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園林
朱元璋出生于貧窮的農民之家,做過和尚,當過乞丐,吃了很多苦,才開創(chuàng)了大明王朝,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按說,咸魚翻身后,他會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不讓他們再受自己當年的苦,這幾乎是所有父母的慣常做法,可是,朱元璋卻不這么干。他覺得,孩子們在深宮里長大,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就會失去上進心,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好日子,更難于守住祖業(yè)。于是,他決定給這些尊貴的皇子們來場“憶苦思甜”教育。
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偏僻,十年就有九年荒,窮得叮當響,在別人看來,這是個連狗都不理的地方,朱元璋卻視若珍寶,不僅將祖陵建在這里,還把它作為皇子們的教育基地。太子朱標剛剛十三歲時,朱元璋就讓他到鳳陽拜祖宗陵墓,而且,出發(fā)的日子既不是鳥語花香的春季,也不是氣候宜人的秋天,而是天寒地凍、白雪飄飄的冬季。一個沒成年的孩子,第一次離開溫暖的皇宮,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長途跋涉,頂風冒雪,吃不好睡不好,還凍得渾身冰涼,其辛苦可想而知。
孩子越辛苦,朱元璋越滿意,因為他就是希望孩子“知鞍馬之勤勞”,知道父親當年從鳳陽走到京城,有多么的不易。這樣的遠行,幾乎貫穿皇子們的一生,太子朱標直到三十八歲,開始幫忙父親處理政務時,依然進行著這樣的長途跋涉。就連孩子們平時出城,朱元璋也規(guī)定他們“馬行十七,步行十三”,不能光坐在馬上,得多走路,免得四肢不勤。
朱元璋還經常讓兒子們到鳳陽小住一段時間,體驗一下老家的貧窮生活,順便讓他們親眼看看農民是如何辛勤耕種的,看看谷物是如何生長的,看看當?shù)氐娘L俗有多么純樸。朱元璋希望,兒子們像農民一樣生活一段時間后,能知道“衣食之艱難”“風俗之美惡”“吾創(chuàng)業(yè)之不易也”,從而發(fā)奮圖強,并將勤儉持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不僅太子常去鳳陽小住,其他諸子也隔三差五地被派遣過去,直到長大成人,到了各自的藩地,依然常去鳳陽。
朱元璋還在鳳陽建了一個練武場,每一個兒子,在前往封地之前,都要在此操練兩三年,他認為,在最艱苦的環(huán)境里,才能讓孩子們快速成長,知道百姓的不易,到了封地后,才能好好固守,善待百姓。朱棣就是在鳳陽居住時期,見了各種各樣的事,體會了各種辛苦,從而增長了見識,有了強烈的憂患意識,懂得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最終,取代建文帝,成為新一代帝王。而這,都要歸功于父親朱元璋的憶苦思甜教育。
皇子皇孫們犯了錯,朱元璋也會把他們貶到鳳陽,讓他們在這個貧窮的地方受點罪吃點苦,這樣的懲罰,可以讓孩子們“知稼穡艱難而思所以保富貴也”,皇宮和鄉(xiāng)村的鮮明對比,可以讓他們好好反思,從此以后老老實實聽話,不做違法犯罪的事,以保住自己的富貴,因為和貧窮落后的鄉(xiāng)村比起來,富貴真的太珍貴了。
朱元璋的憶苦思甜教育,既讓皇子們養(yǎng)成了儉樸謙恭的好習慣,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在他用心良苦的教育下,幾個兒子都熟讀兵書,武藝高強,慢慢替代那些老臣,成為國家棟梁。和歷代帝王比起來,他的教子經無疑是理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