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林 張理義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 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qū)。與平原相比較高原主要存在以下特點[1]: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氧氣含量少、接受太陽輻射多、降雪多等。并且存在較多干旱、洪澇、雪災、冰雹、大風、雷電等自然災害。高原空軍是駐扎在高原地區(qū)的、擔任我國高原領(lǐng)空安全防衛(wèi)的部隊。對于高原空軍而言,這些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多發(fā)的自然災害均會給他們帶來不利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2]:高原多擾動氣流和空中顛簸頻繁、地面風場較復雜、高原山地云系特殊、太陽輻射強、變化大并且存在較多雷暴和冰雹等。同時,高原機場也存在設(shè)備落后、實時氣象數(shù)據(jù)少、短期天氣預報困難等缺點。這些對高原空軍造成較大的壓力,嚴重影響高原空軍官兵的心身健康。美國、印度、法國、英國等軍方成立了專門的高原醫(yī)學研究機構(gòu),對于如何改善軍人在高原環(huán)境下的心身功能開展了大量的研究[3]。本研究以高原空軍官兵這一特殊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心身健康狀況與平原地區(qū)空軍官兵進行對比,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高原空軍官兵的心身保健工作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駐高原某部空軍官兵487人作為研究組,其中干部54人(11.1%),戰(zhàn)士433人(88.9%);城鎮(zhèn)126人(25.9%),農(nóng)村361人(74.1%);年齡17~35歲,平均(23.3±3.6)歲;軍齡1~17年,平均(4.9±3.7)年;獨生子女168人(34.5%),非獨生子女319人(65.4%);高中及以下362人(74.3%),大專及以上125人(25.7%)。抽取平原地區(qū)某部空軍553人作為對照組,其中干部46人(8.3%),戰(zhàn)士507人(91.7%);城鎮(zhèn)242人(43.8%),農(nóng)村311人(56.2%);年齡17~47歲,平均(23.1±4.1)歲;軍齡1~28年,平均(4.5±4.1)年;獨生子女190人(34.4%),非獨生子女363人(65.6%);高中以下371人(67.1%),大專及以上182人(32.9%)。經(jīng)檢驗兩組官兵在年齡、軍齡均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中國軍人心身健康量表[4]:由張理義等研制的中國軍人心身健康量表由11個因子構(gòu)成:呼吸系、心血管系、消化系、骨骼肌肉、皮膚系、生殖內(nèi)分泌系、神經(jīng)系、焦慮、抑郁、精神病和家族史。本量表采用二級計分:“是”記1分、“否”記0 分,得分越高說明心身健康狀況越差。其中由呼吸系、心血管系、消化系、骨骼肌肉、皮膚系、生殖內(nèi)分泌系和神經(jīng)系組成軀體化癥狀,由焦慮、抑郁和精神病等構(gòu)成心理癥狀??偭勘砑案饕蜃拥闹販y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427~0.901(P<0.01);Cronbach'α 系數(shù)為:0.618~0.935(P<0.01);②軍人職業(yè)倦怠量表[5]:包括成就感、軀體化、自我評價、人際關(guān)系、消極怠工5個因子。每個條目分4 級計分,“從不”計0分,“偶爾”計1 分,“經(jīng)常”計2 分,“總是”計3 分,除自我評價因子6個條目反向計分外,其它各條目均正向計分,量表總分及各因子得分越高說明職業(yè)倦怠越嚴重。總量表及各分量表的重測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598~0.728(P<0.01);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62~0.919;③軍人社會支持量表[6]:共有18個條目,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因子。采用3級計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社會支持程度越差??偭勘砑案鞣至勘淼闹販y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62~0.80;Cronbach'α 系數(shù)為0.62~0.87。
1.2.2 質(zhì)量控制 為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以連續(xù)隨意作答、回答項目不完整和掩飾分過高為刪除標準。研究組刪除問卷20份,獲得有效問卷487份(96.05%),對照組刪除問卷25份,獲得有效問卷553份(95.67%)。本研究采用團體測評方式進行,測評前,由受過心理學專業(yè)培訓的醫(yī)師向受試者詳細講解答題方法,統(tǒng)一測試方法。不要求受試者填寫姓名。
