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自由主義思想自17世紀興起以來,歷經四百多載,影響著資本主義世界的發(fā)展,同時,也影響著整個世界的進程。自由主義這一思想理念,自它誕生之時,就備受人們的青睞,無論是風雨飄搖的時代,還是安居樂業(yè)的年代,都不乏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法學家、政治經濟學家為它著書立作。正因為如此,自由主義在不斷發(fā)展完善中形成了龐大思想體系。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它已經成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在政治和經濟等社會各方面大行其道。然而,任何思想都并不是完美的,也許是因時勢發(fā)生變化而未與時俱進,或者也許是自身存在固有缺陷。自由主義也難逃辯證法,它也有自己的興衰歷史。本文將主要從歷史視角考察古典自由主義的發(fā)展歷程。
【關鍵詞】
自由;古典自由主義;自由放任原則; 凱恩斯主義;功利主義
1 自由有存在的必要嗎
自由有存在的必要嗎?回答這樣的設問,答案只有一個——當然有必要,而且是理所當然,不需要論證的答案。因為自由于人類社會而言(雖然在自由觀念出現(xiàn)前的人類社會,人們沒有自由可言,更沒有自由觀念意識,但它被人類認識后,就會不可避免的一直存續(xù)下去),它是不可缺失的因素。
自由存在的必要性,我們不難找到論證理由。自由主義觀念并不是自人類社會產生時就存在的,相反,在人類社會產生后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自由是被壓制的,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自由的意識。從自由主義發(fā)展歷史看,自由主義觀念誕生于14—17世紀歐洲大陸,此時的歐洲各國(17世紀末英國進入資本主義時期除外)仍處于封建社會時期。中世紀的黑暗和痛苦,生存在中世紀后的歐洲人民仍然對此感到十分恐懼。雖然,人們在14世紀就在思想領域展開反封建和反教會的文藝復興運動,但由于舊勢力十分強大,直至17世紀,歐洲歐洲人民才真正地迎來了自由生活。在14世紀前,歐洲人民處于宗教教會和封建統(tǒng)治的控制下,公民在思想上深受宗教思想的愚昧,在政治經濟上被殘酷森嚴的封建專制勢力壓迫,人們根本沒有自由可言。但恰恰是這樣的局面,醞釀出了人們反封建和反宗教追求自由的斗爭。這個偉大的斗爭,正是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崇拜個人價值,鼓勵個體積極追求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這勢必會與一切阻礙個體自由發(fā)展的因素勢不兩立。文藝復興是以個人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思想運動,它吹散了籠罩在人們頭頂上的烏云,使個人自由觀念深入人心,激發(fā)了人們爭取自由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沖動,使人們擺脫了種種束縛,開拓出發(fā)揮個人價值的自由空間。
因此說,有學者認為自由主義觀念是從個人主義思潮中誕生的觀點,是完全有道理的。自由主義的起源探究,也正好印證了古典自由主義學者對自由所作的經典定義:“自由就是給予個體足夠的獨立空間,憑借個人意志和能力,獲得相應資源,實現(xiàn)個人價值,而不受其他外在力量的侵犯?!笨梢哉f,自由成為社會追求的最重要的價值之一,若沒有自由,社會將失去活力——社會自發(fā)力量和市場經濟將難以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越性,進而阻礙著整個社會的進步。然而,自由有時會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沖向災難的深淵。古典自由主義備受主權者欣賞,使國家政府情愿做安分的守夜人,最終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關于古典自由主義與兩次世界大戰(zhàn)存在著怎樣的聯(lián)系,下面的結構圖1有助于我們分析。
當然,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原因很復雜,但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影響及其在政治、經濟上的實踐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負有重要責任。關于古典主義,我會在下文中詳細講述,并對上述結構圖作更詳細的闡釋。英國學者約翰·格雷有經典的評論:“古典主義將自由當做永恒的真理。當古典主義者對于自由社會的最終穩(wěn)定性深表懷疑的時候,他們仍相信社會有力的進步希望在于發(fā)揮社會的自發(fā)力量而向新的、沒有預料的,有的甚是沖突的方向發(fā)展?!边@句話也恰好揭示了為什么主權者如此欣賞古典自由主義,使其大行其道以致國家面臨困境和戰(zhàn)爭災難。
從社會契約論中,我們也能尋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自由存在的必然性。社會契約論不僅說明了自由的存在是必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自由是一種相對自由?;舨妓拐J為人類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狼與狼的關系——屬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的社會,在這里,每個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不存在任何外在的高于他們的意志的規(guī)范等的束縛。如是也,人人自由,為所欲為,而人人自危,人人自衛(wèi)——社會混亂。霍布斯主張的社會契約論,正是承認了在自由存在的前提下,且認為自由不可被消滅——即自由有存在的必要,而提出的一個偉大的思想學說。社會契約論,讓人們放棄部分天然自由交給一個共同體(大家承認的)——國家或政府來取得契約自由,以此來實現(xiàn)和平秩序。在社會契約論者的眼里,自由并不是社會的最高價值,秩序才是社會的最高價值。他們認為,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保障人們的自由(只是相對意義上的自由),以此實現(xiàn)最大的和平秩序。
