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簡希
摘要:門閥世族是由東漢豪族地主發(fā)展起來,隨著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依附關系的發(fā)展,依靠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和政治社會地位的不斷上升,出現(xiàn)了累世公卿的顯赫家族。整個魏晉南北朝都受這種門閥勢力的影響,西晉屬于在特定條件下出現(xiàn)的皇權政治的暗弱時期。本文將從內外戰(zhàn)爭、蔭客制度與九品中正制的促進、門閥的莊園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玄學思潮興起四個方面論證西晉太康年間門閥勢力興起之因。
關鍵詞:門閥;九品中正;蔭客制度;莊園經(jīng)濟
門閥,在史書中又被稱為“世族”或“士族”。稱世族是強調他們世襲做官,稱士族是指他們掌握文化知識。門閥士族從東漢末年以來,一直到隋唐,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現(xiàn)實政治的運行。在史學界一般都認為門閥政治存在于東晉,但是門閥勢力、門閥士族、門閥觀念卻早在漢末魏晉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開始影響著社會生活,這種影響隨著士族在政治上的掌權,而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意識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突出的時代特征就是“亂”,當時戰(zhàn)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特別是在晉武帝以后門閥勢力逐漸開始轉變?yōu)殚T閥政治,使得整個東晉時期都是門閥政治統(tǒng)治的時代,直到東晉末年發(fā)生的劉裕代晉自立的事件,才使得存在于百余年之久的門閥政治漸漸呈現(xiàn)明日黃花之勢。本文將從四個方面淺析西晉太康年間門閥勢力興起的原因。
一、內外戰(zhàn)爭混亂,土地資源荒廢
黃巾起義之后各地出現(xiàn)軍閥混戰(zhàn)局面,嚴重損害了黃河流域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流離失散,整個曹魏境內的居民“不過漢時一大郡”[1]魏末元帝時,政府的著籍人口僅有440萬,[2]實有人口最多也不過660萬。黃河流域廣大的區(qū)域內,區(qū)區(qū)幾百萬人口,自然農業(yè)開墾是想當困難的,因此大量的土地荒廢,資源匱乏。面對土地的荒廢,曹魏政府基本上采取了鼓勵墾種的政策。晉武帝統(tǒng)一西晉后,將至高無上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為保持朝野的穩(wěn)定以及恢復西晉的社會經(jīng)濟,頒布和推行了占田制。占田制的內容分為以下幾點,(一)農民的占田和課田;(二)戶調式;(三)士族地主占田、蔭客和蔭親屬等特權。從占田制的內容上看,它試圖以新形式將土地同勞動力相結合,將保護和限制地主利益相結合,以保證封建政府財政收入,并對土地和田租實行有效管理。西晉政府作此規(guī)定,并非為了授田,而僅是規(guī)定一個限額,至于官員們的土地如何取得,占夠還是占不夠法定的數(shù)額,國家都不管。實際上占田制按官品占田,鞏固和擴大了地主的特權,對超限占田和土地買賣沒有任何處置措施,為地主兼并土地留下了法律漏洞,也暴露了占田制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的本質。為后來爆發(fā)西晉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西晉政府頒布的占田令雖然表面上是對官員的限制,實質上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對于官員的占田行為并沒有嚴加制止。以及西晉后期內外混戰(zhàn)的局勢,使得許多肥沃的屯田都被荒廢了,為了提高人民積極墾荒,門閥大族也趁此機會瘋狂的占田搶荒,獲得更多的土地,從而形成了新的土地兼并高潮。
二、九品中正制與蔭客制度的促進
門閥制度形成的過程中,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狀態(tài),可以說九品中正制是門閥勢力興起的催化劑。九品中正制度在實行初期弊端還是比較少的,可以根據(jù)“唯才是舉”的原則進行選官,但是對非門閥的庶族已經(jīng)開始排擠。九品中正制實施一段時間后,大量的門閥地主擁進曹魏政權機構,庶族遭到排擠。門閥地主政治勢力進一步壯大,隨著九品中正制越來越有利于門閥地主的演變,進而造成了門閥地主獨占政權的局面。這一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3]“公門有公,卿門有卿”。[3]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能夠說明九品中正制為門閥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西晉晉武帝時的九品中正制,使世族貴戚子弟做官得到了保證,他們做官的目的不僅在于攫取經(jīng)濟利益,還為了獲得逍遙法外權?!芭e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盵4]士族犯罪,按照“八議”,[5]即按照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以減刑或免刑,或者用金錢來贖罪。九品中正制對加速門閥政治的形成以及維護都起了重要作用,鄭州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旭華對西晉九品中正制的影響做了深入的探討,他將九品中正制的影響歸為兩點:1.加速東漢以來世族地主向士族地主的轉化,是門閥士族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2.九品中正制具有壟斷性和封閉性,是鞏固門閥制度的重要政治支柱。
三、門閥莊園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西晉統(tǒng)一全國之后頒布門閥地主按官品的高低占田的制度,這對于官員的占田行為進行了一定的限制,但由于當時的土地問題還不是很嚴重,所以這個限制并沒有嚴格的執(zhí)行,占田令頒布后,門閥地主掌握了眾多的佃客、部曲等勞動力,又通過“合法”與兼并等方式使土地更多了,這就為他們經(jīng)營規(guī)模巨大的莊園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西晉時期出現(xiàn)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大莊園經(jīng)濟,如石崇、王戎、潘岳的莊園經(jīng)濟都是比較典型的。
石崇在洛陽近郊的金谷園是他最喜愛也是經(jīng)營比較好的一個莊園。他在所寫的文章中這樣贊嘆它:
