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p>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撫觸日益受到醫(yī)務工作者的關注,為了使醫(yī)務工作者更好地開展撫觸工作,現(xiàn)將撫觸的改良方法及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1.1 撫觸的對象 無合并癥的早產兒、正常的新生兒及疾病的新生兒,有研究表明,早產低體重兒生后經過1 h觀察,對無嚴重并發(fā)癥且基本生命體征穩(wěn)定者進行撫觸也是安全的[1]。
1.2 撫觸的時間 新生兒從出生后24 h開始進行撫觸,每天1~2次,每次15~20 min。
1.3 撫觸前的準備
1.3.1 環(huán)境準備 室內溫暖舒適,溫度28~30 ℃,濕度55%~60%,早產兒撫觸應在遠紅外輻射臺或在暖箱內進行,撫觸的同時播放溫馨、輕柔、愉快的音樂,光線柔和,空氣新鮮。
1.3.2 撫觸者要求 洗手,雙手溫暖,指甲短于指端,不戴手飾,雙手涂以嬰兒潤膚油,撫觸時要充滿愛心,面帶笑容,與嬰兒交談,有研究表明,在撫觸過程中以親切的語言、愉快的情緒及眼神的交流是對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的良性刺激,給寶寶愛和滿足,能安撫寶寶的情緒、減少哭鬧、增加睡眠、增進健康[2]。撫觸者必須是經過專業(yè)培訓的合格人員。
1.3.3 嬰兒的準備 一般在嬰兒沐浴后,午睡前,或喂奶后1 h,不疲倦、不饑餓、不煩躁、清醒時進行。預備好毛巾尿布、替換的衣服及嬰兒潤膚油。
1.4 撫觸的步驟 (1)撫觸者洗手,溫暖雙手,將寶寶裸體放置于溫暖柔軟舒適的臥具中。(2)雙手涂以嬰兒潤膚油,輕輕在寶寶肌膚上滑動,開始時輕輕撫觸,然后逐漸增加壓力,使寶寶逐漸適應撫觸。開始的同時用親切柔和的語言告訴寶寶開始撫觸了。
1.5 撫觸的手法
1.5.1 傳統(tǒng)的撫觸手法 (1)頭面部(舒緩面部緊繃):取適量潤膚油從前額中心處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畫一個微笑狀;眉頭、人中、下巴同樣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畫一個微笑狀。頭部:一手托頭,另一只手食、中、無名指腹從前額發(fā)際撫向腦后,最后停在耳后乳突部輕輕按壓,換手撫觸另半部。(2)胸部(暢通呼吸循環(huán)):雙手放在兩側肋緣,右手向上滑向嬰兒右肩,左手以同樣的方法進行,要避開乳頭。(3)手部(增加靈活反應):將嬰兒雙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從上臂到手腕輕輕擠捏,然后用手指撫觸手腕,用同樣的方法撫觸另一只手,雙手夾住小手臂上下搓滾,并輕拈嬰兒手腕和小手,在確保手部不受傷害的前提下,用拇指從掌心撫觸至手指,并搓揉大肌肉群及關節(jié)。(4)腹部:腹部的撫觸方法有助于其腸胃的活動,其方法是按順時針進行撫觸,同時還需要護理人員用手指尖在腹部從撫觸的方向向右進行撫觸。(5)腿部:腿部的撫觸主要是為了增強嬰兒腿部的協(xié)調性,主要的方法是對其大腿、膝部、小腿進行擠捏、搓揉等撫觸,在撫觸的過程中要注意嬰兒的安全。(6)背部:背部的撫慰主要是為了舒緩背部肌肉,主要方法是雙手從頸部向下?lián)嵊|,然后用手指尖輕輕撫觸脊柱兩側肌肉,然后再次從頸部向脊柱下端迂回運動。
(2)還原能力測定參考徐懷德等的方法[29]。谷光甘肽作為標準品,繪制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0.0003x+0.0435(301~1806 mg/mL,R 2=0.9986);y為吸光度,x為谷光甘肽濃度。
1.5.2 改進的撫觸手法 背部→前額→下額→頭部→胸部→上肢→臀部→下肢,背部撫觸行改進“3-3-3”的方法。背:新生兒俯臥位,雙手手掌自脊柱的中央向兩側弧形滑動大按撫,從上到下,共3下,然后從下到上,從中間向兩旁用大拇指橫行撫觸脊柱兩側肌肉,共3下。兩手自頸部向尾部方向交替從上到下劃圈式滑動,共3下,其他同常規(guī)的撫觸方法。葉釩等[1]通過結合中醫(yī)的背部經絡學,進行的背部撫觸的改進,經臨床觀察證實,效果顯著,具有科學性與可行性。
1.6 撫觸的體位
1.6.1 傳統(tǒng)的撫觸體位 新生兒先仰臥位撫觸頭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然后再俯臥位撫觸背部。有研究表明,當進行先仰臥位撫觸時,新生兒面部、軀體和四肢無著落,有抓空感[1]。
1.6.2 改良的撫觸體位 先俯臥位撫觸背部,再仰臥位撫觸頭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肖雪英等[3]將276例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38例新生兒采用先俯臥位后仰臥位的撫觸體位,對照組138例新生兒采用先仰臥位后俯臥位的撫觸體位,結果顯示撫觸過程中和撫觸操作完成后,觀察組新生兒更安靜、滿足,很少出現(xiàn)哭鬧不安的情緒。撫觸時先俯臥體位時,新生兒腹部和四肢緊貼在溫暖舒適床上,姿勢和胎兒宮內的姿勢是一樣的,感覺更安全,新生兒更愿意接受,更符合新生兒的心理需要,更有利于新生兒生長、發(fā)育,有助于穩(wěn)定情緒,增進健康,為寶寶提供了一個更舒適的撫觸空間,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3]。
1.7 撫觸的注意事項 (1)撫觸是撫摸和按觸,不是按摩,新生兒皮膚嬌嫩,動作宜輕柔,力度要適宜、均勻、柔和,切忌用力,以免損傷皮膚。(2)撫觸時避開乳腺和臍部。(3)撫觸過程中密切觀察新生兒的反應,出現(xiàn)哭鬧、肌張力增高、皮膚顏色發(fā)生變化應暫停。(4)撫觸過程中注意保暖,保持室溫和床溫的恒定。(5)撫觸時注意和新生兒進行目光和語言的交流,撫觸過程中手指不得離開新生兒的皮膚,不得與其他人閑聊。(6)撫觸時寶寶不宜過飽也不宜太餓,一般進食1 h內不宜進行撫觸,以免引起嘔吐。(7)新生兒皮膚接種、紅腫處不宜進行撫觸。(8)有肺出血、休克、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急性腎功能衰竭等臟器功能衰竭時暫緩撫觸[4]。