1.3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17.0 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對研究組和對照組心身健康狀況進行比較,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對研究組軍人心身健康的影響因素作相關(guān)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和對照組軍人心身健康水平的比較 研究組在骨骼肌、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軀體癥狀,睡眠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情感狀態(tài)、語言狀態(tài)、行為狀態(tài)和焦慮等心理癥狀因子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軍人心身健康水平的比較(±s)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軍人心身健康水平的比較(±s)
注:**P<0.01,下同
2.2 高原空軍官兵心身健康影響因素的相關(guān)分析 高原空軍官兵心身健康總分及各因子分與職業(yè)倦怠(r=0.288~0.311,P<0.01)、社會支持(r=0.226~0.335,P<0.01)均呈正相關(guān),見表2。
表2 影響高原空軍官兵心身健康因素相關(guān)(r)
2.3 影響高原空軍官兵心身健康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高原空軍官兵心身健康總分為因變量,職業(yè)倦怠、社會支持、年齡、軍齡、文化程度、職務及城鄉(xiāng)等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社會支持和職業(yè)倦怠進入回歸方程,見表3。
表3 影響高原空軍官兵心身健康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高原地區(qū)空軍官兵與平原地區(qū)空軍官兵心身健康狀況的比較發(fā)現(xiàn),高原地區(qū)空軍官兵骨骼肌、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軀體癥狀,睡眠狀態(tài)、情緒狀態(tài)、情感狀態(tài)、語言狀態(tài)、行為狀態(tài)和焦慮等心理癥狀等因子分均高于平原地區(qū)空軍官兵,說明高原地區(qū)空軍官兵存在較多的軀體化癥狀和心理癥狀,心身健康狀況較平原地區(qū)空軍官兵差。歸納起來,影響高原軍人身心健康的因素可概括為高原低氧環(huán)境、應激因素、心理社會因素三方面。高原缺氧是人們進行高原作業(yè)或執(zhí)行任務時不得不面臨的自然因素,研究證實[7-8]:缺氧會導致高原移居者的睡眠質(zhì)量下降,高海拔引起的缺氧(主要是肺泡內(nèi)氧壓和動脈內(nèi)氧分壓的降低)是高原睡眠和認知障礙的決定因素,損害駐高原軍人的心身健康。同時在高原缺氧狀態(tài)下,機體不但需要代償,還要長期超負荷地完成工作任務,使得他們的心身常處于疲勞狀態(tài)。疲勞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工作能力下降的指標,體內(nèi)酸性代謝產(chǎn)物增多,使機體體液PH 下降,肌肉或血液中的酸性疲勞素(指乳酸、丙酮酸、二氧化碳等)隨疲勞程度的加重而加深,并引起一系列的生化改變,造成抵抗力差,免疫力低下等,也影響高原軍人的健康[9-10]。然而高原地區(qū)特殊的氣候狀況及相對落后的保障措施也使駐高原空軍官兵面臨特殊的應激[1-2],而且駐高原地區(qū)空軍官兵在語言交流、生活習慣與入伍前截然不同等差異,高原地區(qū)人員稀少,交通不便,封閉感較強,更損害其心身健康[11]。這種影響與海拔高度的差異不存在明顯的相關(guān)性[12]。
相關(guān)和回歸分析結(jié)果表明,社會支持和職業(yè)倦怠均是軍人心身健康的影響因素,缺乏社會支持和職業(yè)倦怠會導致其軍人心身健康水平的下降。一般認為社會支持具體是指[13]: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包括家庭、親屬、朋友、同事、伙伴、黨團、工會等組織所給予個體的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幫助支援,反映了一個人與社會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和質(zhì)量。Taylor 認為[14]:社會支持是保護自身免受壓力對心身健康影響的最有效的因素。相關(guān)研究顯示: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可以通過減弱壓力應激反應[15]、改善體內(nèi)5-羥色胺和多巴胺活性[16-17]、緩解急性炎癥[18]、延緩腦衰老[19]、促進免疫力[20]等多條途徑促進個體的心身健康。職業(yè)倦怠是指[21-22]: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chǎn)生的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tài),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yè)中出現(xiàn)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研究表明[23]:職業(yè)倦怠可以通過影響個體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免疫、炎癥、代謝、凝血及纖溶等多個方面,可以嚴重損害個體的心身健康。說明社會支持可以通過多條途徑促進個體的心身健康,而職業(yè)倦怠則可以通過多條途徑損害個體的心身健康。
綜上所述,駐高原空軍官兵心身健康狀況較差,社會支持和職業(yè)倦怠是軍人心身健康的影響因素,應該有針對性的對駐高原空軍進行心理干預和指導,同時提高社會支持水平,減少職業(yè)倦怠的發(fā)生,促進其心身健康水平的提高。
[1]王曉軍,程紹敏.西藏主要氣候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氣象研究,2009,29(4):81-83
