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
張慧芳,女,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1979年考入河北省藝術學校京劇科學習,攻青衣。1986年畢業(yè)分配至河北省京劇院工作;1987年至1988年在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進修;1999年調入湖北省京劇院工作;2002年至2005年就讀于中國戲曲學院第三屆中國京劇研究生班;2011年調入北京京劇院工作。師承金雪琴、齊蘭秋、李、于玉衡、王小蓉、蔡英蓮、安榮卿、王婉華、劉秀榮、艾美君、李維康、楊春霞、李炳淑、李玉芙、張南云等老師。擅演《玉堂春》《白蛇傳》《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霸王別姬》《謝瑤環(huán)》《四郎探母》《紅鬃烈馬》《桑園會》《三娘教子》《秦香蓮》《望江亭》《蝶戀花》等戲。曾獲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五屆“CCTV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第三、四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優(yōu)秀表演獎”。
2012年,北京京劇院成立了杜鎮(zhèn)杰、張慧芳項目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是以兩位著名京劇演員組成的工作室。
我們特意找到張慧芳老師,就工作室的前景及意義進行了采訪。
記者:對于北京京劇院這樣一個大的劇團,以個人的名義成立工作室的緣由是什么呢?
張慧芳:2012年,我們劇院是作為一個改革的試點開辦的這一工作室,是屬于一個小范圍的試點。院長的思路很清晰,是想盡可能將演員的積極性、能動性調動起來,讓演員自己去籌劃一些事情,發(fā)揮演員的主動性,主觀地想干事情,而不是單單等著劇院派活。另一方面,我們現(xiàn)在的一團、二團、三團等,在演出的時候一般不互相交流,以我們這種工作室的形式,集中全院的力量,就是說以個人工作室為由頭,我們有主動權調動其他團的成員,根據(jù)劇目的需求調動演員,形成一個劇院內的強強聯(lián)合??梢哉f,院領導給了我們很大的平臺,對我們工作室非常支持。沒有院領導的支持,就沒有我們的工作室。
記者:您如何看待工作室的前景?
張慧芳:我們工作室的人都認為這個試點是非常有希望、有前景的。一方面,我們工作室的人少、心齊,有什么事情互相商量,解決起來很快。另一方面,我們一直得到了院里的支持,可以調動全院的資源、力量。目前最難解決的就是在人員調配上,如果和所需演員的時間有沖突的話就不好調配。這個工作室做下去,如果大家能看到它的成果——人盡其才,能發(fā)揮演員的最大才能,就有可能推廣起來。
記者:從個人角度來看,您覺得成立這個工作室的意義在哪里?
張慧芳:國家、院里培養(yǎng)一個人才是很不容易的。包括國家的投資、個人的心血、老師們多年的心血等等。人才能夠把才能發(fā)揮出來才是對國家、劇院、老師的報答。對自己來說,靠專業(yè)吃飯,能夠有用武之地,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記者:請談談這個工作室與外面演藝圈的那種個人工作室有什么不同?
張慧芳:這個工作室,跟外面演藝界的個人工作室是不相同的。演藝界的這種工作室,一般會依靠廣告或商演的資金,比較容易發(fā)展起來。而我們是京劇形式的工作室,發(fā)展起來不容易。畢竟京劇從商演上獲得資金比較難。我們也想做一些小規(guī)模的商演形式的嘗試,比如以小團隊的形式到外地演出,這樣可以和當?shù)氐脑簣F去合作。相對來說,成本小一些。也是想把這種商業(yè)演出當作正常的工作,要想走向正規(guī),商演還是很重要的途徑,是長久之計?,F(xiàn)在戲曲的形式,雖然進行純粹的商演很艱難,因為演員有斷檔,觀眾也有斷檔,這是不能回避的問題,但是不能因為困難就放棄,更需要堅持去做,可能慢慢就會有生機了。如果只是一味消沉、低落,就混飯吃,那樣你自己不救自己,誰也救不了你。
記者:說起商演,就要提到讓京劇走市場化的道路,您覺得應該怎么走?
張慧芳:觀看、喜愛戲曲的人畢竟是小眾,要逐漸走向市場,不能一下子。京劇跟書本知識不一樣,是靠人來傳承的,一代人走了,就會帶走很多經(jīng)典。過于著急推向市場,很有可能走不下去,反而欲速則不達。京劇是口傳心授的,不像電視劇、電影是有劇本的。京劇講形式,沒有形式,不掌握形式,完成不了劇目,是非常復雜的藝術。但是,雖然京劇藝術復雜,但并不陳舊,可以說程式是先進的,表演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適合表現(xiàn)很多種人物的。但是先進卻不被人們認可,這可能跟我們一直對自己文化的不重視也有一定的關系。
京劇是很特殊的,是角兒的藝術,跟話劇、電影都不一樣。京劇的劇本可能很簡單,故事不復雜,全靠演員完成,劇本和演員是相輔相成的。還有一些戲是靠演員個人的魅力,比如梅、尚、程、荀、馬、譚、張、裘、趙等幾大流派,很多都是靠自身的唱念做打、以自己的風格唱活了戲。因此說,京劇的藝術形式,是靠演員在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的基礎上,依靠對人物的理解,使舞臺人物更豐滿。同時也靠個人的天賦、對藝術的修養(yǎng)與體會,也就是需要依靠本身的高超技藝來完善。如果直接推廣到市場,是非常冒險的。如果京劇完全脫離市場,長久下去就會缺乏張力。所以需要積極的、有策略的、一點點走向市場。對于京劇,現(xiàn)在還是國家進行保護,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需要自己慢慢去探索??梢哉f,工作室的形式也是走向市場的一個試點。
記者:請您談一談2014年工作室的工作重點吧。
張慧芳:今年我們做了一個“尋夢·承澤”的活動。每月兩場演出,一年24出戲“不返頭”。京劇表演中歷來有這個“不返頭”的傳統(tǒng),“不返頭”就是說在一定的時間段內不能演重復的戲。現(xiàn)在劇目失傳了很多,我們做這個事情希望恢復一些傳統(tǒng)的劇目,挖掘一些劇目,整理一些劇目,最終的目的是能夠豐富劇目。針對比較喜歡京劇的觀眾來說,還是希望看到一些不常上演的劇目。希望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將更多的傳統(tǒng)戲搬上舞臺,流傳下去。
記者: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年您的工作安排吧。
張慧芳:今年的工作重點是以杜老師為主的,我的工作是配合杜老師的演出。一些需要配合的戲要加強學。在演出之外,跟老師們多學習一些傳統(tǒng)戲,以前會的不常演的戲,也請老師幫忙加工整理,多掌握一些劇目,豐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