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應用“三角互證法”提升教育技術研究的品質 *

        2014-11-28 23:04:24張詩亞
        中國電化教育 2014年10期
        關鍵詞:方法研究教育

        林 剛,張詩亞

        (西南大學 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應用“三角互證法”提升教育技術研究的品質*

        林 剛,張詩亞

        (西南大學 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重慶 400715)

        “三角互證法”利用文獻、考古學和人類學三種方法的相互印證,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定量與定性結合,微觀與宏觀結合的技術路線,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有效性。教育技術具有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學科交叉性的特點,在進行教育技術研究時采用簡單性的研究范式不利于問題的解決。該文將“三角互證法”作為一種混合方法研究范式引入教育技術研究,可以厘清問題的來龍去脈,找準研究切入點,構建規(guī)范的研究譜系,并通過進入教育實踐現(xiàn)場開展實地考察,豐富教育技術研究的材料,促進教育技術研究的本原回歸,提升研究的品質。

        三角互證法;文獻;考古;人類學;教育技術研究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研究方興未艾,研究領域逐步擴大,研究主題不斷深入,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可喜景象。但若冷靜反思,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當前教育技術乃至整個教育領域的研究存在著諸多弊病,有不少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梳理,綜合來看,有幾點需要注意:

        一是崇洋媚外,無視傳統(tǒng)。研究者盲目同西方教育比較或攀比,鼓吹外國的月亮圓,依附西方教育理論,唯西方馬首是瞻,而對于中國悠久而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熟視無睹,不善甚或不屑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教育養(yǎng)分。

        二是淺嘗輒止,功利性強。對國內外教育名著和思想理論的學習、研究不肯下功夫深入鉆研,在進行課題研究時,滿足于遵循統(tǒng)一的所謂研究模式,不是以解決問題、提升理論為目的,而是盯著行政管理制度的指揮棒,制造出虛假繁榮的所謂研究成果。

        三是閉門造車,疏離生活。當前很多研究基本是書齋式研究,不愿走進“活”的教育生活,不善于從那“活”的教育中提煉問題,把教育研究同社會文化現(xiàn)象隔離開來,畫地為牢,坐井觀天,使教育研究缺乏現(xiàn)實基礎,流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1][2]。

        上述“病征”絕不可小覷,它表征著教育技術研究深度不夠,研究方式單一, 找不到“真”問題,缺乏科學有效的研究范式。總之,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的健康狀況不良,研究的品質亟待提升。針對此,我們開出的“藥方”是:運用文獻、考古、人類學三種方法“互證”的范式來指導教育技術問題研究,提升教育技術研究的品質。

        一、“三角互證法”:溯源及釋義

        近代之前的歷史研究常常只是運用文獻記載作為唯一的考據(jù)材料。近代學者打破傳統(tǒng),推陳出新了二重證據(jù)法。如王國維說:“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jù)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jù)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币馑际沁\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量印證,以考古代歷史文化,成了一種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陳寅恪曾經概括二重證據(jù)法在20世紀初的發(fā)展:“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曰取外來之觀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二重證據(jù)法被認為是現(xiàn)代中國考古學和考據(jù)學的重大革新。三重證據(jù)法是建立在二重證據(jù)法基礎上運用三重或多重證據(jù)研究歷史的考據(jù)方法。對于其具體內容和運用,因學科領域不同存在許多不同的看法[3]。

        在教育研究領域,一般認為通過文獻、考古、人類學三種方法相互印證研究教育問題,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提升研究的品質。我們姑且稱之為“三角互證法”。

        (一)文獻方法

        文獻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這是一種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歷史文獻記載著人類社會活動留下的蛛絲馬跡,人類活動與認識的無限性和個體生命與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在研究逝去的事實時必須借助于文獻。

        學界有一種誤解,認為在做研究,撰寫論文時,只要是翻閱了書籍,查閱了資料,就是使用了文獻法。實際上,我們研究一個問題,文獻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認祖歸宗’,對自己的研究進行定位。有時候一篇文獻的重要性,并不僅僅在于文本本身,而只有把它放到一個學術史的脈絡中去,放到一個學術傳統(tǒng)中去,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文本”。文獻研究“首先是為了尊重并真正進入一個學術傳統(tǒng), 其次才是利他主義功能——為他人提供文獻檢索的路線圖”[4]。因此,文獻法并不只是列出幾篇“參考文獻”那么簡單的。

