0.05)。
結核性腦膜炎時,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清亮或毛玻璃樣或微顯混濁,細胞數(shù)一般為0.05×109~0.5×109/L,急性進展期或結核瘤破潰時可顯著增高,甚至可超過1×109/L,疾病早期細胞數(shù)可能在0.05×109/L以下甚至正常。細胞分類以單核細胞為主,可占70% ~80%,少數(shù)病例早期中性粒細胞可超過50%,蛋白定量增加[8],多在0.4g/L以上,一般為1~3 g/L,糖定量早期可正常,以后逐漸減少,腦脊液糖含量是血糖的60%~70%。氯化物含量常低于102.6 mmol/L甚至低于85.5 mmol/L。糖與氯化物同時降低為結核性腦膜炎的典型改變。結核性腦膜炎時腦脊液中 IgG、IgM、Alb含量均升高[9-10]。本研究中患者的檢測結果基本符合以上腦脊液特征。筆者認為臨床醫(yī)師應熟練掌握該疾病的臨床及腦脊液特征,及早診治,改善患者預后。
[1] 盧家桀,唐 紅,雷秉鈞.結核性腦膜炎78例臨床分析[J]. 西部醫(yī)學,2005,17(4):302.
[2] 張魯軍,劉 麗,趙巧華.35例結核性腦膜炎臨床死亡原因分析[J]. 寧夏醫(yī)學雜志,2005,27(2):134.
[3] 薛文華.27例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7,5(36):65.
[4] 周 敏,李鳧堅.結核性腦膜炎診治進展[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9(2):130.
[5] 樸虎男,王玉書,鄭勝哲.結核性腦膜炎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J].延邊大學醫(yī)學學報,2004,27(1):49.
[6] 鄭崇勛,裴曉梅,徐 進.腦神經功能信息學研究進展[J]. 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06,30(6):399.
[7] 郭秀玲,趙進學.腦神經元移行異常的MRI診斷[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0(2):221.
[8] 洪 楨,陳生弟.人類腦脊液的蛋白質組學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8(5):600.
[9] 胡志洪,李 歡,常 穎.結核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特點[J]. 吉林醫(yī)學,2011,32(32):6875.
[10] 李鵬剛,張 偉.結核性腦膜炎364例腦脊液結果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5):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