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榮昌
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指出:“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所以,詞語教學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近年來,我對詞語教學進行了一些嘗試,力求讓詞語教學“厚實”起來,讓詞語所承載的形象深入學生的內心。
一、借助背景 領略內涵
孟子說過:“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笨梢?,了解“其人”,也能從側面了解其文。教學時我們可緊扣關鍵詞語,聯系時代背景、作家生平等,深入里層,前后勾連,從而觸摸詞語的深度,認識詞語的內涵。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我抓住“宣布”一詞,先讓學生思考伽利略宣布時的心情如何,再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是伽利略將如何宣布?接著再讓學生思考,伽利略做這樣的宣布簡單嗎?教師相機拓展:在那個時代,挑戰(zhàn)權威、堅持真理的人常會受到迫害,如哥白尼,布魯諾(師簡要介紹事情經過),最后進一步深入討論:這樣的結局,伽利略宣布前想過嗎?思考過嗎?此時,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至此,伽利略追求真理所具備的特殊勇氣已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他的高大形象牢牢扎根于學生的腦海中。如此教學,從詞入手,聯系時代背景,換位體驗,學生可以感悟到詞語的深刻內涵,從而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文章主旨。
二、圈畫強調 想象畫面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學習的階梯。在閱讀中,讀者通過想象可以入情入境體驗文字,真真切切與文本內涵融合,從而引起思想共鳴、精神共振。所以,在詞語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圈畫重點詞語,展開合理的想象。當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圈畫出關鍵詞,展開想象時,這些詞語已不再是簡單的文字符號,而是幾幅畫面,是人物的情感、作品的精神以及形象的品質的深化。這樣一來,這些詞語立在了學生的心中——它們變得厚重起來,并化為一種形象植根于學生精神世界。教學《紀昌學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時,我先引導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體現紀昌下工夫練眼力的句子,再圈畫出其中的關鍵詞。接著,引導學生再讀詞句,展開想象:此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樣,學生思維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了,有的說,看到了夜晚蚊子叮咬著紀昌,但他仍然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有的說,聽到妻子叫他吃飯了,可紀昌充耳不聞,依然……最后,我引導學生多形式地朗讀這句話,如此,刻苦練習的紀昌形象在學生心中逐漸豐滿起來。
三、讀中品悟 漸入意境
朗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它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音、形、義,進而感受文意,升華情感,它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教學《月光曲》(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為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幽靜”,進入小路幽幽、滿野寧靜的意境,我先指名學生讀第二自然段,鼓勵讀好“幽靜”一詞,再相機引導:現在正是夜晚,有著皎潔的月光,貝多芬所處的地方是小鎮(zhèn),不是大城市,所走的是小路,不是大路,這時候,遠處還傳來了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就是這樣的一種境界,請同學們再讀詞語——幽靜。教師指名多位同學朗讀詞語,學生讀得聲情并茂,讀出了詞語所蘊含的意境。如此,適度引導,讀中品味,簡簡單單,扎扎實實,拉近了學生與詞語的距離,抽象的詞語化為真切的意境,學生對詞語深刻理解,萌生感情,有利于今后“學以致用”。
四、比照品評 感受內心
葉圣陶先生說:“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會,哪里會‘真知讀?哪里會‘真能讀?”足見,“比較”在閱讀中的重要地位。就詞語教學而言,可以通過意思相近的詞語的比較,或去詞比較,用自己的情感與經驗去觀照詞語,沉浸其中,品味再三,厘清差別。在這一過程中,詞語便有了亮度,形象便能扎根于內心。如教學《獅子和鹿》(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我緊扣文中的語氣詞,引導學生感受角色形象,進而理解寓意。在引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后,我讓學生找出小鹿說的三句話:①咦,這是我嗎?②啊!我的身段多么勻稱,我的角多么精美別致,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郯Γ@四條腿太細了,怎么配得上這兩只美麗的角呢!再引導學生將這三句連起來讀一讀,談談自己的發(fā)現。學生很快發(fā)現三句話開頭都有一個語氣詞,表達了小鹿不同的心情:“咦”流露出小鹿發(fā)現自己美麗倒影的驚喜之情;“啊”讓小鹿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唉”,則難掩小鹿抱怨、嘆氣之情……在學生暢談了三個語氣詞蘊含的情感后,我讓學生去掉語氣詞對比讀句子,學生明顯感覺句子色彩黯淡了,角色形象瘦削了。這樣,通過一個個不起眼的語氣詞的增刪比照,學生看到了小鹿心情的變化,感受到了課文詞語的奧秘:原來這不起眼的語氣詞表達的是這么豐富的情感啊!
五、恰切勾連 感悟品質
聯系上下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思考,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有效途徑。例如,《魚游到了紙上》(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自然段中的“靜靜”一詞,看似簡單,但簡單中蘊含著深刻的內涵。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什么叫“靜靜地看”;接著,引導學生聯系下文,想想青年人靜靜地看了多久?在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以后,我進行引讀:
師: 春日融融的星期天——
生(讀):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接著教師以“烈日炎炎的星期天” “秋風颯颯的星期天” “寒風呼嘯的星期天”為引導句,讓學生接著讀上述的句子。再問學生:青年動搖過嗎?間斷過嗎?最后教師進行了深情的小結:靜靜地看,到了癡迷、忘我的境界,這就是——靜靜。這就是專心致志,這就是持之以恒。心靜了,還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
這樣,抓住一個詞,勾連一段文,感受了一個人。詞語,讓形象“活”了起來!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馬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