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剛
(中鐵一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唐山 063004)
大跨連續(xù)梁0號塊的支撐方案根據(jù)墩身高度不同,通常采用的施工方案有落地支架法、墩頂托架法等,托架法施工中三角托架又較為常見[1],但其構造復雜、成本較高、材料回收率低,在京??瓦\專線的芹口特大橋(40+64+40)m連續(xù)梁0號塊施工過程中,成功應用了一種構造簡單、受力明確且材料回收率高的工字鋼懸挑托架體系。
芹口特大橋(40+64+40)m連續(xù)梁梁體結構為3跨1聯(lián)變高變截面三向預應力直腹板混凝土箱梁,頂寬12 m,底寬6.7 m。梁面采用雙面排水,頂板厚度除梁端附近外均為40 cm,底板厚度為40~80 cm,按直線線性變化;腹板厚度為48~80 cm,按折線變化。0號塊長9 m,中支點處截面梁高6.05 m,主墩高38 m,為變截面薄壁圓端空心墩,墩頂截面尺寸為10 m(橫向)×5.4 m(縱向)[2]。
整個托架體系主要由懸挑桿件、錨固系統(tǒng)、橫向分配梁、縱向分配梁等組成,具有體積小、用材省、傳力路徑明確等優(yōu)點。懸挑主桿件為雙拼I40a型鋼,受力特點為“后錨前挑”,主構件懸臂根部采用2道雙拼I22a型鋼壓緊,采用墩頂上預埋φ25 mm精軋螺紋鋼筋進行錨固,懸出長度為施工平臺,對比三角托架少了豎撐、斜梁及墩身預埋件等,加工制作簡單,結構受力明確。澆筑混凝土時托架的傳力路徑為:新澆混凝土—模板—方木—縱向分配梁—橫向分配梁—懸挑托架—墩身[3]。
懸挑主構件采用雙拼I40a型鋼,墩頂兩側各布置6片,長5.1 m,其中墊石內側2根采用通長布置,長度為12 m。橫向布置間距為1 m+1 m+2.5 m+1 m+1 m。主構件安裝前,采用M30水泥砂漿將墩頂找平。同時,在墩頂邊緣預埋承壓鋼板200 mm×400 mm×10 mm,對應位置焊接支墊鋼板,支墊鋼板寬度不小于150 mm,確保墩邊混凝土不被局部破壞[4]。
主構件I40a型鋼上橫向分配梁采用I22a型鋼。其中,梁體懸臂段下方部分采用單根I22a型鋼,長度為12 m,布置間距為40 cm。主構件懸臂根部采用2道雙拼I22a型鋼壓緊,同時采用預埋的φ25 mm精軋螺紋鋼筋進行錨固,并施加50 kN的張拉應力。待0號塊施工完畢后,采用連接套筒接長φ25 mm精軋螺紋鋼筋使其伸入至箱體內底板上,并施加張拉應力將其錨固在底板上,以增強梁體抵抗大懸臂不平衡彎矩的能力。0號塊懸挑桿件布置立面見圖1。
圖1 0號塊懸挑桿件布置立面(單位:mm)
懸挑桿件搭設布置平面見圖2,施工主墩墩身時,在墩柱上實體段兩側對稱預埋φ25 mm精軋螺紋鋼筋,每側布置3排,排間距為400 mm+900 mm,其中,第1排φ25 mm精軋螺紋鋼筋距離墊石邊15 cm,每側布置18根。
橫向分配梁I22a型鋼上滿鋪1層10 cm×10 cm方木,方木上鋪設1層塑料薄膜,確保填充的砂子不滲漏。方木上沿梁底輪廓外邊緣砌筑1圈厚度為45 cm的外圈墻,磚墻內填充中粗砂,并用灑水使其密實。待填砂表面干燥后采用M30水泥砂漿找平抹面,形成底模模板鋪設基面。底模采用1 220 mm×2 440 mm×16 mm高強覆膜竹膠板拼裝,板縫間采用雙面膠條粘貼,確?;炷翝仓r不發(fā)生漏漿現(xiàn)象。懸挑托架現(xiàn)場施工圖片見圖3。
根據(jù)設計圖紙中所示連續(xù)梁與墩柱關系,墩頂范圍內0號塊底模,采用二四磚墻內填充中粗砂進行支墊。臨時支墩以外懸臂段,采用雙拼I40a型鋼懸挑支撐,橫向分配梁I22a上滿鋪100 mm×100 mm方木,方木上采用施作砂倉進行底模支墊。由于本聯(lián)連續(xù)梁施工期間為夏秋季節(jié),附加力僅考慮風荷載。
圖2 懸挑桿件搭設布置平面(單位:mm)
圖3 懸挑托架現(xiàn)場施工照片
懸挑體系設計檢算所涉及到的荷載自上而下分別為:施工荷載、梁體自重、模板荷載、砂倉自重、100 mm×100 mm方木自重荷載、I22a型鋼自重荷載及I40a型鋼自重荷載。
根據(jù)《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guī)范》(TB10002.1—2005)風荷載計算公式
