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燕 饒順曾 占歸來 李晨虎 秦金梅 張 紅
精神分裂癥是較為常見的精神科疾病,隨著社會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加,本病的發(fā)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負擔[1]。本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認為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學因素均與本病的發(fā)病相關[2]。藥物治療是本病主要的治療措施,但病情容易反復[3]。因此,進一步優(yōu)化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本病的臨床療效,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探討團體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心理治療的介入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對象 選取自2012年9月-2013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62例,在獲得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后,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1例。觀察組中,男性有45例,女性有36例,年齡21~54歲,平均(40.17±6.25)歲,受教育年限為8~1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16±4.27)年,入院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結果為(72.38±11.95)分;對照組中,男性47例,女性34例,年齡19~52歲,平均(39.38±5.92)歲,受教育年限為8~2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94±4.81)年,入院PANSS 評分結果為(72.97±12.04)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入院PANSS 評分上的對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ICD-10 進行診斷 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精神分裂癥,同時結合入院相關輔助檢查,排除合并有顱腦器質性病變、急性心腦血管事件、心肝腎功能衰竭、嚴重人格障礙、意識障礙、智力障礙、妊娠和哺乳期等不能配合本研究治療和調查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利培酮口服治療 對照組按照上述方案進行治療。觀察組在接受上述治療方案干預的同時,給予實施團體心理治療進行干預。以10~12 位患者組成一組進行團體心理治療。團體心理治療方案參考樊富珉[4]所介紹的治療方案,在其基礎上,根據(jù)我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進行一定的改動。以同質封閉式團體治療形式,治療在我科具有臨床經(jīng)驗的心理治療師指導下實施。前4 次治療為第一階段治療,主要讓患者之間互相認識,了解對方也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并建立其互幫互助的關系。心理治療師為患者解釋團體治療的步驟,并與其一起制定規(guī)范,使患者能夠充分參與到治療中。以傾訴煩惱、滾雪球、千千結、相親相愛一家人等活動,幫助患者更好的認識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更好的接納自己。接下來的6 次治療為第二階段的治療,同一團隊的患者之間互相交流各自的問題并一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在團隊中形成一種互相關懷的氛圍。在互相交流過程中,幫助患者意識到自身的疾病及其誘因。本治療階段包括探索自我價值觀、當我小的時候、刮大風、突出重圍等。最后的6 次治療為第三階段的治療,在此階段的治療中,引導患者認識到自身在治療過程中的變化,同時了解患者對變化發(fā)生的看法。幫助患者更好的管理自身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建立新的生活規(guī)劃,更好地和周圍的人相處。在團體心理治療即將結束時,了解患者對本治療過程的感受,并幫助同一團隊的患者之間建立更為長久的聯(lián)系,以便患者之間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互相幫助。本治療階段包括成長三部曲、青蛙三級跳、分享感受和收獲等。每一次治療的時間約為1 小時,每周治療2 次,一共治療8 周。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均接受PANSS 量表的評估,對比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病情的變化情況。同時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WHOQOL-100 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變化情況,該量表從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huán)境、精神支柱6個維度評估患者的生存質量。PANSS 量表和WHOQOL-100 量表均已經(jīng)過考核,證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6]。量表的評估由未參與本次團體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高年資醫(yī)師完成。
1.4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 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表示,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量表評估結果的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PANSS 量表評估結果無顯著性差異;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的PANSS 量表評估結果為(37.96±11.72)分,對照組的PANSS 量表評估結果為(48.54±12.06)分。兩組患者治療后的PANSS 量表評估結果均顯著低于治療前(t=8.75,11.22;P<0.05),而觀察組治療后的PANSS 量表評估結果顯著低于對照組(t=3.59,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量表評估結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ANSS 量表評估結果對比(±s)
注:和治療前對比,aP<0.05,和對照組對比bP<0.05,下同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100 量表評估結果的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WHOQOL-100 量表各領域和總評結果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環(huán)境領域和精神支柱和治療前對比,差異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和總評結果均顯著高于治療前(t=3.57,6.98,6.05,6.13,6.79,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和總評結果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4.42,4.35,3.77,5.2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100 量表評估結果的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100 量表評估結果的對比(±s)
精神分裂癥是較為嚴重的精神疾患,患者表現(xiàn)出感知、行為、思維、情感等功能的障礙。本病一般需要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癥狀、緩解病情,如果患者不能獲得適當?shù)闹委?,可能會因病情影響而出現(xiàn)自殘或傷人行為,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均造成嚴重傷害[7]。
