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葉
[摘 要]二人轉在近三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中,以其獨特的“草根”魅力反映出東北人豪放粗曠的性格特征與鮮明的地域文化特性,它強大的包容力使其深深扎根在東北廣大人民心中,強大的生命力如野草在東北黑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蓬勃生長。本文通過對二人轉發(fā)展歷程和東北地域環(huán)境的分析,提出二人轉作為東北民間的特有文化形態(tài),在東北黑土地上所具有的鮮明的地域性魅力。
[關鍵詞]草根文化;二人轉;地域性
引言
在當代中國的語用環(huán)境中,草根從其久遠的基本義“草的根”被廣泛引入到社會學領域,有的學者認為“草根”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階層相對應的弱勢階層。這一解釋顯然可以聯(lián)想到“百姓的、普通的、民間的、群眾的”等民眾群體。對于草根文化,社會學家、民俗學家艾君認為:“屬于一種在一定時期內由一些特殊的群體、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潮流現(xiàn)象,它實際是一種“副文化、亞文化”現(xiàn)象,它具有平民化的特質,屬一種沒有特定規(guī)律和標準可循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一種動態(tài)的、可變的文化現(xiàn)象”。二人轉文化作為東北民間所具有的文化形態(tài),從其產生特點、流傳范圍、藝人的出身可以看出,二人轉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同時具有生生不息的草根魅力。
一、二人轉的名號與由來
人說東北有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東北的老百姓卻說:大米飯、止痛片、二人轉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三寶,可見二人轉同大米飯一樣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二人轉在東北各地流傳,民間有許多別名:秧歌、雙玩藝、蹦蹦,對口唱、對口戲、春歌戲、半班戲、雙藝、燈碗秧歌、轉桌子戲、雙調、邊曲、悠喝、八大班戲、大布衫戲、拉場戲、天平、棒棒戲、二人戲、東北地方戲等,其中“蹦蹦”一名流傳時間最久遠。李微的《東北二人轉史》中記載,二人轉最早出現(xiàn)在錦州,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就有蹦蹦藝人,藝名叫孫大娘。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于偽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xiāng)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shù)人,即鄉(xiāng)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據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jié)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并叫得越來越響。
二、二人轉產生的文化土壤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符號等形成一個地方特有的地域文化。二人轉的唱腔高亢紅火,內容通俗易懂,直接反映東北人民豪爽、粗獷、熱情、實在的性格特質。
1、自然環(huán)境與氣候條件是二人轉形成的客觀因素之一
東北是中國東北方向的國土的統(tǒng)稱,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東部部分地區(qū),從自然地理風貌上看,北部為大小興安嶺,西部為蒙古戈壁,東部為太平洋。從氣候上分析,東北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冬季北風呼嘯、天寒地凍,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與生存條件使東北自古就地廣人稀,人們之間需要大聲說、大聲喊才能溝通,在廣闊、寒冷的環(huán)境中練就東北人的大嗓門。
2、東北人性格是形成二人轉特色的重果因素