式中 Wk——風荷載強度,kN/m2;
WO——基本風壓,kN/m2,按照 50 年一遇,武夷山地區(qū)風壓為取0.35 kN/m2;
K1——風載體形系數(shù),圓端型橋墩長寬比>1.5,故取 1.1;
K2——風壓高度變化系數(shù),軌頂離地面高度按40 m考慮,取1.21;
K3——地形、地理條件系數(shù),橋址所在地區(qū)為一般平坦空曠地區(qū),取1.0。
因此,Wk=1.1×1.21×1.0×0.35=0.47 kN/m2
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容重取26 kN/m3。由于梁體按拋物線進行變化,檢算時以最大截面處梁體重力的最大值進行校核[8]。
0號塊墩頂部分兩側臨時支墩之間底模采用充填砂倉進行鋪墊,懸臂部分采用懸挑桿件上滿鋪方木砌筑砂倉進行鋪墊。因此,計算時僅檢算臨時支墩以外的懸臂段部分的桿件受力。懸臂段根部(1-1截面)距離拋物線原點 24.5 m,梁高 5.766 m,底板厚0.781 m,頂板厚0.4 m,腹板厚0.8 m;懸臂段端部(2-2截面)距離拋物線原點22.5 m,梁高5.341 m,底板厚0.75 m,頂板厚0.4 m,腹板厚0.8 m。如圖4所示。
圖4 梁體結構(單位:cm)
經(jīng)計算,懸臂段根部1-1截面縱向線荷載Q1=468.52 kN/m,懸臂段端部2-2截面縱向線荷截Q2=446.68 kN/m。
施工人員及機具作用荷載取P施=2.5 kN/m2,混凝土傾倒產(chǎn)生的荷載取P倒=2.5 kN/m2,混凝土振搗產(chǎn)生的荷載取P振=2.0 kN/m2。
為安全考慮,參照《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規(guī)定,計算支撐架強度時的荷載設計值,取其標準值乘以下列相應的分項系數(shù):
(1)恒載自重分項分項系數(shù),取1.2;
(2)活載分項分項系數(shù),取1.4;
(3)附加力分項分項系數(shù),取1.4。
橫向分配梁采用I22a型鋼,通長12 m,布置間距40 cm。檢算時按滿足0號塊懸臂根部荷載要求進行計算。工字鋼主要承受0號塊懸臂段內外側模及支撐架、混凝土、方木及砂等自重荷載,施工荷載及附加力。
根據(jù)結構分析可知:腹板底板均布荷載Q腹=79.53 kN/m;中間底板均布荷載Q中=24.42 kN/m;
外側模集中荷載:Q側=33.59 kN,由于側模有2根立桿支撐,簡化為單根工字鋼受集中力為16.8 kN。
由上可知:Mmax=29.83 kN·m;Qmax=71.77 kN
δmax=Mmax/W=29.83×106/(309×103)=96.5 MPa<[σ]=145 MPa
τmax=QmaxS/Ib=71.77×103/(18.9×10×7.5)=50.6 MPa<[τ]=85 MPa
ωmax=5×q×l4/(384×E×I)=5×24.42×2 5004/(384×2.1×105×34×106)=2 mm<[l/400]=2 500/400=6 mm(合格)[9]。因此,滿足要求。
懸挑體系縱梁采用雙拼I40a型鋼,懸挑桿件總長度為5.1 m。懸挑工字鋼主要承受0號塊懸臂段內外側模及支撐架、混凝土、砂、方木及I22a型鋼等自重荷載,施工荷載及附加力。
根據(jù)結構分析可知:懸臂段根部1-1截面縱向線荷載Q1=704.18 kN/m,懸臂段端部2-2截面縱向線荷載Q2=729.22 kN/m,空懸部位縱向線荷載Q空=37.78 kN/m
由上述可知:Mmax=1 380.99 kN·m;Qmax=1 382.66 kN
δmax=Mmax/W=1 380.99×106/(12×1 090×103)=105.6 MPa<[σ]=145 MPa
τmax=QmaxS/Ib=1 382.66×103/(12×341×10.5)=32.2 MPa<[τ]=85 MPa
ωmax=ql4/(8EI)=716.75×1 8504/(8×2.1×1011×12×217)=1.9 mm<[l/400]=1 850/400=4.62 mm(合格)
根據(jù)總預壓荷載等效的原則布置鋼絞線
P=(704.28+729.22)×1.85/2+37.78×1.5=1 382.66 kN
布置12根鋼絞線,每根鋼絞線最大拉力1 382.66/12=115 kN。
