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新顏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伴隨維生素D 受體以及轉運蛋白的發(fā)現(xiàn), 維生素D不僅具有對骨和礦物質的調節(jié)作用,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的人員往往是患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征的易感人群[1,2]。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壓患者, 共100例, 其中男69例, 女31例,年齡60~78歲, 平均年齡(71.7±5.4)歲,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 并排除1型糖尿病, 所有患者未經降糖藥物治療, 近半年內未補充維生素D以及相關的鈣制劑。另外隨機選擇100例無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作為正常對照組, 年齡60~76歲, 平均年齡(71.2±5.6)歲,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身體一般狀況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病史采集, 通過詢問患者的病史, 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 測量患者的身高、體重, 計算患者的體質量指數(shù)(BMI)=體重(kg)/身高2(m2)。測量患者的腰圍、血壓并記錄。次日, 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 將抽取后的樣本于-80℃保存。選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樣本的指標。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測定患者血清25(OH)D水平, 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壓的觀察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明顯低于無糖尿病病史的對照組, 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檢查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檢查指標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指標 觀察組 對照組BMI(kg/m2) 24.70±3.79 21.32±2.07 SBP(mm Hg) 132.4±13.54 121.9±11.32 DBP(mm Hg) 84.64±8.39 75.28±11.39 TC(mmol/L) 5.1±0.10 4.91±0.61 HDL-C(mmol/L) 1.05±0.19 1.38±0.29 LDL-C(mmol/L) 2.69±0.61 1.44±0.38 TG(mmol/L) 2.63±1.68 1.47±0.39 UA(μmol/L) 267.6±86.49 261.6±51.69 Cr(μmol/L)80.00±37.12 78.39±19.99 PTH(Pgmol/mL)2.69±1.32 1.78±0.79 Ca(mmol/L)2.31±0.11 2.40±0.69 25(OH)D(nmol/L)42.89±17.12a 50.01±16.00 3
表2 血清25(OH)D水平與其他指標相關性分析
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壓的觀察組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明顯低于無糖尿病病史的對照組, 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25(OH)D水平與體質量指數(shù)(BMI)、甘油三脂(TG)、載脂蛋白(Apo-A1)、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呈負相關;與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正相關;與其他指標無明顯相關性, 說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肥胖以及伴有血脂異常的患者體內血清, 血清25(OH)D水平降低更加顯著。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肥胖患者血清25(OH)D水平與甲狀旁腺激素及體質量指數(shù)負相關, 可見維生素D與代謝綜合征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由于脂溶性維生素D主要貯存在脂肪組織, 血清中脂溶性維生素D含量較少, 加之血清中維生素D降低,甲狀旁腺激素增加, 脂肪細胞內的鈣濃度增加, 促進脂肪生成, 進一步導致肥胖。
綜上所述, 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壓患者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明顯降低, 二者呈負相關關系, 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降低可增加糖尿病高血壓病變的風險。
[1]黃水金, 賴曉陽.維生素D對糖尿病腎病的保護作用.江西醫(yī)藥, 2012, 47(10):939-942.
[2]陳雄, 龔小花, 陳恩德, 等.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2型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的關系.江西醫(yī)藥, 2011, 33(10):1459-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