歷史上,東北地區(qū)比中原地區(qū)開發(fā)要晚得多,長期作為戍邊、流放的蠻荒之地。其居民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廣袤的白山黑水則是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后來擁入的大量漢族人多是遭流放的罪犯或是逃難而來的災民,據《吉林省編年紀事》中記載:康熙九年(1670年)3月16日“定流徙寧古塔人犯不得于11月至下年7月間寒冷季節(jié)遣往,以避免人犯衣絮單薄,凍死途中”,康熙十五年(1676年)“徙直隸等省流人數(shù)千戶居吉林城修造戰(zhàn)船”。除了被遷徙、被流放的人民外,還有為生活所迫來東北尋求活路的闖關東的人們。可見東北地區(qū)的居民要想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需要敢闖敢干的膽識和堅忍不拔的意志?!逗鬂h書·東夷傳》是這樣評價東北人的“其人麤大彊勇而謹厚”,說明東北人自古剽悍通武,敦厚樸實。《扈從東巡日錄》中記載“其人勇悍善騎射,喜漁獵,而饑寒辛苦,騎上下崖壁如飛”。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東北的水土養(yǎng)育了民風剽悍、粗獷豪放的東北人。
東北人除了剽悍、勇武,另一個性格就是熱情、坦率、實在。據《柳邊紀略》記載:“十年前行柳條邊外者率不裹糧,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則盡所有出享。或日暮讓南炕宿客而自臥西北炕。馬則煮豆麥剉草飼之??腿ゲ皇芤诲X?!薄胺渤鲩T不賚路費,經過之處,隨意止宿,人馬俱供?!睎|北人這種坦率實在、熱情好客的待人待事方式一直流傳至今。然而在這天寒地凍、人口稀少的地區(qū),環(huán)境的艱苦尚能忍耐,精神生活的匱乏卻是不能承受的,人們?yōu)榱藬[脫“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乏味,在勞動之余,免不了要開幾句玩笑,互相打打鬧鬧,高興的時候還要唱上兩聲,喊上兩嗓子,高亢嘹亮、潑辣豐趣的二人轉讓生活在困苦中人們有了滋味和希望。
3、宗教信仰對二人轉的形成與發(fā)展的促進因素
東北地區(qū)在滿族入關前,是一些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這片黑土地上,如肅慎、契丹、赫哲族、朝鮮族、蒙古族等多以漁獵為生,人們靠天吃飯,渴望了解大自然,然而大自然的神奇確讓人們敬畏,覺得自然界必有神靈主宰,于是就形成了特殊的自然崇拜、鬼靈崇拜和祖先崇拜,這些后來逐漸演變歸屬薩滿教?!恫澈鹃L編》中記載:“北盟錄云,薩滿亦稱叉瑪,奉者多為婦人,蓋女巫之一種也。于祖先禱神時,戴尖冠,著長袍,腰系銅鈴,擊鼓蹲舞,口喃喃辭不可辨?!倍嗌T凇睹晒攀贰酚涊d:“珊蠻(薩滿)者,其幼稚宗教之教師也;兼幻人,解夢人,卜人,星者,醫(yī)師于一身,此輩自以各有其親押之神靈,告彼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秘密。擊鼓誦咒,逐漸激昂,以至迷惘,及神信之甚切?!彼_滿是溝通人神的使者。滿族入關后,薩滿教曾經繁榮一時,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宮中也常請薩滿,宮中大事,甚至文武百官一起跟著起舞,《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記述:“乾隆八年,更名慶隆舞,內分大、小馬護為揚烈舞,是為武舞;大臣起舞上壽為喜起舞,是為文舞。”又載:“揚烈舞,用帶面具三十二人,衣黃畫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躍倒擲,像異獸?!痹小斑|陽城九座門,滿漢都供一樣神的說法。薩滿跳神既有說唱又有歌舞的藝術形態(tài),為二人轉的形成與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4、東北方言是二人轉特色的直接體現(xiàn)
方言是一個地方地域性特點直接和生動的體現(xiàn),東北語言簡潔、直爽、詼諧、幽默,能夠本真地體現(xiàn)東北人的性格特征,二人轉的唱詞來源于生活,將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插曲、歷史傳說等用東北直白、詼諧、幽默語言表達再現(xiàn)出來,忠實的表征著東北人的思想與文化,二人轉被東北人普遍性地接受和喜愛,成為東北人精神生活不可缺可的大餐。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反映了它的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語言不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而且還對思想感情有著種種影響?!笨梢姈|北語言的特色對二人轉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二人轉藝人的地域性特征
據王兆一、王肯的《二人轉史論》中記載的二人轉藝人隊伍中對二人轉的發(fā)展做出較大貢獻的有50余人,從藝人籍貫的地域分布上看,籍貫在東北三省的藝人占絕對優(yōu)勢:
王倫生,藝名“老叉婆”,1723年生于錦州鎮(zhèn)遠堡(現(xiàn)在黑山),是最早期二人轉藝人。
劉富貴,藝名劉大頭,1863年生于山海關內巴溝。有“江東第一丑”之名。
趙富,藝名“趙破褲子”,1840年生于遼西,是張相臣的師父,李青山的師爺。
王寶珍,藝名“王四猴子”,1854年生于遼寧省黑山縣。他所編的《郭軍反奉》曾被廣為流傳。
龐鳳,藝名“傻子”,1866年生于遼寧省黑山縣李屯鄉(xiāng)盛屯村,王寶珍的徒弟。
吳尊爵,藝名“吳二混子”,1884年生于遼寧省北鎮(zhèn)縣。
程喜發(fā),藝名“程喜鳳、程傻子”,1889年生于遼寧省遼中縣。
杜國珍,藝名“杜大下巴”,1890年生于遼寧省鐵嶺。
徐耀宗,藝名“徐大國”,1890生于吉林永吉縣。
張萬貴,藝名“粉蓮花、張鐵橛子”,1895年生于黑龍江省蘭西縣。
郭文寶,藝名“白菊花”,1897年生于黑龍江省穆棱縣。
王云鵬,又名王永貴,藝名“雙紅”,1898年生于吉林省榆樹縣。
齊蘭亭,藝名“露水珠”,1901年生于黑龍江省寧安縣。
王尚仁,藝名“王三樂子”,1901年生于遼寧省昌圖縣。
徐生,藝名“金翠花”1902年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
李青山,藝名“大金鑲玉”,1904年生于吉林舒蘭縣。
王義,藝名“王二妞”,1904年生于遼寧省黑山縣。
徐小樓,藝名“雙紅”,1906年生于遼寧省沈陽市郊。
李泰,藝名“含糊”,1908年生于遼寧省法庫縣。
王殿卿,藝名“小鋼炮”,1909年生于遼寧省彰武縣。
劉士德,藝名“大滑稽”,1913年生于吉林省榆樹縣。
上述這些藝人百分之百來自東北農村,他們是東北農村這個大舞臺上成長起來的,東北自然條件惡劣,生存條件十分艱難,但農民對二人轉喜愛與呵護使二人轉在東北這塊土地上傳承至今。國家自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席專家、遼寧大學教授巫丙安說起他小時候村里請二人轉唱堂會的盛況:“剛化妝的時候我們就跑去看,南炕北炕都站滿了,窗戶上都是人,根本擠不進去,怎么辦?有的人就趴在房頂上,用腦袋從窗戶眼望里看。如果這一個禮拜在我們家唱,那這一個村子什么活兒都不干了,著火了都沒人管!”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體現(xiàn)東北老百姓對二人轉的喜愛。二人轉是窮人的藝術,它像野草一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東北為二人轉提供了生存的環(huán)境,造就一批批唱功深、扮相美的二人轉藝人。
四、弘揚地域文化,展現(xiàn)二人轉的“草根”魅力
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它伴隨著人類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每個地域的人們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文化,三百年來,二人轉文化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在人們是是非非的評價中曲折前行。盡管有人說它俗、說它不上檔次,但它在東北老百姓的生活中卻有著“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地位,東北人豪爽痛快,喜歡直來直去,二人轉就是那種能直來直去表現(xiàn)東北人喜恕哀樂的藝術形式,所以一直以來深受東北老百姓的喜愛。正像劉雙平先生在《光彩》雜志2010年第9期發(fā)表《逢俗必反是罪過》一文,反駁《新聞周刊》以“最低俗的中國人”為標題評價小沈陽,他認為單純的雅和單純的俗一樣,都是不完美而有局限的。俗與雅一樣,也是民眾需求的一部分。正如古有“陽春白雪”也少不了“下里巴人”一樣。的確,就像超市有咖啡紅酒也要有油鹽醬醋。社會生活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它是健康的、積極的,我們就應該弘揚。二人轉的成長適合東北這塊土地,東北的老百姓喜愛黑土地上的二人轉,就讓它在東北獨特的地域文化舞臺上散發(fā)其獨具的“草根魅力”吧!
參考文獻:
[1]霍長和金芳,二人轉檔案[M].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2]耿家林.二人轉文化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學術交流,2010年第8期。
[3]金士友.滿族薩滿音樂與東北二人轉的淵源關系[J],中國音樂,2010第2期。
[4]周萍萍汪少明.弘揚民間文化的藝術之路——從二人轉的崛起說起[J],新聞愛好者,2011年第23期。
基金項目:2014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fā)展立項課題“遼寧地域文化保護研究”,課題編號2014lslktzilsx-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