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君
朗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文章中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更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文章讀得越好,越能說明學生理解得深并受到感染。通過朗讀,可以使學生了解詞句的各種結(jié)構,掌握詞句結(jié)構,深入理解課文,從而不斷提高語文成績。對此,我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學習興趣在朗讀中得以激發(fā)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大多是教師唱獨角戲,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語文學習興趣,漸漸疏遠了語文這門學科。但如果有了瑯瑯讀書聲,就會使沉悶乏味的語文課堂“生氣勃勃”,就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睘榧ぐl(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在教小說與劇本的時候,我會采用另外一種朗讀方式——分角色朗讀。劇本和小說中,人物多、對話多,朗讀者的任務單一。通過分角色朗讀,既有利于表達出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可以避免單人讀存在的頭緒紛繁、顧此失彼的缺陷。
二、有利于傳遞情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過程是一種情感活動過程,它一刻也離不開情感的參與。這種情感,包括教材中作者的寫作情感教師的教學情感、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的融會貫通,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它不僅要求教師教學時有充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把這種情感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從而正確體會教材所蘊涵的情感。教材中大量的白話文,學生大多能看懂,但是這個“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上,許多學生無法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如果能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那么學生就能理解這個問題。例如反復讓學生誦讀記敘文,易使學生通過有聲語言再現(xiàn)作品的藝術形象,從而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朗讀課作為一種課型,在得到充分運用之后,以分析為主的課型將得到改造與遏制,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將得到環(huán)節(jié)上的簡化與內(nèi)容上的深化。
三、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俗話說:“功夫靠練,文章靠念?!崩首x是學生識記理解課文的一種良好途徑。朗讀能夠幫助學生弄清重點、難點,深刻理解句意,領會課文內(nèi)涵。所以,對文章反復朗讀,可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加深對課文理解,培養(yǎng)閱讀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特別是在古詩文教學中,這一作用更加明顯。因為文言文相對現(xiàn)代文而言,詞句更加精煉,內(nèi)容更加含蓄,句式和語法習慣也不盡相同,學生更難以理解。所以在學生朗讀中,教師應糾正字音,并指導學生識記字形,把握句中的停頓,理解字詞的含義,以領會文章的思想情感。
四、有利于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朗讀不僅可以把字面意思完整地、藝術地表現(xiàn)出來,還可以運用語氣、語調(diào)并配以表情等傳達出不可言傳的意蘊。通過朗讀把言外之意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來,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和作者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對于一篇文章,特別是文學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內(nèi)容首先就要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使文章的內(nèi)容在人的頭腦中產(chǎn)生印象,產(chǎn)生立體感。在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收到良好效果,就要注重朗讀教學。特別是中專階段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有感情地朗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思想感情。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逼湟馑际牵簩τ谝黄恼拢懈星榈乩首x,次數(shù)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讀中就清楚明白了。這里所說的朗讀,不是指懶于動腦筋的走馬觀花式的朗讀,而是指勤于眼、口、腦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讀。
五、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通過朗讀可使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獲得審美享受。朗讀沒有標準答案,允許見仁見智,發(fā)揮個性;憑借想象這一創(chuàng)造的翅膀,身臨其境地進入角色而繪聲繪色、繪情繪景;憑借直覺,憑借語感確定停頓、重音、語調(diào)、語速;靈感是創(chuàng)造的火花,隨著情緒的醞釀和升華,往往會產(chǎn)生頓悟而讀出超常的效果。
六、朗讀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古人今人的讀書經(jīng)驗告訴我們,熟讀是精思的基礎,精思又是熟讀的條件。只有熟讀才能記得牢,“一喚便在眼前”;只有記得牢,才能思得精,得其要旨。宋代理學家朱熹說:“為學讀書,須是耐煩細心去體會,切不可粗心……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方見髓。”可見,熟讀精思方能尋得書中精髓。熟讀還便于成誦,而成誦的文章則完全變成了自己的東西,有招之而來、呼之欲出的感覺,如汩汩流水注入筆端,思路豁然開朗;猶如奔騰的野馬,縱橫馳騁。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見學習語文的要訣是多讀多寫。寫又多于讀,讀是不能忽視的。所以,從教學來看,只有讓學生讀得好,才能使他們寫得好,讀是寫的基礎,而且這個“寫”應該包括“說”在內(nèi),因為說其實就是用嘴寫,寫就是用筆說,所以讀是表達的基礎。元朝的學者陳端禮說,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對讀書要“極用費力”,只要經(jīng)過讀書這一關,寫作就會“全不費力”。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認為“自亦宜熟讀,雖不求其能寫,而熟習其語言乃能深味其意義,較之僅僅看一二遍好得多,在此意義上,現(xiàn)代文亦須熟讀,即不能篇篇熟讀,亦宜挑若干佳篇讀之”。語文教科書上的文章大多是佳篇妙文,如能篇篇大聲朗讀、熟讀,甚至于成誦,那么寫作就會“下筆如有神”了。有了這樣的基礎,再擴大朗讀面,精讀、速讀就有了基礎。我國的“文壇巨星”魯迅、郭沫若、茅盾都是博覽古今、學貫中外的通才,他們“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如果沒有他們從小的誦讀好習慣,就不可能過“博覽強記”關。很難設想一個連一篇文章都讀不通的人,能博覽群書并“下筆如神”,所以,讀是寫的基礎。
總之,朗讀教學需引起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只要我們認真對待,就能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語言規(guī)范,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語感,陶冶思想性情,激發(fā)審美情趣,就一定能取得朗讀教學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