2.1 在新生兒硬腫癥(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中的應用 新生兒硬腫癥是指寒冷和(或)多種疾病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硬腫和低體溫,重癥可發(fā)生多臟器功能損害[5]。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體溫調節(jié)功能差,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易散熱,早產兒棕色脂肪少,產熱儲備張力不足,攝入量不足又導致集體產熱少,皮下脂肪易于凝固而變硬,撫觸可以刺激早產嬰兒皮膚,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維生素E的吸收,預防新生兒硬腫癥[6-7]。范美艷[5]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撫觸療法,先給患兒全身撫觸,然后在硬腫部位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由內向外作環(huán)形撫觸,2次/d,每次10~15 min,直至硬腫變軟、消退,撫觸時用力適當,結果顯示撫觸療法簡單易行、安全可靠且無不良反應,對新生兒冷傷的配合治療能縮短病程、提高療效。郭靜等[6]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撫觸是一種良好的物理刺激,能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從而改善結締組織的營養(yǎng)和代謝,改善硬腫部位的血液供應,使脂肪變軟,從而有利于硬腫的消退。
2.2 在早產低體重兒呼吸暫停中的應用 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時間達15~20 s,或雖不到15 s,但伴有心率減慢(<100次/min)和出現(xiàn)青紫(早產兒多為原發(fā)性)。原發(fā)性呼吸暫停主要與早產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未成熟有關,發(fā)作時可出現(xiàn)發(fā)紺、肌張力低下、心率變慢血氧飽和度下降、血壓降低等,如不及時發(fā)現(xiàn),可致腦缺氧損傷,甚至猝死。章鑫等[4]對胎齡30~34周,出生體重1001~2200 g,無并發(fā)癥的新生兒107例隨機分為兩組,52例為觀察組,55例為對照組。方法是:(1)首先患兒俯臥位,開始溫和適宜壓力的撫觸治療,先頭部,然后依次上肢、下肢和背部;(2)俯臥位活動10 min后,翻轉患兒。按面部、胸部、上肢、腹部、下肢順序對身體的不同區(qū)域進行撫觸,每天撫觸治療2次,均在白天(8:30~17:00)兩次喂養(yǎng)之間進行,開始兩天僅每次俯臥位撫觸10 min,以后延長至每次俯臥位、仰臥位共20 min,持續(xù)14 d。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早產兒呼吸暫停的發(fā)生率下降,平均呼吸暫停的次數減少,說明撫觸對呼吸暫停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2.3 在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中的應用 隨著圍生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早產兒的存活率不斷提高,早產兒的喂養(yǎng)問題日益突出和重要,早產兒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在喂養(yǎng)過程中易發(fā)生嘔吐、胃潴留,腹脹等喂養(yǎng)不耐受,嚴重影響體質量的回升及早期生長發(fā)育。研究表明,接受撫觸的患兒進奶量增加,胃潴留量減少,體質量增加,血清胃泌素水平明顯升高[8]。胃泌素不僅能促進胃蛋白酶和胰酶分泌,還可以促進胃蠕動及腸黏膜的生長,促進食物消化,胃排空加快,減少了胃殘留,促進胃腸應激性潰瘍的愈合,使胃出血改善,促進胃腸功能的成熟,胰島素能增強乳糖酶活性,減少乳糖吸收不良的發(fā)生,使早產兒增加了對營養(yǎng)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結果顯示,撫觸可改善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情況[9]。
2.4 在新生兒咽下綜合征中的應用 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是指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如吞入羊水量過多,或吞入被胎糞污染或已被感染的羊水,或含較多母血的羊水,刺激新生兒的胃黏膜,導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進而引起的嘔吐,表現(xiàn)為生后尚未開奶即開始嘔吐,嘔吐物呈泡沫黏液狀,有時呈綠色,被胎糞污染的羊水,有時呈咖啡樣物。白俊華等[10]采用撫觸療法治療28例患兒,結果顯示撫觸治療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效果明顯,無副作用。
2.5 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中的應用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導致新生兒死亡和腦癱的重要原因,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快、可塑性強,及早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患兒愈后有重要的影響。張美英等[11]對47例患兒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同時輔以撫觸療法,結果表明,撫觸療法可促進新生兒腦部和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可改善中/重度HIE的預后,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起到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通過對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進行撫觸治療[12],發(fā)現(xiàn)患兒腦癱發(fā)生率明顯降低,癥狀體征消失時間也較對照組早,說明撫觸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中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2.6 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癥狀,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通透性較大,如血清膽紅素濃度持續(xù)過高,膽紅素易透過血腦屏障引發(fā)膽紅素腦病而留下后遺癥[13]。新生兒胎糞中含有大量的膽紅素,胎糞排出延遲,積聚在腸道內膽紅素會被重新吸收入血,會引起或加重新生兒黃疸。有報道顯示,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可促進新生兒胃腸蠕動,改善胃腸功能,可明顯加快新生兒胎便的排出,能明顯縮短胎便初排及轉黃時間,有利于降低病理性黃疸及核黃疸的發(fā)生[14-15]。王學剛[16]報道撫觸能有效促進新生兒排便和黃疸消退。另外,背部撫觸可刺激皮膚神經引起脊髓排便中樞興奮,加速胎糞的排出[15]。