        國際上的頂級學術刊物,幾乎所有研究論文都有比較翔實的文獻綜述,可見國外研究者對于文獻的重視。我們在進行課題研究時,也一定要樹立文獻研究的意識,圍繞研究主題,利用包括工具書在內的多種文獻來厘清關鍵概念的中西文辭源、歷史背景、最早出處、發(fā)展演變脈絡以及最接近的相關研究狀況,以“滾雪球”的方式建立起該主題的研究圖譜。

        (二)考古學方法

        考古學(Archaeology)屬于人文科學的領域,在中國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其他國家多從屬于人類學,也有劃歸藝術史的。考古學是一門根據(jù)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如器物、紀念物和其他遺存來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從該術語(Archaeology)的本意出發(fā),這門學科應該被理解從物質材料來探索人類的來歷,了解我們的社會和文化是如何產生,以及又是如何發(fā)展到今天這種狀態(tài)的[5]。

        考古學方法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強調物質材料的重要性。胡適在談到“治學的方法與材料”時,也著重強調了材料的重要性。

        “顧炎武、閻若璩規(guī)定了中國三百年的學術的局面;伽利略、解白勒、波耳、牛頓規(guī)定了西洋三百年的學術的局面。他們的方法是相同的,不過他們的材料完全不同。顧氏、閻氏的材料全是文字的,伽利略一班人的材料全是實物的。文字的材料有限,鉆來鉆去,總不出這故紙堆的范圍;故三百年的中國學術的最大成績不過是兩大部《皇清經解》而已。實物的材料無窮……

        “紙上的學問也不是單靠紙上的材料去研究的。單有精密的方法是不夠用的。材料可以限定方法,材料也可以幫助方法。三百年的古韻學抵不得一個外國學者運用活方言的實驗。幾千年的古史傳說禁不起三兩個學者的批評指摘。然而河南發(fā)現(xiàn)了一地的龜甲獸骨,便可以把古代殷商民族的歷史建立在實物的基礎之上。一個瑞典學者安特森(J.G.Anderson)發(fā)現(xiàn)了幾處新石器,便可以把中國史前文化拉長幾千年……向來學者所認為紙上的學問,如今都要跳在故紙堆外去研究了?!彼?,“單學得一個方法是不夠的;最要緊的關頭是你用什么材料。”[6]由此,實物材料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三)人類學方法

        這里所討論的主要是狹義的人類學即文化人類學,它研究人類各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化,以揭示人類文化的本質。常采用實地參與觀察、全面考察、比較等注重“質”而非“量”的研究方法。當代著名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張光直曾說過:“這個新學科的特點,是把個別文化放在從時間上空間上所見的各種文化形態(tài)當中來研究,同時這種研究是要基于在個別文化中長期而深入的田野調查來進行的。用這種做法所獲得的有關人文社會的新知識,一方面能夠深入個性,一方面又照顧了世界性;一方面尊重文化的相對性,一方面確認文化的一般性。這種做法,這樣的知識,是別的學科所不及的,因而造成人類學在若干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優(yōu)越性?!币会樢娧刂赋隽巳祟悓W研究的特性[7]。

        人類學研究有兩個最顯著的標志:一是他者言說立場;一是田野考察方式。

        人類學研究關注“別人的世界”,即人類學家研究具體的人群時面對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他者”(Other)。在研究不同民族的社會與文化時,人類學家還十分強調“主位”和“客位”觀察方法的區(qū)分。主位的觀點代指被研究者(局內人)對自身文化的看法,客位的觀點代指這個文化的局外人的解釋。主位的觀點于是延伸來指一種研究的態(tài)度:人類學家強調要從被研究者的觀點出發(fā)來理解他們的文化,而且拒絕用我們自己的范疇將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

        田野考察法是人類學最有特色的一個研究方法。決定某項研究是否屬于人類學范疇的惟一標準實際上就是看研究者做了多少田野調查。人類學家通過參與到另一種文化之中并與之打成一片,才獲得了將一種文化同另一種文化相比較和參照的材料與資格。

