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馮軍,王芳,曹俊杰
一般認為年齡≤45歲腦卒中為青年腦卒中[1],包括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和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病,其發(fā)病率占腦血管病的10%左右,而近幾年的發(fā)病趨勢明顯提高[2]。青年人患腦卒中后往往會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尤其是有些患者治療之后遺留殘疾,這種情況會使患者抑郁加重[3],從而增加了腦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自2012年1月開始對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實施連續(xù)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217例。卒中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并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制定的卒中診斷要點[4];符合《中國精神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Ⅱ-R)腦器質性精神障礙抑郁狀態(tài)診斷標準[5],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6]評定總分≥8。納入標準:①年齡≤45歲[1];②隨訪時間≥1年;③意識清楚;④診斷明確;⑤知情同意并愿意參加本項研究。排除標準:①意識不清,有嚴重的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②既往有抑郁及精神疾病、聾啞人;有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③中途失訪。采用隨機分組法將納入的研究對象分為研究組(n=109)和對照組(n=108)。
1.2 方法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給予治療原發(fā)病、康復訓練和常規(guī)臨床護理。對照組隨機給予心理護理,研究組則在此基礎上采用連續(xù)心理護理,由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評估,制訂從患者入組到出院后 1 年內的連續(xù)心理護理措施,包括住院期間心理干預、出院前心理指導以及出院后隨訪。
1.2.1 連續(xù)心理護理路徑
1.2.1.1 住院期間心理護理 當患者入院后,當班護士首先主動提供“六個一”服務,即:一聲親切的問候、一次認真的生命體征測量、倒好第一杯水、訂好第一餐飯、一次詳細的環(huán)境介紹和填寫護理服務需求卡,為其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評估患者一般情況,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制訂系統、有效且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爭取家屬的配合,共同監(jiān)督患者的行為,以免發(fā)生自我傷害,加強陪護,確保安全。
對急性期的青年卒中后抑郁患者,責任護士提供個性化、支持性心理干預。注意培養(yǎng)患者穩(wěn)定的情緒,樹立康復治療信心,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責任護士每日與患者交談1次,耐心解釋患者疑問,及時向患者傳遞治療效果信息,讓其了解疾病的性質和特點,努力激發(fā)患者的積極心態(tài);做到與其親情化,得到患者信任,使其精神放松。
康復期階段重建患者的生活能力:鼓勵患者盡最大努力自己完成能做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飯、洗臉刷牙等;叮囑患者以及家屬多做康復功能訓練,調動患者主動運動的積極性。同時,向陪護人員實施健康教育,使陪護人員了解不良情緒會影響患者,鼓勵其樂觀積極,與陪護人員共同分析患者心理狀態(tài),采取相應對策。
1.2.1.2 出院前心理指導 青年卒中后抑郁患者出院前,責任護士要對其心理方面進行評估,從而制定居家康復訓練計劃,并告知家屬及陪護,監(jiān)督患者訓練并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鼓勵患者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以促其盡快走入社會。發(fā)放心理衛(wèi)生宣傳手冊,通俗易懂地講解;鼓勵消除心理陰影,多與家屬朋友溝通,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養(yǎng)成良好作息習慣,戒煙限酒,平衡營養(yǎng),合理膳食,放松心情,保持積極心態(tài)。
1.2.1.3 出院后隨訪 在患者出院后1年內,責任護士每月對其負責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持續(xù)住院期間實施的護理干預措施。及時發(fā)現患者及家屬的情緒、心態(tài)和目前狀況,為其做心理疏導。指導其到門診復查。對每位患者隨訪都有詳細記錄,為患者再次復查和制訂下一步治療方案提供參考資料。出院后一年內每月回醫(yī)院門診隨訪。
1.2.2 觀察指標
1.2.2.1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6]主要用來評定抑郁障礙患者抑郁癥狀嚴重程度。共24個項目,題型為選擇題,“是”為1分,“否”為0分。抑郁評測標準:<8分為“無”,8~20分為“輕度”,>20分為“中、重度”。在兩組青年腦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后分別進行評價,觀察兩組患者抑郁癥狀的改變情況。
1.2.2.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7]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主要用于評定被試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共14項,由軀體生活自理量表(PSM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IADL)組成,單項1分為正常,2~4分為功能下降,凡有2項或2項以上≥3分,為功能有明顯障礙??偡帧?4分為無功能障礙,分數越高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在兩組青年腦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后分別進行評價,觀察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變情況。