心理社會因素在本病的發(fā)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心理治療的干預也是控制病情,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8]。臨床研究也證實,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心境和體驗的改變可對臨床療效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心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的治療中是重要且必要的[9]。文獻研究也證實,康復性心理治療可進一步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10-12]。在本研究中,采用團體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干預。團體心理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治療過程由專業(yè)的心理治療師主持,團隊的其它成員均為患有相似心理疾病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團隊的成員通過互相討論關心的問題,以認識自身的問題并從中尋求到改善的辦法。在團隊心理治療的氛圍有利于成員之間建立合作、互相幫助的關系,通過相互之間的幫助,達到解決問題目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團體心理治療中互相交流,同時在心理治療師的引導下,更好的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病情的改善[13]。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其PANSS 量表評分結果均顯著低于治療前,這說明藥物治療有助于精神分裂癥病情的改善,這與文獻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4-16]。同時觀察組的評分結果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說明了團體心理治療干預可提高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
生活質量是近年來逐漸引起人們關注的概念,可全面評估個體的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相對于死亡率、治愈率等生物學指標,生活質量更能夠反應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目前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3]。本研究采用WHOQOL-100 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估。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WHOQOL-100 量表評分均得到了顯著提高,這說明了隨著精神分裂癥病情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觀察組治療后的WHOQOL-100 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說明觀察組患者經(jīng)過團體心理治療后,其生活質量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觀察組生活質量的改善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和社會關系領域。這說明經(jīng)過團體心理治療,使患者能夠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減輕心理壓力,更好地處理自己與家庭、社會的關系,改善生活質量[17-18]。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治療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1]虎煥煥.采用溝通技巧護理精神分裂癥產(chǎn)婦1例[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20):2690-2690
[2]Petr Bob.Consciousness,schizophrenia and complexity[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12,13(1):87-94
[3]荊凡波,孫術紅,郝曉佳,等.精神分裂癥的藥物治療概況及進展[J].齊魯藥事,2011,30(9):536-538
[4]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0-293
[5]司天梅,楊建中,舒良,等.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1):45-47
[6]李凌江,楊德森,周亮,等.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質量問卷在中國應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3,36(3):143-147
[7]胡斌,張必然,鄒媛,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危害行為的調查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3,26(5):384-385
[8]Han K,Young Kim I,Kim J J.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 real life using virtual reality:A comparison of healthy individuals and schizophrenia patients[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2,42(8):841-847
[9]潘淑先,曾波濤,王冠軍,等.綜合性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病人家屬應對方式、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醫(yī)學雜志,2012,27(6):502-503,506-507
[10]劉湘林.單純藥物與聯(lián)合康復性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12):3-4
[11]劉振英,王茜,牛艷君,等.團體心理治療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的療效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1-2
[12]彭喜娟,李莎,葉秀娟,等.心理行為干預對門診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2):1772-1774
[13]倪曉梅,張新安.不同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與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26(1):6-8
[14]李楊春,李新輝.國內外城市社區(qū)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現(xiàn)狀[J].醫(yī)學與哲學,2009,30(5):39-40
[15]郭平,郭華,趙濤,等.團體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1,17(1):36-38
[16]吳菁,章三斌,唐義蓮,等.團體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的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2):1780-1782
[17]張燕,朱慧,李達.朋輩式心理輔導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療效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3-4
[18]柳宏宇,霍緒平,李喜潑.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