2 古典自由主義的盛衰
古典自由主義發(fā)源于17、18世紀,是一種支持個人先于國家存在的政治哲學,強調個人的權利、私有財產,并主張自由放任經濟政策,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僅在于保護每個個體的自由。從自由主義發(fā)源年代考究,我們能得到這樣的結論:他是由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思潮和工業(yè)革命與隨后的資本主義體制而孕育成熟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古典自由主義在起初的二百多年里完全迎合了人們摩拳擦掌的脾氣和資本主義經濟大展宏圖的胃口,對當時社會的觀念、政治、經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到了20世紀,現(xiàn)實的困境引發(fā)了人們對自由主義的重新思考。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fā),與自由主義的實踐不無密切聯(lián)系。20世紀30代,奧爾特加就預言:“自由將成為人類急于擺脫的負擔。”
2.1古典自由主義在經濟上的盛衰
古典自由主義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概念——(自由)市場經濟。他們認為市場經濟之經濟發(fā)展的最完美的經濟體制。古典自由主義德 代表人物之一亞當·斯密是在經濟領域最有成就的一個,在他看來,自由市場經濟自身能夠非常完美地調節(jié)經濟,政府應當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對經濟采取自由放任原則。亞當·斯密的著作《國富論》與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凱恩斯的著作《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被認為是歐洲資本主義世界三大經典經濟學理論。古典自由主義將政府干預排除與經濟生活之外,讓經濟生活自行其是,讓追求自身利益的個體理性的經濟人引導經濟,此外,還好特別強調個人財產,推行個人至上主義,這本身就意味著自由古典主義具有激發(fā)個體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從事實上來講,古典自由主義確實促進了個體才能的發(fā)揮和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極大地推動了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個體的自由程度和個體的重要性,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經濟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經濟人排斥共同體——政府制定社會計劃等政策來束縛他們自由的經濟活動,他們堅信個體自由與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可以實現(xiàn)吻合。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市場是一種自發(fā)社會秩序的典范,正如蒲魯東的格言:“自由是秩序之母”。
歷史上古典自由主義在經濟領域大放光彩,他曾經一度在經濟思想中獨領風騷,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吹響了主旋律,然而,很不幸后來它給國家經濟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市場經濟陷入崩潰甚至是經濟危機。
“自由是秩序之母”嗎?我認為恰恰相反——秩序是自由之母。自由是相對的,根本不存在絕對的自由。毋論強有力的政府之約束,僅論諸如習俗類的無形體也無時不在影響著個體的自由意志,所以說,個體是不可能實現(xiàn)絕對自由的。因此,可以從反面思考得出這樣的認識:沒有任何限制的自由——絕對的自由,必將導致秩序的消滅。古典自由主義秉持自由放任原則,在為市場經濟點燃熊熊大火的同時,也為市場經濟埋下了隱患。沒有外在力量調整的自由放任的經濟不可避免地陷入經濟崩潰——1929-1933年經濟危機——差點斷送了資本主義統(tǒng)治秩序。自由和秩序于國家而言,究竟孰輕孰重,此刻看來,秩序更應受到國家的保護。按照社會契約論路徑,國家形成的過程就是對個體自由的“剝奪”,國家存在的目的在于維持一種和平的、安定的、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秩序,雖然,國家也是為保障公民自由而存在著的,但是國家所保障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并非絕對自由,并且,這種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是秩序本身已有之意和內在追求。如果說,自由是秩序之母,那為什么最終破壞和毀滅秩序的罪魁禍首卻正是自由呢?