1.2.3 調查方法 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調查時由調查對象自行填寫,對閱讀及作答有困難者,由調查員協助,問卷由患者以不記名方式自行填寫后當場統一收回,共發(fā)放調查問卷217份,收回有效問卷217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入SPSS13.0 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卒中類型構成比,均無統計學差異(P均>0.05)。
2.2 兩組患者心理干預前后HAMD及ADL評分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基線時(入組時)抑郁(HAMD)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過1年連續(xù)心理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HAMD、ADL評分較基線時下降不明顯(P>0.05),研究組HAMD、ADL評分較基線時明顯下降(P<0.01),同時較對照組亦有明顯下降(P<0.05),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表2)。
3.1 實施連續(xù)心理護理干預后,減輕了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研究組實施連續(xù)心理護理后,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對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實施連續(xù)心理護理干預,從其身心兩方面考慮,針對不同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個性化的處理獲得良好效果。黃麗丹等[8]研究報道77.8%的患者希望與醫(yī)護人員加強交流,至少每日與護士交談1次,以往臨床護理中常忽略患者的感受,只注重臨床治療,所以在本研究中責任護士耐心解釋患者的疑問,了解其心理狀況,發(fā)現其存在潛在心理問題,評估患者的健康情況,并進行有效解決,尤其應注意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使其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9]。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
表2 兩組患者HAMD、ADL評分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HAMD、ADL評分情況比較(±s)
注:HAMD:抑郁;ADL:日常生活能力
組別 HAMD評分 ADL評分基線 治療后 基線 治療后對照組(n=108) 28.56±3.22 26.84±4.01 39.65±3.41 38.35±8.63研究組(n=109) 28.61±2.89 10.22±3.77 39.44±2.68 18.42±3.64 t值 0.120 4.035 0.505 5.847 P值 0.904 0.001 0.614 0.001
3.2 實施連續(xù)心理護理干預后,提高了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研究組實施連續(xù)心理護理干預后,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優(yōu)于對照組(P<0.01),說明在對青年卒中患者實施連續(xù)心理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恢復。腦卒中患者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對其治療和康復具有積極意義。連續(xù)、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幫助其減輕心理負擔,以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康復訓練,從而減輕抑郁程度,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更健康的重返社會。
對青年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治療原發(fā)病和康復訓練的同時,給予從院內到院外的連續(xù)性心理護理干預,從疏導患者抑郁情緒、加強健康教育、及早進行良好姿位擺放和功能鍛煉、最大限度的爭取家庭及社會支持力度等各方面實施護理干預,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可以明顯改善青年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fā)癥和后的發(fā)生,值得在臨床推廣。
[1] 周策,陸素妍,趙雅芝. 提高青年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自尊水平的護理干預[J]. 中國康復,2009,24(1):59-61.
[2] 劉燕,金奕,趙岳. 青中年腦卒中患者健康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58-61.
[3] 黃央. 心理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抑郁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 臨床護理,2011,12(39):103.
[4] 全國腦血管病會議. 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5]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 各類精神疾病臨床診斷標準[J]. 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86,19(5):318.
[6]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 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 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20-3.
[7] 張明園. 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24.
[8] 黃麗丹. 腦梗死后抑郁癥84例的護理體會[J]. 當代醫(yī)學,2012,18(16):126-7.
[9] 王靖霞,劉艷. 腦卒中攝食-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