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
1953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到武侯祠游覽。
毛澤東看到祠堂碑文的撰寫者是唐朝名相裴度,頓時心生感慨,回頭找到參加會議的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問他:“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哪個縣出宰相最多?”
陶魯笳正在沉思,毛澤東又問:“你在山兩當‘父母官,可知道裴度是誰?”
沒等陶魯笳回答,毛澤東微笑著告訴他:“中國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聞喜縣。裴度是唐朝的宰相,也是聞喜人?!?/p>
自古以來,裴氏家族共出了59個宰相,59個大將軍,55個尚書,數百個“省部級”大臣,其他級別的官員就更不計其數。
如果以裴氏家族為山西的一個范本,那這種人才的多樣密集、智慧的強勁延續(xù)、執(zhí)政的豐富手腕,很值得人回味。拼忍耐,但絕不坐等機會溜走
山西人飲食離不開醋,醋的古稱為“醯”,于是山西人也常被人稱為是“老西(醯)兒”。如北宋名臣寇準,在評書中就被稱作寇老西兒,葛優(yōu)還拍過一部同名電視??;軍閥閻錫山,也被稱作閻老西兒;就連白眉大俠徐良,也被稱作白眉老西兒。
在山西人中,政治手腕運用最好,也算最早的,首推春秋第一霸主晉文公重耳,重耳也是一種政治智慧的象征。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重耳算是個先天畸形,患有先天白內障,肋骨也長得連威一塊,讓親娘狐姬也不喜歡。重耳被弟弟搶了寶座,只能灰溜溜地到國外“政治避難”,組織臨時政府搞對抗。在國外流浪的十幾個年頭,受夠了屈辱,但重耳都以晉人的特質忍下來了,最后存強大的盟國幫助下,打回國內去,推翻舊政權,終于坐上了他早該坐的宅座。
然后,他又用幾年的功夫,遠交近攻,精打細算,終于成就一代霸業(yè)。在他身上,內斂、隱忍、機變、遠謀,擅長心理攻勢,標榜道德力量,這些政治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后來,這些影響,最終成為山西政治智慧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和重耳一樣,戰(zhàn)圍時趙國大臣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偉績照樣讓人稱道。更難得的是,他善自謙抑,相忍為國,和廉頗上演了一出“將相和”,這對—個國家而言,是莫大的幸事。
不過,集晉官優(yōu)點大成的,還數康熙的老師陳廷敬??滴醭驾叧?,千古傳誦,然而宦海風高、沉浮難料,重臣名宦少有善終,陳廷敬卻馳騁官場b0多年,歷任工、吏、戶、刑四部尚書,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乞歸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康熙皇帝稱其“幾近完人”。
在王躍文的《大清相國》中有一段評價,是這么說的:“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干;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边@其文是為“幾近完人”的一個注腳,也反映出山西官員,甚至是全國官員中數一數二的政治智慧。
講秉直,但絕不上綱上線
近年,太原人狄仁杰在大小銀幕上都火了一把,尤其是“雖萬千人吾往矣,心安即是歸處”的處世哲學,備受世人稱道。他秉承了家族的為官風范,敢作敢當。爺爺狄孝緒,在唐太宗手下當尚書左丞,也就是管理全國官吏的考核任免的“組織部副部長”;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相當于一個軍區(qū)司令的參謀長。
狄仁杰存大理寺任職時,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常常會對皇帝說“不”,但非常講策略。
武衛(wèi)大將軍權菩才誤砍長孫皇后墓旁的柏樹,讓唐高宗大怒:“把我娘陵上的樹砍了,是使我不孝,必須殺!”