        他者的立場和田野考察方式昭示著人類學的核心價值,讓研究更理性更有效[8]。

        上述三種方法各有特色和優(yōu)勢,在研究中將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三角的互釋互證,能發(fā)揮每種方法的最大威力,彰顯研究的價值。它們的相互關系如下圖所示。

        三角互證關系圖

        “三角互證法”作為一種混合方法的研究范式,以復合的方法論為指導,兼容并蓄多學科研究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描述相結合,理論梳理與實踐行動相結合,實現(xiàn)多個主體、多方信息源、多種理論視角的相互印證,最大限度提升研究有效性。其互證關系具體包括如下幾重含義:一是信息的三角互證,即涉及不同的時間、空間和人;二是研究主體的三角互證,即不同研究者(理論研究者、實踐研究者、研究參與者等)之間相互查驗;三是理論的三角互證,即運用不同的理論視角進行研究;四是方法論的三角互證,即不止使用一種方法進行研究;五是每個“角”的自我互證,比如借助不同時期、不同版本、不同語言的文獻相互驗證;人類學考察中通過觀察、訪談等不同途徑獲取的材料相互驗證。

        二、教育技術研究為何需要“三角互證法”

        我們?yōu)楹翁岢\用“三角互證法”來主導教育技術問題的研究,提升其研究品質?這是由教育現(xiàn)象本身的復雜性和教育技術學科特點共同決定的。

        (一)教育現(xiàn)象本身的復雜性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過程的一部分。教育應是陶冶的,但這種陶冶應在真實的此在中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在一種大全的陶冶境地獲得大全的陶冶,使人成為人,成為此在的人[9]。

        與自然科學關注物質客觀性的研究不同,作為人文科學的教育學關注的是人,關注人的靈魂的發(fā)展。自然科學多做定量的、實驗的研究,可以操作、控制、預測、證實,具有必然性。而人的研究特別是精神的研究則不可預測、不可控制,具有或然性。這是因為“人是復雜的精神和肉體的非線性復雜體”“教育實踐面對的是‘總體’的人,不是這個人的所謂的‘德、智、體、美’各個方面,而是這些所謂‘素質’ 部分構成的整體,整體絕對不等于部分之和。所以教育實踐更應該關注‘人’,而不是人的各個部分”“教育培養(yǎng)人就應該以一種復雜性的思維方式來看待教育中的人和教育自身?!盵10]

        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實踐活動,“不管是構成教育系統(tǒng)的組成要素、從事教育活動的人,還是形成教育實踐的教育現(xiàn)象、教育行為,以及教育本身與社會、教育與人等關系都不是簡單的線性、分析、因果就能完全把握的。教育系統(tǒng)內在的復雜性,當然需要以復雜性的研究范式來研究教育,并提出更為合理的教育實踐建議?!盵11]

        教育技術研究作為教育研究的一個子領域,是從技術學的視角透視教育現(xiàn)象,分析教育問題,解決教育矛盾。教育技術研究的多數(shù)問題也屬于跨學科的劣構的綜合性問題,所以,教育技術研究也要直面教育實踐的復雜性,從多個視角出發(fā),整合多種研究方法,采用復雜性研究范式,提升研究有效性。

        (二)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交叉性和實踐性

        教育技術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以“促進學習、改善績效”為目的的學科,其發(fā)展過程就是整合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術手段的過程,具有教育和技術的雙重屬性。它綜合了教育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系統(tǒng)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逐步形成了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傳播學理論、學習理論、系統(tǒng)理論、非線性科學理論等基本理論。因此,教育技術學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

        與教育學其它兄弟學科相比,教育技術學提倡在教育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問題,追求問題的改善方法,提出改善方案,它著眼于改善現(xiàn)實和未來的教育,開發(fā)出有效的手段與方法、技術和系統(tǒng)。因此,教育技術研究具有強烈的實踐意味[12]。