有別廬在河南縣金谷洞中,去城十里?;蚋呋蛳拢星迦?、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6]
可見這是一個經(jīng)營多種經(jīng)濟的莊園,園中有泉水,果樹,竹子,還有草藥,可說明經(jīng)營種類繁多,還有田地十頃看出還有糧食作物在此種植。園中還飼養(yǎng)雞、鴨、鵝這些禽類。
王戎也是一個擁有眾多莊園的大官僚。《晉書》卷四三《王戎傳》稱:
性好興利,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7]積實聚錢,不知紀極,每自執(zhí)牙籌,晝夜算計,恒若不足。
《世說新語》下卷下《儉嗇篇》中這樣記載:
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qū)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
以上兩則材料足以說明王戎擁有多所莊園的莊園主,但是對于他的生產情況沒有什么詳細的記載,不過文中說宅中擁有僮牧、膏田還有水碓,應該也可以看出他所經(jīng)營的也是多種經(jīng)濟,最起碼也有種植經(jīng)濟和畜牧業(yè)經(jīng)濟。
潘岳在洛水之濱也建立了比較典型的莊園。潘岳在他的《閑居賦》中,這樣描寫他的莊園:
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春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
通過這則材料看出他的莊園里有魚池、果園、蔬菜,還有乳酪等多種經(jīng)濟。
除石崇、王戎、潘岳以外,還有許多西晉的大官僚也擁有莊園。在莊園中的生產者主要是佃客,他們的名字注在主人的家籍上,這樣也就說明他們是世襲的農奴,很難擺脫主人的控制,這樣也就使得門閥莊園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是可以輕易打垮的。
四、沖破儒學一尊地位,玄學思潮興起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繼之豪強割據(jù),斗爭不已,這個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促使人們不得不對因名立教的儒學進行深沉的反思。到了魏晉時期,儒學呈現(xiàn)的主要特點是玄學出現(xiàn),儒學家多兼通道家。儒學家企圖通過道家之學去解釋儒家之學,以“名教本于自然”的口號凌駕于儒之上,用道家的“無為”去取代儒家的“有為”。
“玄學”一詞出自《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思想核心是“道”“道”即“無”。玄學就是對《老子》《莊子》《周易》這三部書的研究和解釋。它是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的結合。玄學的產生有其思想根源,兩漢時期,儒家經(jīng)學占統(tǒng)治地位,漢末儒學地位下降,不再作為統(tǒng)治思想的武器。于是一大部分士大夫在儒家以外找尋統(tǒng)治者所需要的理論,從而使法家、道家、墨家等學派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一些思想突破儒家限制,雜采各家,特別是推崇道家,創(chuàng)立一套新的思想體系,即玄學。
玄學的產生也有社會的原因,魏晉時期,封建統(tǒng)治者內部矛盾尖銳,一些士大夫和門閥貴族感到朝不保夕。他們力圖尋找一種精神寄托和應付事變的理論,崇尚玄虛的老莊學說正好適合他們的需要。諸多學者認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佛道盛行,人們大肆談論玄、信佛、崇道已經(jīng)將儒學拋棄了,不過當時崇尚玄佛道的名流大多精通儒學。玄學和佛道只不過是變相的成為了儒學的幫襯,門閥地主壟斷儒學作為維護自身地位和繼續(xù)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
門閥士族產生于動亂的魏晉時期,具有地域性和宗法性相結合的特點,有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方面的特權,形成了嚴格階級分配,日益嚴重的“士庶天隔”對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是不利的,但是門閥士族之所以能存在幾百年,就必然有它存在合理因素。戰(zhàn)爭的頻繁爆發(fā),土地的大量荒廢,使得門閥有其擴張土地范圍的機會;國家的制度有利于門閥勢力的興起,也是其可以繼續(xù)生存、發(fā)展的根本原因;眾多莊園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為門閥勢力的崛起提供了經(jīng)濟基礎;門閥勢力的興起與鞏固,使世家大族有更為優(yōu)越的條件從事文化事業(yè),玄學興起,使得世家大族尋找到了精神寄托,為其鞏固政治地位提出了理論依據(jù),同時他們也促進這一時期思想的活躍,科學文化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三國志(卷一四)[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0.
[2]通典(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8.
[3]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資治通鑒(卷九十)[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0.
[5]周公旦.周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嚴可均.全晉文[M].商務印書館,1999.
[7]李昉.太平御覽(卷七六二)[M].北京:中華書局出 版,2006.
[8]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9]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10]劉精誠.中國歷史大講堂——兩晉南北朝史話[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1]王文清,許輝.兩晉史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12]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M].北京:中華書局, 1983.
[13]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14]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M].安徽:安徽教育出 版社,1983.
[15]蒙思明.魏晉南北朝的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責任編輯:胡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