[2]許培貞.高原機場的復雜天氣與飛行氣象服務[J].空中交通管理,2004,10(5):164-170
[3]高鈺琪.高原軍事醫(yī)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238-239
[4]張理義,過偉,姚高峰,等.中國軍人心身健康量表的研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6):560-563
[5]張金美,丁衛(wèi)星,陳方斌,等.軍人職業(yè)倦怠量表的信效度檢驗[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1):1034-1036
[6]唐開宏,張理義.軍人社會支持量表的研制[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3,38(10):69-72
[7]Wickramasinghe H,Anholm J D.Sleep and breathing at high altitude[J].Sleep Breath,1999,3:89-102
[8]Virues O J,Buela G,Garrido E,et a1.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ssociated with high-altitude exposure[J].Neuropsychol Rev,2004,4(14):197-224
[9]王俊芳,李梅玲,賀建玲,等.高原作業(yè)后軍人臨潼礦泉療養(yǎng)前后部分生化指標變化的觀察[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12,l4(2):152-153
[10]Wilson M H,Newman S,Imray C H.The cerebral effects of ascent to high altitudes[J].Lancet Neurol,2009,8(2):175-191
[11]張俐,劉波.環(huán)境因素對高原駐防軍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2):144-146
[12]袁延年,馬全福,常開齊.不同海拔地區(qū)部隊官兵心理衛(wèi)生狀況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9,4(12):964-964
[1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27-132
[14]Taylor S E.Foundations of health psych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145-171
[15]Giesbrecht G F,Poole J C,Letourneau N,et al.The buffer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function during pregnancy[J].Psychosom Med,2013,75(9):856-862
[16]Huang H Y,Lee I H,Chen K C,et al.Serotonin transporter linked polymorphic availability in the midbrain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healthy volunteers[J].J Psychosom Res,2013,75(6):577-581
[17]Lin S H,Chen P S,Yeh T L,et al.The dopamine hypothesis of social support[J].Med Hypotheses,2011,77(5):753-755
[18]Runsten S,Korkeila K,Koskenvuo M,et al.Can social support alleviate inflammation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adversities[J].Nord J Psychiatry,2014,68(2):137-144
[19]Che X,Wei D,Li W,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y matter volum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A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tudy[J].Soc Neurosci,2014,9(2):152-159
[20]Lutgendorf S K,Sood A K,Anderson B,et al.Social support,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in ovarian cancer[J].J Clin Oncol,2005,23(28):7105-7113
[21]賀定翠,張新風,涂哲明,等.荊楚地區(qū)精神科護理人員職業(yè)倦怠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04-406
[22]王曉一,李薇,王蕊,等.通訊施工人員自我和諧、職業(yè)倦怠與自我效能感[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2):238-239
[23]赫中華,駱宏.職業(yè)倦怠生理生化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2):285-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