(1)縱向懸挑梁2I40a采用φ25 mm高強精軋螺紋鋼筋進行錨固,每組縱向懸挑梁采用3根,為減小變形量,施工前每根預拉50 kN,偏保守考慮,不考慮錨固段頂上的荷載,則每根螺紋鋼筋所受應力
因此,每組縱向懸挑梁采用3根φ25 mm高強精軋螺紋鋼筋進行錨固,能夠滿足設計和施工要求。
(2)精軋螺紋鋼筋墩頂預埋深度計算
根據(jù)《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Ⅳ級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為fy=360 MPa,墩柱混凝土采用C35,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fc=1.57 MPa,即
式中 l——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
fy——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ft——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
d——鋼筋的公稱直徑;
α——鋼筋的外形系數(shù),帶肋鋼筋取 0.14[11]。
由上可知,實際施工過程中,精軋螺紋鋼筋預埋深度只要大于883 mm,即可滿足施工要求。
懸挑結構采用反支點預壓施工工藝,即鋼絞線下頭錨固于承臺混凝土中,上頭固定在支架上,通過千斤頂張拉鋼絞線,使支架體系達到受力要求。施工工藝流程為:模擬混凝土荷載分布→安裝分配梁→安裝鋼絞線→上、下端錨固→張拉鋼絞線→持荷→卸載→確定支架變形量[12]。
7.1.1 模擬混凝土荷載分布
將混凝土的勻布荷載轉化為多個集中力作用在支架上,按集中力產(chǎn)生的跨中及支點處的彎矩及剪力與實際混凝土荷載產(chǎn)生的相應位置的彎矩和剪力一樣考慮。考慮0號塊混凝土、支撐體系及模型,0號塊墩柱以外懸臂部分換算成預壓荷載為1 440 kN,共計布置12根鋼絞線,每根鋼絞線受力取115 kN。每側懸挑桿件布置點為1~12,與之對應的承臺上布置點為1'~12'。布置位置見圖5。
圖5 反支點預壓鋼絞線布置位置(單位:mm)
7.1.2 安裝分配梁
為使鋼絞線的集中力更加均勻地作用在支架上,使支架整體受力,結合現(xiàn)場材料,采用雙拼I20型鋼作分配梁。采用塔吊將分配梁按設計位置吊裝到位。
7.1.3 安裝鋼絞線
承臺施工時需預埋鋼絞線,承臺內預埋深度為1.5 m,承臺外露長度為1.5 m,外露部分鋼絞線涂抹黃油,并外裹塑料布,以防止鋼絞線銹蝕。擠壓墊板采用2 cm厚鋼板自制,尺寸為0.1 m×0.1 m。擠壓套筒安裝時,要求套絲填滿其中,錨固端鋼絞線伸出套筒不小于1 cm(圖6)。鋼絞線按照計算長度下料。先用鋼絞線單孔連接器將后下料與承臺預埋鋼絞線連接,再用塔吊牽引鋼絞線至懸挑桿件上,對應承臺上的點位將鋼絞線穿順放置在分配梁上,鋼絞線穿到位后,采用錨具和夾片錨固于分配梁上。
圖6 承臺預埋反支點預壓鋼絞線位置(單位:mm)
7.1.4 張拉鋼絞線
觀測點位布置:預壓時沿縱向設2個觀測斷面,分別設在懸臂端頭處和懸臂根部處,每斷面設5個觀測點,如圖7所示:XA1~XA5、XB1~XB5、DA1~DA5、DB1~DB5。每側懸挑桿件頂面均采用 2臺YDC240QX-200型千斤頂進行張拉,確保兩側同時張拉,單側對稱單端張拉。預壓張拉時按照40、80、120 kN分三級加載。預壓觀測采用二等水準測量。在預壓前對觀測點進行初始高程的觀測,前兩級加載時,每級加載后靜停15 min測量豎向變形值,第三級加載后靜停30 min觀測豎向變形值,以后每隔6 h觀測1次。當各觀測點最初24 h的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 mm時,判定支架變形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圖7 反支點預壓變形觀測點布置
7.1.5 卸載
采用相應的兩側同時、單側對稱分級進行卸載,每級卸載后對觀測點進行觀測,最后一級卸載完畢6 h后觀測監(jiān)測點。根據(jù)記錄結果,計算各觀測點的變形量:梁底立模高程=設計梁底高程+支架彈性變形值+設計預留拱度;彈性變形=堆載穩(wěn)定后高程-卸載后高程;非彈性變形=堆載前初始高程-卸載后高程。結合檢算的計算撓度,分析確定拋物線方程,從而確定立模高程。
