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剛
股骨頸骨折的發(fā)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為主, 伴隨年齡的增長, 人體骨質逐漸疏松, 并且髖部周邊肌肉群不斷退化,所以提高了股骨頸骨折的風險[1]。骨折情況不但會產(chǎn)生嚴重的生活障礙, 同時由于患者多存在器官功能障礙與多種慢性疾病, 使臨床手術的難度不斷增大。早起復位聯(lián)合內(nèi)固定可有效改善骨折情況, 本次研究通過對30例患者開展不同方式的內(nèi)固定, 以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30例, 其中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齡(68.9±5.2)歲, 頸中型14例, 頭下型5例, 頭頸型11例。依據(jù)雙盲原則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硬膜外麻醉, 采用平臥位, 利用牽引床復位或手法復位骨折部位, 復位后應用C臂對效果進行判斷。在大轉子下5 cm部位行縱切口, 將股骨近端有效暴露。首先將1枚克氏釘置入股骨頭軟骨下1 cm處, 再分別開口擴髓應用空心釘。固定后應用C臂觀察位置的準確程度,并對傷口開展生理鹽水與碘伏的沖洗, 再給予縫合。
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與復位方法同對照組, 有效將股骨近端暴露后吧鎖定板置于股骨近端, 保證空位在小轉子一指下部位, 將其前緣同股骨干前緣位置平齊。將克氏針上至股骨頭內(nèi), 再鎖定板的上端依次植入克氏針3枚, 均保證在股骨頭軟骨面下1 cm。然后增加鎖定空心釘3枚, C臂檢測置入位置后再將下端鎖定針置入, 沖洗后給予縫合。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樣本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不良反應情況, 患者出院后開展為期6周的隨訪工作, 依據(jù)復片情況判斷優(yōu)良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對獲取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優(yōu)良率為73.3%,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優(yōu)良率為93.3%, 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空心釘斷釘1例, 股骨徑縮短5例, 空心釘退釘3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0%;觀察組患者僅存在2例股骨徑縮短,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3%, 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手術基本情況比較( ±s)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對照組 15 56.2±19.8 68.9±18.7 5.7±1.4觀察組 15 59.4±21.4 70.2±17.4 5.9±1.6 t 0.43 0.20 0.36 P>0.05 >0.05 >0.05
股骨頸骨折主要是骨質疏松癥、嚴重外傷或髖周肌肉群退化所引發(fā)的股骨頸斷裂, 該病多發(fā)于老年人群中[2]。伴隨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劇, 已成為骨科臨床的常見疾病之一。股骨近端空心鎖定板是在空心釘相關治療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型內(nèi)固定器械[3]。該器械的體積較小, 能夠保證手術治療的微創(chuàng)性, 同時, 增加的鎖定設計, 能夠降低空心釘退出情況, 減少術后股骨頸發(fā)生的移位時間, 也能抑制粉碎性骨折斷端出現(xiàn)松動情況, 減少股骨頸短縮。本次研究通過對15例患者應用該方式治療, 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患者治療后的優(yōu)良率為93.3%, 明顯高于應用空心釘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雖然兩種方式下手術時間、出血量以及切口長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觀察組患者的術后不良事件明顯少于對照組, 提示該種內(nèi)固定方式具有更佳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綜上所述, 針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空心鎖定板治療的臨床效果明顯好于空心釘內(nèi)固定治療, 具有確切的應用價值。
[1]劉偉山.空心釘內(nèi)固定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療效探討.按摩與康復醫(yī)學, 2014, 5(1):105-106.
[2]熊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腰硬聯(lián)合麻醉的分析.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 2014, 27(1):35-36.
[3]蘇志勇, 杜巖松.股骨近端空心鎖定板治療股骨頸骨折臨床分析.臨床誤診誤治, 2013, 26(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