        除上述兩點外,大而言之,“一切學術研究,皆由設置問題開始。但是,由于現(xiàn)今過度區(qū)分專業(yè)和學科細分,使得每一門獨立的學科,都只能在自己的專業(yè)范圍內對所研究問題加以描述。當研究者敘述出問題所表達的現(xiàn)象后,最關鍵的是去了解其原因和背后意義,但這顯然是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彼匀魏我豁椨猩疃鹊摹⒂行У难芯拷^非是某一個學科、某一種研究方式所能勝任的[13]。

        綜上所述,教育技術面對的教育實踐復雜多樣,“要把握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利用技術促進教育的發(fā)展,需要研究者從不同視角認識和解決問題,通過多取向研究環(huán)境形成教育技術研究復合的方法論”,運用科學的研究范式指導教育技術研究[14]。

        三、“三角互證法”在教育技術研究中的應用:作為一種研究范式

        有學者分析認為,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為受到世界范圍內重視多元、強調對話的思潮的影響和推動,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之間的結合問題已經成為一個跨學科跨范式的熱門話題,繼實證主義研究范式和解釋/建構主義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種教育研究范式——混合方法研究范式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并逐漸納入研究實踐[15]。筆者認為,“三角互證法”就是一種混合方法的研究范式,將其應用于教育技術的研究,能極大提升教育技術研究的品質。

        (一)拓寬教育技術研究的領域

        當前教育技術學界有一種不好的跟風現(xiàn)象,即一旦出現(xiàn)一個(翻譯的或者本土化制造的)流行概念,便會蜂擁而上,運用既定的研究套路,把自己圈定在一畝三分地里閉門造車,追求的不是問題的解決和成果的創(chuàng)新,而是為了追趕時髦、自我把玩。在這種狹窄的視野和不良的研究風氣下產出的只能是一些學術偽劣品。緊跟時代前沿、關注技術更新并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僅對此情有獨鐘,而對于一些傳統(tǒng)的、“邊緣”的卻富有價值的問題域熟視無睹?!叭腔プC法”作為一種研究范式,可以幫助我們開闊學術視野,更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時空。比如關于教育技術史和民族地區(qū)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就可以借助三角互證的研究范式大做文章。

        開展“教育技術史”專題研究,專門對人類運用教育技術不斷促進教育發(fā)展的歷史淵源、作用、價值進行深入研究,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這無論對教育技術本身,還是對整個教育領域的健康發(fā)展,都是極為重要的[16]。但目前關于這一領域特別是對古代中外教育技術發(fā)展史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教育技術史研究的對象是教育技術具體的發(fā)展歷程,包括過去的事實本身,也包括人們對過去事實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因此教育技術的史學研究要以文獻法為基礎,對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的富集教育智慧和閃爍教育技術思想的經典文獻系統(tǒng)整理,在此基礎上,借鑒考古學方法,盡可能對于教育技術史上的“器具”①有學者認為關于教育技術起源的標準至少應具備3個條件:其一是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工具;其二是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教學工具;其三是有文物支持和文字說明。并據(jù)此認為,世界古代最早的教育技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fā)明的“泥板書”圖畫文字。除此,古希臘軍事教育和雅典中應用的教具、夸美紐斯的《世界圖解》、裴斯泰洛齊的直觀教學用具、福祿貝爾的恩物、中國歷代的諸多的發(fā)明(造紙印刷機械、明代針灸銅人像、清代圖文教科書)包括幻燈、投影等等均可以作為教育技術“考古”的器物。進行考證,并由關注器物轉向信息提煉,解讀物質材料的內在意義,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探究教育技術的真正起源,理順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流變歷程。同時,深入社會實踐,尋找教育活化石,通過實地考察、觀察、訪談,取得更加公正、客觀的研究成果。

        關于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技術研究,目前還停留在簡單描述和片面分析的初級階段。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西南、西北)自然人文生態(tài)富集、教育類型多樣,但經濟社會發(fā)展滯后,這一尖銳的矛盾沖突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富有價值的研究課題?;诖?,在先期了解當?shù)匚幕瘹v史概況,仔細閱讀與考察相關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勇敢地走進民族地區(qū)的教育現(xiàn)場,遭遇研究情境,清醒認識自己在調查中的參與程度,搜集第一手資料,以三角互證的研究范式為指導,力求做到調查對象的全面性、調查時限的共時性、調查區(qū)域的廣泛性、調查內容的系統(tǒng)性、調查資料的時效性、調查手段的多樣性、調查成果的完整性和調查方法的承續(xù)性等,自下而上深入探究出在民族地區(qū)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實效性途徑。從根本上改變遠離活的教育、淺嘗輒止的研究現(xiàn)狀[17]。