2.7 在新生兒窒息中的應用 新生兒窒息是指胎兒因缺氧發(fā)生宮內窘迫以致出生后出現(xiàn)呼吸抑制的臨床表現(xiàn),在兒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生兒窒息與腦癱等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損傷密切相關,它對兒童的認知、行為的影響非常大?,F(xiàn)NBNA評分已被各大醫(yī)院廣泛應用于,用于判斷窒息新生兒的預后[16]。通過對90例患兒進行撫觸治療發(fā)現(xiàn)窒息患兒進行新生兒撫觸可以增加行為神經評分,降低神經系統(tǒng)的傷殘率,提高窒息患兒的生活質量。孫會青等[17]對60例首次新生兒行為神經測查(NBNA)正常但<38分的足月高危新生兒,隨機分為撫觸組和對照組各30例[18],第14天撫觸組與同時期同等條件下出生的未經過撫觸的高危新生兒NBNA評分結果進行觀察對比,撫觸組NBNA評分高于對照組,新生兒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撫觸對高危新生兒神經行為發(fā)育及測查結果有正面效果[19]。
總之,撫觸是一項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實用性、普及性、社會成本低的新護理技術,在21世紀的今天,優(yōu)生優(yōu)育的觀點逐步加強,作為一名醫(yī)務工作者,應加大撫觸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撫觸的認識,使撫觸得以普及。
[1]葉釩,唐浪娟,程淑華.新生兒撫觸方法的改進及其效果[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9,10(12):91-92.
[2]劉翠蓮.撫觸過程中外環(huán)境因素對新生兒情緒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7,1(5):53-54.
[3]肖雪英,王峰.新生兒不通撫觸體位舒適度的臨床觀察[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8,23(2):151-152.
[4]章鑫,王青,劉菁華,等.“鳥巢”及撫觸手法在新生兒光療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26):144-145.
[5]范美艷,姜曉磊,張賽賽,等.撫觸對新生兒疾病與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23):24-25.
[6]郭靜.新生兒撫觸健康教育的實施與探討[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7):177.
[7]汪露云.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的護理及預防[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8):82-83.
[8]梁濤.游泳與撫觸對嬰兒生長發(fā)育的近期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13):184-185.
[9]張麗華.淺談嬰幼兒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其護理[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28):69-70.
[10]白俊華.雙歧桿菌口服聯(lián)合腹部撫觸治療早產兒喂養(yǎng)不耐受[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114-115.
[11]張美英.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低體重兒喂養(yǎng)不耐受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7(25):17.
[12]黎彩霞.新生兒撫觸應用于喂養(yǎng)不耐受的早產兒的效果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1):80-81.
[13]侯紀湘,李娜.早產兒實施游泳與撫觸120例臨床觀察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35):132-133.
[14]韋艷姬.發(fā)展性照顧理念在新生兒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15):27.
[15]樸紅梅.撫觸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4):581.
[16]王學剛.新生兒撫觸對新生兒黃疸影響的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0,29(15):23.
[17]孫會青,李傳行.撫觸治療對新生兒黃疸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0):108-109.
[18]封維恭.新生兒游泳撫觸保健服務模式的實施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31-32.
[19]郭磊.撫觸在新生兒窒息中的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醫(yī)刊,2009,36(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