反支點預壓卸載完成后,結合所得觀測數(shù)據(jù),按要求鋪設方木加一層塑料薄膜,沿梁底輪廓外邊緣砌筑一圈外圈墻,磚墻內充填密實中粗砂,頂面采用M30水泥砂漿抹面找平并鋪設0號塊竹膠板底模。
(1)承臺預埋鋼絞線的位置必須準確,埋置及外露深度符合設計要求。
(2)墩頂預埋φ25 mm精軋螺紋鋼筋的位置必須準確,埋置及外露尺寸大于理論計算值。
(3)在吊裝之前,雙拼I40a型鋼的對拼焊接必須保證焊接質量符合要求,精軋螺紋鋼筋穿孔位置預留準確,以便后續(xù)吊裝一步到位。
(4)精軋螺紋鋼筋對工字鋼進行錨固時,須采取雙螺帽錨固,以確保安全。
(5)反支點預壓操作過程中,作為分配梁的雙拼I20型鋼吊裝位置須按設計位置吊放。預壓張拉時,必須確保墩柱兩側同時張拉,單側對稱單端張拉。張拉前后嚴格按要求進行水準觀測。
懸挑托架在連續(xù)梁施工中的可行和實用性,得到了理論和現(xiàn)場雙重驗證。其具有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安裝快捷等優(yōu)點,既可以保證結構體系所需的抗彎及抗剪強度,材料又可以多次重復使用,避免了浪費,同時縮短了工期,節(jié)約了施工成本,在同類的連續(xù)梁0號塊施工中,可借鑒使用。施工成本經(jīng)過對比分析,芹口特大橋(40+64+40)m連續(xù)梁0號塊采用懸挑托架結構方案,比傳統(tǒng)三角托架直接節(jié)省費用252836.4元。
[1]何志勇.沙港大橋剛構0號段支撐設計及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5(5):56-58.
[2]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無砟軌道現(xiàn)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雙線)(通橋(2008)2368A-Ⅲ)[Z].北京:鐵道部經(jīng)濟規(guī)劃研究院,2008.
[3]朱傳娣.大跨高墩連續(xù)剛構橋0號塊托架法施工技術[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09(4):21-22.
[4]曾周成,王耀傳.金水溝大橋零號塊施工托架設計[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231-232.
[5]雷俊卿.橋梁懸臂施工與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27-130.
[6]北京鋼鐵設計研究總院.GB50017—2003 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
[7]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TB10002.1—2005 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8]馬保林.高墩大跨連續(xù)剛構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69-70.
[9]孫訓方.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20065—2006 預應力混凝土用螺紋鋼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1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GB50010—201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12]卜東平,何占忠.反支點預壓法在高墩大跨橋梁施工中的應用[J].公路,2007(7):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