古典自由主義,正是沒有很好地認識到秩序的意義,而在經濟思想領域主張自由放任原則,最終把自己送進了困境中。經濟危機的爆發(fā),除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缺陷外,政府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自由市場經濟本身存在缺陷,然而,古典自由主義在揚其長時,卻未提供有效的理論或機制避其短,使政府“嚴重失職”,未能形成一種良性的發(fā)展秩序。
“如果說自由主義曾經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而受重創(chuàng),那么,現(xiàn)在,它已經因為二戰(zhàn)壽終正寢了?!钡谝淮问澜绱髴?zhàn)前,古典自由主義大行其道,資本主義以驚人的生產力迅速擴大財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形態(tài)的出現(xiàn),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是政府不干預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它也將國家的侵略擴張欲望推向頂端。為什么這個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侵略擴張欲望,這仍是是根源于經濟危機——古典自由主義放任經濟政策的惡果。經濟危機和戰(zhàn)爭使人們對古典自由主義喪失了信心,開始了新的思考。凱恩斯主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走進人們的視野,并在之后的經濟舞臺上大方光芒。凱恩斯主義并不贊成古典自由主義認為的生產創(chuàng)造商品需求的觀點,而是強調政府對經濟應采取擴張性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這一理論促使政府不斷加強對經濟活動的全面干預,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我們明白,古典自由主義是排斥社會計劃對經濟的束縛,很諷刺的是,正是其所深深排斥的東西,卻挽救了市場經濟的徹底失敗,挽救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統(tǒng)治危機。凱恩斯主義的成功實踐,使古典自由主義被遺忘在了歷史的角落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經濟思想,向我們表明了自由是相對的,對自由的限制,不僅是保障自由,而且更是為了維持一種秩序。
2.2古典自由主義在政治上的興衰
自由觀念起源于歐洲封建社會統(tǒng)治時期,并于工業(yè)革命中和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分別得到確立和鞏固。古典自由主義主張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強調私有財產,注重保障個體最大限度的自由,在政治領域的表現(xiàn)即充分尊重個體自由,個體的權利不容政府的干預和侵犯。這些思想和主張對于等級統(tǒng)治森嚴和公民僅以國家的“客體”身份生存的封建社會而言,古典自由主義猶如陽光灑向了黑暗的世界。古典自由主義發(fā)軔于經濟領域,由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領域也深受其影響。古典自由主義的政治主張是這樣的,建立一個有限政府,即最低限度國家,政府應當充分保障每個個體享有獨立的空間,政府最好做一個“守夜人”,讓人們感覺不到國家的存在。很明顯,古典自由主義所要建立的政府是從消極不作為不干預的角度加以創(chuàng)設的。可以說,古典自由主義的在政治上的實踐,就是個人自由擴張的過程。
19世紀英國自由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的第一次割裂很可能是由功利主義的奠基人杰米里·邊沁及其門徒詹姆斯·密爾導致的。在許多方面邊沁是且始終是一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但是邊沁的功利主義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為許多非自由主義的干預政策提供了正當理由。[]功利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每個個體的行為動機都是以痛苦和快樂為標準,提倡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因此,政府的目的當然是促進和保障“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有學者稱之為功利主義的自由主義。這種觀點,筆者并不贊同。十分明顯,功利主義是注重結果的,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也就是允許犧牲少數(shù)人的自由和利益以促成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明顯存在反自由因子。它對政府的要求同古典自由主義是不同的,功利主義提倡政府積極的有為——支持政府對社會生活進行強有力的干預,致力于把政府建立成為福利性的政府。古典自由主義卻是剛好相反,致力于把政府建立成為“管得越少越好的守夜人”。從功利主義興起到現(xiàn)在,世界各國幾乎無不不斷發(fā)展社會福利保障事業(yè)。因此,我認為功利主義標志著古典自由主義政治仕途的沒落。
3 結語
自由觀念是一種關于政治權利的原則,它讓每個個體從以往不自由之身脫胎換骨而出,使人們發(fā)現(xiàn)自我個人的價值。受古典自由主義的影響,政府乖乖地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由放任原則的指導下,實現(xiàn)了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然而,它也給人們帶來了經濟危機和戰(zhàn)爭等。凱恩斯主義和功利主義應運而生幫助古典主義走出了困境,為政府干預主義提供了理論支撐。可以說,凱恩斯主義和功利主義是反自由主義(絕對的放任主義)的,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們是贊成自由理念的,但是反對將自由理念絕對化。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凱恩斯主義和功利主義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的一次修正,是對自由理念科學的全面的認識。
古典自由主義雖然受到凱恩斯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的沖擊,在當今社會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有所減小,但是古典自由主義締造的自由理念,卻一直深入人心,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他的影子。因為我們可以修正古典自由主義甚至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思想取而代之,但是我們絕對不可能拋棄自由理念——是人類發(fā)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人類社會始終追求價值理念。
在法治社會下,法的價值追求之一正是自由。法律通過設定權利(權力)和義務調整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社會關系,不是限制和約束自由,而是保障和發(fā)展自由。無論是法律制度的設計,還是具體到法律條文規(guī)定,都滲透著對自由的保障。如憲政體制,程序規(guī)范,都旨在規(guī)范和防止公權力,從而保障公民自由;對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的設定,保證每個個體在社會交往中享有合理的自由空間;對犯罪的打擊,保護每個個體所依賴的和平穩(wěn)定自由的秩序,切實保障個體能夠排除他人非法干涉使其所享有自由得以實現(xiàn)。
雖然,古典自由主義的興與衰影響著歷史的進程,同時也影響著法對古典自由主義的詮釋,但是人類社會以及法律對自由的理念和價值的追求卻是永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社會是追求自由的社會,法治社會下的法律是保障自由的法律。
【參考文獻】
[1][英]約翰·格雷,《自由主義》,曹海軍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
[2][英]亞當·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孫善春、李春長譯,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9.
[3][英]凱恩斯(Keynes,T.M.)《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張皓、竇新順譯,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09,8.
【作者簡介】
劉軍鋒,河南禹州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法律碩士(法學),從事刑法學、民商法學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