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驥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 可侵及胰頭和十二指腸, 這也是胃癌直接浸潤擴散的重要途徑。為了更好的實施手術來改善患者預后, 本文選擇本院胃癌侵及胰頭十二指腸患者, 觀察不同手術方式對此類患者的手術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2014年收治的胃癌侵及胰頭和十二指腸患者共60例, 同時排除營養(yǎng)不良一般情況差而不能耐受手術患者、排除淋巴結轉移在第3站患者。所選患者淋巴結轉移局限在第1站或部分第2站患者, 無遠處轉移, 上述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36例, 其中男22例, 女14例;平均年齡46.9歲;體重最小46 kg, 最大59 kg, 平均體重52.9 kg。對照組患者24例, 其中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齡48.2歲;體重最小45 kg, 體重最大57 kg,平均體重51.1 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麻醉成功后實施手術, 觀察組患者實施根治性手術, 根據(jù)胃癌侵襲情況, 實施胃大部分切除(或全切), 對第1站和第2站淋巴結進行清掃, 切除侵襲的十二指腸和胰頭, 根據(jù)Child法對消化道進行重建, 胰、空腸二層套入式吻合, 胰管內放置支架和導管, 膽腸吻合口放置T管。對照組患者實施姑息性手術,實施胃大部分切除或者全切術, 根據(jù)胃癌侵襲范圍實施胃空腸吻合(或胃造口術)。兩組患者均做好術后處理, 積極處理術后并發(fā)癥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12、24、48個月的生存情況;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吻合口瘺、急性胰腺炎、腸瘺、感染等)發(fā)生情況;對患者術前和術后12個月的應用狀況進行檢測, 檢測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改變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術后發(fā)生吻合口瘺1例、急性胰腺炎2例、腸瘺2例、感染2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9.4%;對照組發(fā)生吻合口瘺1例、急性胰腺炎0例、腸瘺2例、感染1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7%;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生存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12個月生存率和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24、48個月生存率分別高于同期對照組生存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2個月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檢測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前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分別和對照組術前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2個月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分別高于對照組術后同期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生存情況[n (%)]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2個月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檢測結果(s, g/L)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12個月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檢測結果(s, g/L)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前白蛋白 轉鐵蛋白術前 術后12個月 術前 術后12個月對照組 24 38.4±4.6 34.1±3.9 2.61±0.42 2.47±0.33觀察組 36 38.1±5.2b 26.1±2.8a 2.60±0.34b 1.57±0.14a
在胃癌擴散途徑中, 胃癌直接浸潤是重要途徑之一, 賁門癌和胃底癌的擴散部位主要是食管, 胃竇部位癌灶容易向十二指腸和胰頭部位進行擴散, 同時也可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即使早期胃癌也可發(fā)生淋巴結轉移, 而淋巴結轉移情況和癌灶侵襲程度有關, 所以在治療胃癌時, 為了防止淋巴結轉移以及防止向遠處轉移, 手術要切除病變部位以及周圍相關淋巴結, 同時要實施術后化療, 這樣就有力的防止了向遠處轉移[1,2]。本文所選的胃癌侵及胰頭和十二指腸患者中, 部分患者實施姑息性手術, 觀察組實施根治性手術,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后生存率高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術后營養(yǎng)狀況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 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和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文觀察組選擇根治性手術打破傳統(tǒng)的姑息性手術觀點, 傳統(tǒng)手術認為根治性手術創(chuàng)傷大, 并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反而增加患者病死率[3]。
綜上所述, 胃癌侵及胰頭十二指腸的根治性手術能夠提高患者生存率, 減少術后并發(fā)癥, 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效果顯著, 值得借鑒。
[1]潘忠良, 徐建敏, 張學淼.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在胃癌治療中的應用.中國癌癥雜志, 2004, 14(5):441-442.
[2]郁驍珩, 王天翔.胃癌根治術后短期并發(fā)癥的研究現(xiàn)狀.中華現(xiàn)代外科學雜志, 2011, 8(2):91-92.
[3]呂青, 程中, 補彩云 .晚期胃癌姑息性切除手術的臨床價值.中國癌癥雜志, 2001, 1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