狄仁杰神色不變:“在陛下面前較真兒,自古就是討人嫌的活兒。遇到夏桀、紂王這樣的昏君,當然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遇到堯、舜,就是很簡單的事情了。陛下如今要為一棵樹殺一個將軍,百年之后,人家還不得說你是昏君啊?我不能陷你于不義啊……”這樣的話說出來,既達到了目的,又使得君臣兩歡。
可宦海沉浮,誰不是如履薄冰,狄仁杰在官居宰相之時,也正是武承嗣冠赫時,武氏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
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就招的可以不滅門。狄仁杰直接就承認了“謀反”,有一個叫王德壽的判官對老狄說:“我每天都在這里打雜受氣,想往上升升,麻煩你老人家把楊執(zhí)柔(武則天的一個親戚)也拉下水,怎么樣?那樣你可以免死?!?/p>
老狄再一次發(fā)揮猛人的特質——他一義撞在柱子上,血流得滿臉都是,還大喊:“要是我做這種事真是天地不容?。 焙ε铝说耐醯聣壑坏玫狼?,還順帶檢討了自己的卑鄙。
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杰等收監(jiān),待日行刑,不再嚴格看管。狄仁杰一看自己躲過了老虎凳和辣椒水,就把被頭拆了,用血書寫了“自己冤”,置棉衣中,請判官轉告家人說:“天熱了,讓我兒子把棉被拿走?!弊詈髱捉涊氜D,終于獲救。
和狄仁杰一樣,被康熙帝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也有著自己的一套政治智慧。原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石英就分析過于成龍“很會做官”:“假如他像前朝的海瑞公那樣,既反貪官又‘罵皇帝,肯定要招致‘龍心不悅,而決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的?!?/p>
其實,于成龍和海瑞的不同,一共有兩處,一是“以文吏而擅武略”,他絕非只是內省以潔身,而更有外攘以清境的“業(yè)績”存。再有,就是一生低調。
于氏家族,在山西永寧屬于大富之家。明朝中葉曾出過一名“大中丞”于坦,他在做了幾十年的大官后,急流勇退,辭官回鄉(xiāng),過起了富裕鄉(xiāng)紳的日子。祖上務實的家風,也影響著于氏的后代子孫。
于成龍本是明崇禎朝的秀才,明末戰(zhàn)亂時,他一度在安國寺躲避戰(zhàn)亂,隱居讀書,長達6年。等到清順治十二年江山初定,急需大批人才時才應招出山。作出這種人生選擇,在當時是有很大阻力的,但45歲的于成龍沒有顧忌各種阻撓。
類似狄公和于公的山西良吏很多,漢文帝的侍從宮郅都,西漢名吏尹翁歸,都以鐵面無私、為官清止、敢于直諫著稱,但均在原則的要求下有尺度;北宋名相文彥博、司馬光更是名垂千古,有意思的是,都流傳下了他們兩人童年時的機智故事——文彥博灌水浮球,司馬光砸缸。明末思想家顧炎武因為傾慕司馬光,甚至不遠千里步行從江蘇走到山西的司馬光墓旁,安心著述,最后陪葬在墓旁。
機智,但也講原則,這便是古代山西清官們的秉性了。
受“打壓”,但從未自暴自棄
太原是很多朝皇帝的“龍興之地”,按過去的說法就是這里有龍脈。
于是,宋太宗趙光義在滅北漢國后,引汾、晉之水灌晉陽為廢墟,降為“平晉縣”,這倒沒什么,改朝換代焚毀敵國都城本是常事。但趙先生為了割斷所謂的龍脈,阻斷太原的王氣,把十字路口仝部堵死而改作了丁字路口就太小肚雞腸了。
宋、明等封建王朝也很少給山兩派來智官,因為在統(tǒng)治者看來,山西是財富的輸出省,需要壓制,但這并不妨礙一代又一代山兩官員靠著自強不息而成長。
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想要在政界游刃有余,只有“硬”的一面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懂得“軟”——想辦法收攏人心。在這方向,山西人有著豐厚的政治經驗。山西歷史上的一大批賢臣名相,他們的經驗智慧,直到今日,還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歷朝歷代很多人分析過山西裴氏家族經久興隆的原因,顧炎武總結了三條,即聯姻、世襲與自強不息。
裴氏家族歷史上共出過駙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蔭襲95人。由聯姻、世襲所結成的封建裙帶關系,無疑是促成裴氏人物顯露頭角的優(yōu)越條件,但并不足主要原因。
對于公侯將相數以百計的裴氏家族來說,起決定作用的在于他們即使擁有先天優(yōu)勢,卻依然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如裴行儉由于父親功績被補為弘文生卻以此為恥.執(zhí)意自學考試,步入仕途,后成一代名將。
“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yè)并舉,廉潔自律”是裴氏家風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規(guī),子孫考不中秀才者,不準進入宗祠大門。以裴氏家族為鏡,也可窺這些優(yōu)秀山兩官員的特點。
有歷史學家評價山西人武可安邦,文可治國,經國濟世也正是歷代讀書人的最終價值體現。山西省委前書記袁純清在剛剛履新山西時,曾向屬下推薦過韓毓海教授的《五百年來誰著史》一書。書中稱“山西是一個令人胸懷天下的所在”。古代山西百姓和官員們,合力孕育出了這種“胸懷天下”的氣概。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