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根兒
就在咱西城,就在古樸的歷代帝王廟對過兒的那面大影壁后,一間門牌號為阜內(nèi)大街148號的藤椅小店同樣浸染在這京味之中,算算已陪伴周圍鄰居三十多個春秋了。作為小店的主人李月清大媽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和老伴坐在店里,看著路人帶著幾分好奇與羨慕的目光,在門前的一排藤椅上掃過,更有甚者伸出手來摸摸藤面,猶如觸摸著這座城市的歷史。
〔記憶〕
城市的記憶總少不了這座城,這座城里人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積累下來的點滴,組成了鮮活且富有生氣的城市性格,正是這些記憶才讓這座城的精氣神更為靈動而富有魅力。
筆者對于這家藤椅店的記憶始于童年,每逢坐著7路公交車在白塔寺倒車時,手捧糖耳朵,仔細端詳大門洞子里那一排排有趣的藤椅,嗅著嶄新的藤椅肆意著特殊的天然氣息,看著老藤椅在朝陽下展現(xiàn)著特殊的、年代感十足的顏色與光澤,這便組成了我對于北京、對于這座城記憶的一部分。30年后,再次與藤椅店相逢,不免有些故人相遇的激動,也有了與走進藤椅店主人李月清大媽生活中的想法。
李大媽七十有余,早過了為生計奔波的年齡。不過,伴著整屋子碼放整齊、款式多樣的藤椅,還是對這些親手制作的作品有種由內(nèi)而外的回味,這回味中充滿著無數(shù)與這座城市、這一行業(yè)密不可分的記憶。
老話兒講“人過三十不學藝”,可李大媽入行已經(jīng)到了四十掛零兒。說起當年的經(jīng)歷,她仍舊記憶猶新:那時候正趕上公私合營,豐盛街道成立起了制作、維修藤椅的小廠子。別看廠子小,那可是北京少有的藤椅專營廠,幾位老師傅也都是來自各傳統(tǒng)老字號的翹楚。李大媽打小兒手就巧,年輕時又很喜歡藝術,恰巧當時在家,在街道的介紹下成為了藤椅廠的一名工人。
“我可是廠子里上手最快的?!闭f起這段經(jīng)歷,大媽頗有幾分自豪,“因為老師傅們都是老北京的手藝人,所以入行還算順利。不過有句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從用藤條綁架子,到用藤皮編席面兒,我都很刻苦,那時候的精進為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1年正好趕上改革開放初期,街道廠因為一些原因經(jīng)營出現(xiàn)了問題,在家里與街道的支持下我申請了個體執(zhí)照,原先廠里剩下的料一股腦兒被我請回了家,這座藤椅小店就這樣誕生了。剛開張那會兒誰心里也沒底,這藤椅到底有沒有市場?可傳統(tǒng)的老手藝成為了最有號召力的招牌,再加上幾位老師傅的支持,小店雖說棲身于大院兒的門道內(nèi),但其火熱程度讓很多人羨慕,那時候小店就已經(jīng)開始掙外匯券了。”
一天,小店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他們在仔細查看藤椅質(zhì)量后,給出了一些尺寸,希望定做,而后才知道他們是中央某機關的服務人員,專門為有關老領導定制。這些客人因為小店的產(chǎn)品,后來也都成了常客,而這些藤椅則成為了小店最大的殊榮,化身為陪伴很多大家熟知的老同志最親密的生活伙伴。
〔品味〕
很多時候時光是可以品味的。從李大媽的老伴兒那里得知,大媽最近剛做完心臟手術,而手術前她還做了兩把藤椅,這讓筆者在這位滿臉充滿著歡樂的老人面前肅然起敬。
“干這行幾十年,要說支撐的最大力量就是愛好,什么事只有喜歡了,才有動力?!贝髬屔斐鰞芍皇郑驗槎嗄甑膭诶?,腱鞘炎成了職業(yè)病,也做了兩次手術,可手一好又開始拾掇起藤椅來?!捌鋵嵵谱鞯倪^程也是一種享受,練心性不說,更可以讓生活充實起來,這也是體會生活的另一種味道。”
其實,生活的味道很多,例如這把藤椅,經(jīng)過人與時光的洗禮便成為了感情味道的載體,北京話兒叫“念想”。大媽講述了一段真實的經(jīng)歷。一位顧客拿了兩把破舊的藤椅架子來修補,原來這是一位老人生前最喜歡的遺物,現(xiàn)在老人已逝,子女想修好作為對長輩的念想。得知此情后,大媽連夜趕活把藤椅修補好,當該顧客看到煥然一新的藤椅后,感慨之情難以言表。
對于物是這樣,對于一座城市也是這樣,藤制家具在家具類中屬于特殊的品種,其使用起來“冬暖夏涼”和不易使人產(chǎn)生疲倦感的特性,為幾代北京人所推崇。據(jù)大媽介紹,簡單的一把藤椅所蘊含的學問卻很多,例如原料要選擇印尼產(chǎn),因其粗壯且柔韌性好。此外一把藤椅,編制者每一道工序的用心程度都決定了質(zhì)量的優(yōu)劣。而較其他家具越用越舊的特性來說,藤椅則是越用越漂亮,甚至有些老藤椅會散發(fā)出紅亮的色彩。正如我們的北京,內(nèi)涵豐富且飽經(jīng)歲月,其中特有的味道需要真正了解它、珍惜它的人們慢慢品味、慢慢發(fā)掘,這座城會在你眼前展現(xiàn)出更加亮麗的輝煌。
隨著北京古都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的生活也在發(fā)生著諸多改變,路變寬了,老門道拆了,藤椅小店則依舊展現(xiàn)著它的古樸精致。雖然最近因為房屋的一些問題給小店經(jīng)營帶來了不少影響,但李大媽說,文化需要傳承,城市的記憶需要堅守,她則會努力讓更多人喜歡上藤制家具。
筆者曾和很多傳承者打過交道,但第一次在采訪中有種落淚的沖動。作為北京的根打小兒就從這家藤椅店門口路過,但今天才第一次真正走進小店,走進經(jīng)營者的生活世界。如這藤椅,制作的每一過程無不融入了手藝以外的情感與生活味道,就像我們的北京、我們北京的生活,細品過后方知大味。而就藤本身柔中帶硬的性格,正如李月清大媽這樣的老手藝人,經(jīng)歷歲月滄桑卻依然為北京為記憶倔強地堅守著,北京有你們真好!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