        (二)豐富教育技術研究的材料

        教育技術研究者往往過度追求方法的新異,忽視了問題和材料。三角互證的研究范式重視不同來源的信息互證,要求研究者掌握豐富的材料,提升材料發(fā)掘的深度、廣度和整理水平。“三角互證法”不迷信權威,不受官方渠道材料的束縛,注重民間材料的挖掘,通過教育調查、考古和觀察多種方式,利用口述史、訪談、民族志等多種方法獲取更接地氣的第一手材料,多維度多視角對教育技術問題做出系統(tǒng)、深入理解和價值判斷。

        比如,現(xiàn)在的多媒體網絡帶來的巨大變化給人類學習、心智、情感的發(fā)展影響很大。要研究這些活的東西,不能單憑既有理論、簡單的問卷調查或者二手材料主觀推測,更不能采用控制實驗的方法,人為制造研究情境,去“驗證”自己的臆斷。而只能從自己的土壤中去“化”人類已有的知識,通過田野考察,走向生活,去研究活的教育。我們可以用文獻了解多媒體網絡影響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和研究現(xiàn)狀,用問卷掌握研究對象的態(tài)度和行為,用實地考察和深度訪談、個案法等,通過與研究對象親密接觸,在互動和交互過程中,了解研究對象的思想、情感、價值取向、知覺規(guī)則、生存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充分收集鮮活的第一手材料,多方材料相互補充,繼而揭示行為事實表面隱含的心理動因,獲得真實的研究結果。

        (三)促使教育技術研究回歸本原

        教育是指向人的,教育技術從技術學視角觀察研究教育,其最終指向無疑也是活生生的人,促進人的自身的發(fā)展。“人自身的發(fā)展——尤其是人的精神的發(fā)展—是無限的。在無限面前,任何了不起的‘用’,都是有限的,都是人的發(fā)展的無限的本質,即教育的一時、有限的外顯形式而已。因此,不能因追求一時的功用而影響,乃至傷害其根本?!币蚨逃芯勘仨毣貧w本原,實現(xiàn)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變[18]。

        在三角互證的范式中,文獻和考古材料的互證是基礎,人類學方法是關鍵,是核心。人類學倡導的田野考察法“能夠深入人的發(fā)展的立體層面,深入教育實踐,展示最真實而鮮活的教育現(xiàn)實,成為教育研究的源頭活水”。因此在該范式指導下,教育技術研究必然要本著從實求知、眼光向下的原則,告別書齋式研究,走進田野,深入真實恬淡的生活,扎根原汁原味的教育場域,尋找真問題,研究活教育。

        “人類的活動充滿了活的教育,研究它不是從我們現(xiàn)在的書本、學科規(guī)范出發(fā),而應該實實在在地走進生活,只有走進去得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我們強調走進去,不是要拋棄理論指導,任何研究,不可能沒有一定的理論前提,不可能沒有個方法論基礎。但是,不走進去,不去研究那活的教育,只逗留在既有理論圈子里,怎么從活的教育中找出能夠升華的東西?研究那活的教育,走進活的教育,才是‘學’的發(fā)展之源。”[19]

        四、結束語

        三角互證作為一種研究的范式對于教育技術的研究具有指導性意義。在實際運用時還要厘清以下幾點:

        (一)范式是開放的,不是相互排斥的

        艾爾·巴比認為,社會科學中理論范式只有是否受歡迎的變化,很少被完全拋棄,也就是說,范式本身并沒有對錯之分。作為觀察的方式,范式本身只有用處多少的區(qū)別[20]。同樣地,作為具體層面的方法也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適用不適用,一切以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為指向。因此,只要必要,對于教育技術研究來說,可以采取多種研究范式,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

