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釋名】又稱伏靈、伏菟、不死面、茯神、松腴。
砍伐多年的松樹,其松根氣味還積郁在內(nèi),精華之氣也沒有消亡。其中精華之氣旺盛的,就發(fā)泄于外,結(jié)為茯苓。茯苓離開松根,有飄零之意。當(dāng)其精華之氣不充沛時,只能附著于根,與本相連,故叫茯神。又因茯苓、茯神皆為松木的神靈之氣伏結(jié)而成,故稱伏靈。
【集解】泰山、華山、嵩山一帶皆產(chǎn)茯苓,依附松根而生,無苗、葉、花、實,只是如拳頭大小成塊狀長在地下,大的有數(shù)斤重,分赤茯苓、白茯苓兩種。山中古松經(jīng)常被人砍伐,那些枝葉枯萎,殘根上不再發(fā)出新芽的地方,人們稱它茯苓撥。茯苓撥四周一丈以內(nèi),用鐵椎刺入地內(nèi),如果錐被固定拔不出來,證明此處有茯苓,茯苓撥大則茯苓亦大,皆各自成塊,不依附松根生長。包圍著松根生長,體輕質(zhì)松的為茯神。體大如斗或質(zhì)堅如石的茯苓,都是絕好的,體輕質(zhì)松的不好,可能是生長年限太短的緣故。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茯苓能補脾胃,和中益氣,不饑延年,補陰益氣力,調(diào)臟腑,治五勞七傷,暖腰膝,安胎,安魂養(yǎng)神,止健忘,生津開胃,止嘔逆,止泄瀉,除虛熱,開腠理,伐腎邪,瀉膀胱利小便,除濕益燥。
治心腹脹滿、胸脅逆氣、肺痿痰壅、膈中痰水、寒熱煩滿咳逆、水腫淋結(jié)、腎積奔豚,以及憂恐驚邪、口焦舌干、小兒驚癇等癥。赤茯苓有清心、小腸、膀胱濕熱及利竅行水之功。
茯苓皮能利水,開腠理,可治水腫膚脹。
【發(fā)明】白茯苓長于補,赤茯苓善于利。白茯苓入腎經(jīng),赤茯苓入心經(jīng)。本品利水作用很強,補心脾氣不能缺它。古時候沒有白茯苓補、赤茯苓瀉的說法,白、赤氣味俱薄,主升浮。它們有五項作用:利小便,開腠理,生津液,除虛熱,止泄瀉。若患者小便通利且頻數(shù),多服茯苓就會損傷雙目。本品味淡能滲利水濕,故汗多的人服茯苓,會損傷正氣而減壽。有人講本藥味淡,淡為陽中之陽,應(yīng)當(dāng)上行,怎么有利水的作用呢?其實,凡淡滲之品,都是先上行,然后再下降,不是直接下行的。
小便多而頻數(shù),是因其病因不同。肺氣實小便頻數(shù)而量少;肺氣虛張口吸氣而小便頻數(shù);心氣虛遺尿;下焦不足則小便自遺;膀骯有熱則遺尿;膀膚不利就癃閉;膀胱失于約束就遺尿;厥陰病則遺尿或癃閉。所謂肺氣實,是說肺熱壅盛,患者必為體壯氣足、脈洪有力,適宜用茯苓甘淡滲熱于下,所以說小便多的能止。至于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都屬于虛熱,患者一定上熱下寒,脈虛弱無力,應(yīng)用升陽之品來升水降火。膀胱失于約束,是下焦不足,為火投入水中,水泉不能封藏所致,此乃脫陽證,患者一定四肢厥冷、脈沉遲,應(yīng)用溫?zé)嶂肪a下焦,使水火相濟(jì)。這兩類征候皆不是茯苓類的淡滲之品能夠治療的,所以說,陰虛證不宜使用茯苓。盡管古人有服用茯苓的多種方法,然而也應(yīng)該因人制宜。
茯神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有辟邪氣,止驚悸開心竅,增智,安魂魄,養(yǎng)精神,補虛乏的功效。能療風(fēng)邪所致眩暈、虛證、易怒健忘、虛勞口干、心下急痛脹滿。對體虛而小便不利的病人,可以加倍應(yīng)用。
神木
【釋名】神木即茯神內(nèi)的松木,又叫黃松節(jié)。
【主治】治中風(fēng)偏癱,口眼?斜,毒風(fēng)外邪,筋脈拘攣,失語,驚悸,健忘等證。療腳氣疼痛,筋脈攣縮。
【附方】多數(shù)是單味藥用法。
充饑——取白茯苓五斤,去掉黑皮搗篩,用絹袋盛裝,放入二斗米下到鍋里蒸到米熟,曬干后再蒸,如此三次,再加牛奶二斗和勻,放在銅器中用小火煮成膏狀,收藏備用。每次用竹刀割取隨時食用,即使不吃糧食也不會感到饑餓。若想吃飯,先煮葵汁飲。
茯苓酥——取白茯苓三十斤(山南產(chǎn)的甘甜,山北產(chǎn)的味苦)去皮切薄片,曬干后蒸熟,用水洗去苦味,不停地淋洗,至其汁甘甜為止,再曬干篩成細(xì)末,用三石酒、三升蜜和勻,放在大甕中攪拌一百次,然后密封甕口,不能泄氣,冬天貯藏五十天,夏天貯藏二十五天,酥油會自己浮出酒面,取嘗味道極甜美。做成手掌大的塊狀,在空室陰干后,色紅如棗。餓時用酒送服一枚,可以整天不吃東西,這稱為“神仙度世法”。
補益——用茯苓與白菊花(或桂心或白術(shù))共研末,做成丸、散,經(jīng)常服,補益作用特別強。也可用茯苓四兩,頭白面二兩,加水調(diào)和做餅,以黃蠟三兩將餅煎熟,飽食一頓后禁食,三天后感不適,以后氣力逐漸恢復(fù)。
酒泡——用華山挺子茯苓削如棗大方塊,放入新甕內(nèi),加好酒浸泡,用三層紙將甕口密封,一百天后開啟,茯苓的顏色如餳糖。每日食一塊,堅待一百天,肌膚潤澤,堅持服一年,雙目在夜間看得見東西。長久服用,腸胃功能增強,能延年益壽、童顏鶴發(fā)。
另有方法——用茯苓、松脂各二斤,加好酒二斤浸泡,并調(diào)以白蜜,每日服三次;也可將白茯苓去皮,加酒浸泡十五天,濾出茯苓研末,每次用水調(diào)服三錢,一日三次。
編輯_趙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