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燕
摘 要: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的思維交流過程,教師教得怎樣,學生學得如何,都可以通過課堂提問加以了解。
關鍵詞: 有效提問 地理課堂 教學效率
有效提問,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激起感情波瀾,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提問要啟發(fā)與探究并重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彼麖娬{“發(fā)現法”在教學中應該廣泛運用,而且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力“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那些使人興奮的觀念”,鼓勵學生自己學習、探索。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只是啟發(fā)和引導,而不是預設學生學習的軌道。
典型案例:教學《人口》圖1.11我國人口密度圖,在分析人口分布特點時,我提出以下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共同探究。
教師:什么是人口密度?
學生:答不出。
教師: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所擁有的人口數。人口密度=人口/面積。
教師:計算我國的人口密度,并對比世界人口平均密度。
學生: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教師:我國哪些地區(qū)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
學生:北京、成都、上海、廣州、鄭州、武漢,等等。
教師:我國哪些地區(qū)人口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
學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青海、內蒙古自治區(qū),等等。
教師: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顏色的圖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學生:藍色,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甘肅,等等。
教師: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國人口的空間分布有什么特點?大致以什么為界?
學生:東部多西部少,大致以黑河——騰沖線為界。
課后我一直在思考,對于一幅意思表達很清楚的地圖,是否需要層層設問讓學生掌握知識?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讀圖能力,如果教師通過提問帶著學生一起讀圖,則并不能很好地測試他們的讀圖析圖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改變了策略,先讓學生自己讀圖,碰到不懂的、不會的在小組內討論解決,還有不會的再全班一起討論或是我在其中適當的引導,解決難題。最后我提了一個問題:“怎樣計算人口密度?”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小組討論,很快就得出人口密度的計算公式,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這個公式還不容易忘記。
新課程強調探究式學習,而探究式學習強調課堂上教師要適度地“放”,而不是完全地“控”,是學生自己“發(fā)現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但是,要教師轉變觀念到付諸實踐需要時間。
二、提問要有實效性,重質量而非數量
課堂教學中如果只為追求師生互動的效果,加大課堂提問的數量,則雖然課堂上很熱鬧,但實際效果可想而知。提出的問題如果學生認為很輕易地回答,而回答問題只是讀教材的過程,則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感到索然無味。所以提問要實現預期目標,并且有利于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的話,教師首先要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仔細推敲,精心設計提問的內容與形式。
典型案例:《世界的氣候》,在掌握了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其分布后,對于需要學生掌握的主要氣候的特征,我利用學生暑期去英國參加夏令營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一機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去英國倫敦參加暑期夏令營的同學能不能為大家描述一下倫敦夏季氣候有什么特點?
學生:夏季氣溫沒有我們這高,經常陰雨綿綿。
教師:(課件展示)倫敦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哪位同學能夠總結倫敦的氣候特點?
學生:全年溫和多雨。
教師:很好,那上海夏季氣候又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上海夏季氣溫很高,夏季有的時候降水很多,有的時候沒什么降水。
(有學生指出:梅雨天氣的時候下雨很多。我及時表揚了兩位學生,尤其是知道上海有梅雨天氣的學生)
教師:(課件展示)上海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總的來看,上海夏季降水是多還是少?夏季降水很多的。哪位同學把上海的氣候特點告訴大家?
學生:上海夏季氣溫高降水多,冬季氣溫不高不低降水少。
教師:(明確)上海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在講授初中地理課時,可以找一些學生感興趣并與教學內容密切聯系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三、提問注重預設,缺少生成
教師上課前都要進行備課,預設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規(guī)劃相應的教學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問是使課堂教學沿著預先設計的路子進行,換句話說是怎樣讓學生的思維更好地跟著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思維走。對于不同認知水平、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個體,教師要善于發(fā)揮聰明才智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適時地變換問題,調控學生思維方向和自己的教學方向。
典型案例:《地球和地球儀》一節(jié)中認識緯線和經線,由于2008年我第一年工作,在課堂上還很稚嫩。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手中的地球儀,緯線有什么特點?
學生1:總共有7條(有學生反對,認為數量不是7條)。
學生2:緯線是圓的。
教師:緯線有很多特點,首先我們來看是什么形狀(接著闡述長度、數量和指示方向)。
在這節(jié)課中我沒有理會學生的“發(fā)現”,而是按照心中預定的“教學設計”先講解形狀特點,依次分析長度、數量和指示方向特征,忽視課堂上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課堂上一味要求學生按老師的思路走下去,對于剛接觸地理的七年級學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所以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一直引以為戒。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誕生。”教師在教學中對課堂提問行為做深入研究,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對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具有深遠意義,同時有利于教師及時捕捉教學中的不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自身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有效課堂提問的基本條件分析.
[2]地理教師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