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以其高標俊逸的才情和特立獨行的人格成為中國古代兩宋文壇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詩詞文俱佳,尤工詩詞。她留存下來的作品數(shù)量并不算多,“其詞不過50闋左右,詩也僅存14首,文還不足10篇”[1],總數(shù)不過七八十首(篇)。但是她的作品結(jié)合個人經(jīng)歷很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變遷。由于她坎坷多變的經(jīng)歷,使其不同時期的詞作透露出不同的風格特點,現(xiàn)在的中學語文課本上,分別選錄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常記溪亭日暮)、《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聲聲慢》(尋尋覓覓)和《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等作品。孟子在論述讀者閱讀文學作品同時對作者本人思想、經(jīng)歷等的把握問題時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盵2]他認為,作品和作家的思想修養(yǎng),生活環(huán)境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作品,這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說。根據(jù)這一主張,要正確理解作品,就應(yīng)當了解作者,要了解作者,就應(yīng)當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知人論世,才能對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因此教師在講授李清照和她的作品及與之相類似的某一類作家作品時,都可以根據(jù)這一主張,例舉其不同時期的作品,引導(dǎo)學生探尋影響其創(chuàng)作的深層次原因,使學生在學習某個作家或者某類作家作品時能夠觸類旁通,廣開門戶,更多地接觸和理解其作品,從而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和知識面。請以李清照的詩詞試論之。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一個有著濃郁文化氣息的地主階級家庭,其父李格非是當朝著名學者,文學造詣很高,繼母王氏也擅長文章。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給李清照營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氛圍,她可以歡飲達旦,吟詩填詞,可以心情閑適地欣賞庭前花開花落,天外云卷云舒,所以這一時期李清照的作品多是描寫貴族階級少女的舒適生活和似有若無的閑愁。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風驟)分別寫于1099年和1100年李清照十六七歲時,此時的她正值青春年少待字閨中,“少年情懷自是得”,寄情于山水,托懷于自然,所以這兩首作品格調(diào)清新明快,體現(xiàn)了她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語調(diào)輕松、歡快,語言樸素、流暢。醉酒晚歸,沒有害怕責罵的惶恐,只有誤入驚鷺的欣喜?!皾馑幌麣埦?。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蓖ㄟ^與婢女的對話,表現(xiàn)了春思惜春少女的閨怨閑愁。這些作品婉轉(zhuǎn)嬌媚,是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心靈的寫照,偶有傷感之情,也多屬“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李清照18歲時嫁與了當朝顯貴趙挺之的三子趙明誠,婚后兩人感情甚篤,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但當時趙尚在太學讀書并不時遠游,因此兩人聚少離多,故這一時期李清照的詞作多是抒發(fā)對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前者作于1101年,著力描寫了新婚燕爾的自己因思念丈夫而寂寞憔悴的離愁別緒,其“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币痪涓菤v來為人所稱道。后一首作于1104年,當時李清照因受黨爭牽連,被迫回山東老家,夫妻分離,對于她來說真是黯然失魂,故其詞中有“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慨嘆。
1127年靖康之變,44歲的李清照被迫南下逃難,兩年后趙明誠病故。李清照背負國破、家亡、夫死的多重打擊,因此她這一時期的詞作情調(diào)感傷,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作于1135年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中就有“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感嘆,很強烈地表現(xiàn)出了作者中年孀居的寂寞情形,詞情極悲苦蒼涼。作于1139年的《永遇樂》(落日熔金)更是云“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時年作者56歲,此詞充分利用了回憶拉開的時空距離所形成的審美張力,前面“憶得當年全盛時”,描述了昔日的繁盛快樂,到最后一句又極力感嘆如今歷盡滄桑孤苦飄零年老無依的悲涼心境。前后對照,真是令人凄涼生怯,詞人滿腹的凄怨辛酸,通過這表面上平淡的一句,顯得更加傷感和沉重。
1147年,李清照64歲時寫出南渡以后震動詞壇的名作《聲聲慢》,這是她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亂離、漂泊、被誣、喪偶、失盜、病痛、再醮、訴訟、離異、系獄,這些人生航程中的暗礁、險灘”[3]之后寫就的一首名作。作者生命中的種種苦難化作年事已高無人能懂的孤獨和寂寞,令她無限感慨。但正如〔清〕趙翼《題遺山詩》所云,誠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詩人不幸詩壇幸”?!堵暵暵芬辉~,開頭連用十四個疊字,結(jié)處又有“點點滴滴”一詞與之照應(yīng),全詞纏綿哀怨,一字一淚,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充分抒發(fā)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欲說還休的心境,表達了國破家亡、天涯淪落的悲苦。
以上我們在對李清照的作品分析時,都是結(jié)合了其具體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就是所謂的“知人論世”。有了這些背景知識,理解和把握其作品就相對容易些了,這樣對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是大有裨益的。由此推而廣之,教師在引導(dǎo)學生學習其中的某一篇時,可以觸類旁通地推薦或者講解其他的篇章,當然,還可以從更深遠的層面上來拓展閱讀空間,比如講解李清照時,還可以延伸到化用了李趙二人典故的納蘭性德的《浣溪紗》(誰念西風獨自涼)和朱敦儒的《鵲橋仙·和李易安金魚池蓮》(白鷗欲下)、侯寘的《眼兒媚·效易安體》(花信風高雨又收)、劉辰翁的《永遇樂》(璧月初晴)、王士禛的《點絳唇·春詞·和李清照韻》(水滿春塘)和《如夢令·和李清照詞》(送別西樓將暮),甚至郭沫若的《為濟南李清照紀念堂題》的楹聯(lián)(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等等,從而切實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拓展知識面,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注釋:
[1]譚新紅.李清照詞的經(jīng)典化歷程[J].長江學術(shù),2006,(02):15.
[2]孟軻.孟子·萬章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384.
[3]劉寶俠.“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論李清照詞的悲劇意識[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1):3.
(邱天君 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 73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