        (二)“三角互證法”并非處處適用

        教育技術研究面對的問題紛繁復雜,并非所有的都得去“三角互證”。我們提出“三角互證法”,是要提倡研究者全面觀察問題、系統(tǒng)分析問題的研究態(tài)度,是要樹立研究者理論聯(lián)系實際、宏觀結合微觀的研究意識,是要培養(yǎng)研究者兼容并蓄的研究視野,是要錘煉研究者眼光向下、從實求知的研究品格。這也是我們把“三角互證法”提升到“范式”高度的主要原因。

        (三)“三角互證法”對研究者的素質要求甚高

        當前教育技術研究諸多的弊病反映出研究者學養(yǎng)不足、功底薄弱等先天性缺陷。三角互證的研究范式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學術素養(yǎng),扎實的研究功底,要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覺,既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堅定信念,更有“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踐行精神。

        [1] 南國農.教育技術理論體系的重構:路線圖[J].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10,20(4): 5-7.

        [2] 滕星,巴戰(zhàn)龍.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范式[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42(1): 19-22.

        [3]百度百科.二重證據(jù)法[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WwxL4PK3em-ja5KrKG8PWXZxIjgEsp63pcfArqDd5roBd 1A32KLvlnvXWeTG7Ll,2014-3-1.

        [4] 熊易寒.文獻綜述與學術譜系[J].讀書,2007,(4):82-84.

        [5] 陳淳.考古學概念的考古[J].南方文物,2011,(2):93-96.

        [6] 胡適.讀書與治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219-231.

        [7] 王銘銘.人類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

        [8] 李姍澤.論人類學研究范式對中國教育研究的啟示[J].教育研究,2013, (12):18-22.

        [9] (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4、30.

        [10][11]文雪.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復雜性的教育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6.21-23.

        [12] 王運武,王太昌.論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3):8-12.

        [13] 郭靜云.學術由問題始,“學科”不過是方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2-30(A5).

        [14] 羅江華,卓么措.教育技術研究中的實地研究取向及其價值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0,(8):24-28.

        [15] 姚巧紅,于晶雙,徐沖.教育技術研究范式述評[J].電化教育研究,2009,(6):64-67.

        [16] 李龍.加強史學研究,促進學科發(fā)展(二)——“教育技術史”學科初探[J].電化教育研究,2007,(12):21-26.

        [17] 張詩亞,吳曉蓉.論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類學視角[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2(4):1-5.

        [18] 張詩亞.論教育發(fā)展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換[J].教育評論,2001, 2(4):4-7.

        [19] 張詩亞.活的教育與教育學的活[J].西南教育論叢,2005,(4):1-3.

        [20] 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57.

        林剛:在讀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理論及其應用(ganglin007@126.com)。

        張詩亞: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教育、教育人類學、教育技術學。

        2014年5月20日

        責任編輯:李馨 趙云建

        Triangulative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Lin Gang, Zhang Shiy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outhwestern Ethnic Group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Triangulative” is a research method that includes literature,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It adheres to the technical route combin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icro and macro, and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and its research object is complex.It will not conducive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f we use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simplicity. As a hybrid research method, the “triangulative” can clarify the question of the sequence of events,find the point of research, construction of the lineage specification. Through carrying outfield investigation into educational practice, it can enrich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materials, promote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imitive regression, and thus enhance research quality.

        Triangulative; Literature; Archaeology; Anthrop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G434

        A

        1006—9860(2014)10—0023—06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西南邊疆跨境民族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1JJD880028)和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西南民族地區(qū)民生改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11AMZ00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方法研究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可能是方法不對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аⅴ资源天堂资源库在线| 午夜av福利亚洲写真集| 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久久黄|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手机看片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导航| 亚洲男女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小|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AV人片久久网站| 精品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视频| 色欲人妻综合网| 天天干夜夜躁| 久久少妇高潮免费观看|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少妇内射高潮福利炮| 好爽~又到高潮了毛片视频 | 国产三级不卡一区不卡二区在线|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日韩黑人欧美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免费成年女性毛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 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 午夜福利视频男同女同|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夜色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天堂av|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久|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青青草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亚洲av网一区天堂福利|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视频|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麻豆| 尤物AV无码色AV无码麻豆| 青青青免费在线视频亚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