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廣曄,田亞瓊,黃 婭,范志娟,劉樹業(yè)*
(1.天津醫(yī)科大學,天津300070;2.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 檢驗科,天津300170)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約占所有腦卒中的70%,是目前人類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大量臨床資料證實,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脂代謝異常的情況[2]。尿酸(uric acid,UA)是人體內(nèi)嘌呤類化合物的代謝產(chǎn)物,近年來有研究[3]表明,高尿酸血癥與頸動脈硬化斑塊的發(fā)生明顯相關,其是CI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本研究通過對CI患者血清尿酸、血脂水平和頸動脈B超的檢測,探討尿酸與血脂、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之間的關系。
隨機選取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住院的CI患者98例,其中男50例,年齡平均(63.22±10.05)歲,女48例,年齡平均(63.19±9.13)歲。全部病例均行頭顱 MRI掃描,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4]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根據(jù)詢問病史,實驗室檢查等排除痛風、冠心病、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及近期進食高嘌呤類食物的患者。對照組為同期在我院體檢中心收集的49例性別、年齡相匹配的健康體檢者,其中男25例,平均年齡(64.76±8.48)歲,女24例,平均年齡(60.92±9.05)歲。
1.2.1 標本采集 所有受試者清晨空腹采靜脈血2ml,分離血清(3 500r/min,10min)后置于-80℃冰箱保存。
1.2.2 尿酸、血脂濃度測定 使用Cobas 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CI患者及健康體檢者U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濃度。UA檢測試劑盒由德國羅氏診斷有限公司提供,血脂檢測試劑盒由上海榮盛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提供。
1.2.3 頸動脈硬化斑塊檢測 78例CI患者進行了頸動脈超聲檢查,其中男40例,女38例。由我院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進行診斷。根據(jù)檢查結果將CI患者分為正常組和斑塊組。
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變量間相關關系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I組血清UA、TG、HDL、LDL濃度與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血清UA水平按不同性別分別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I組與對照組UA、血脂濃度比較
78例CI患者中,頸動脈無斑塊形成的(正常組)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有斑塊形成的(斑塊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兩組間UA、年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性別(χ2=0.441,P=0.507)、TG、TC、HDL、LDL濃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正常組與斑塊組一般資料比較
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UA、年齡與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呈明顯正相關,見表3。
將正常組與斑塊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
表3 頸動脈斑塊形成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jù)血清TG、TC水平,將CI患者分為TG、TC正常組、高TG組、高TC組、高TG、TC組。判斷標準:高TG為血清TG濃度大于1.7mmol/L,高TC為血清TC濃度大于5.2mmol/L。方差分析表明四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7.087,P=0.000),其中高TG、TC組血清UA濃度顯著高于其他3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其他3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血清UA水平與血脂的關系(±s)
表4 血清UA水平與血脂的關系(±s)
注:①與TG、TC正常組比較,P=0.000;②與高TG組比較,P=0.000;③與高TC組比較,P=0.006
分組 n UA(μmol/L)TG、TC正常組31 279.13±95.89高TG組 19 285.74±64.81高TC組 26 312.69±69.19高TG、TC組 22 379.59±91.77①②③
UA為嘌呤分解代謝的終產(chǎn)物,經(jīng)腎臟排泄。其水溶性差,濃度過高時會形成結晶并析出,沉積在血管中,誘發(fā)炎癥反應,促進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另外其可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使內(nèi)皮細胞功能紊亂,導致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有臨床研究資料顯示,人血清UA水平升高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是其獨立危險因素[5]。
本研究結果顯示,CI患者血清UA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不同性別分別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UA水平升高與CI的發(fā)病有著密切的關系。CI組TG、LDL濃度高于對照組,HDL濃度低于對照組,與其他研究結果相符[6]。也有少數(shù)學者認為,UA是一種抗氧化劑,有潛在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可能減少CI的發(fā)生并改善其預后[7]。對此,Hayden[8]設想在血管內(nèi)皮受損,局部微環(huán)境改變,特別是銅、鐵等高價金屬離子的作用下,尿酸可能會由抗氧化劑變?yōu)榇傺趸瘎?。另有報道[9]顯示,由于UA具有抗氧化和促氧化的雙重作用,其與腦梗死預后的關系呈U形曲線,UA水平最低和最高者的預后均較差,只有UA濃度處于中等水平時預后最好。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有頸動脈硬化斑塊的CI患者的年齡和血清UA水平顯著高于沒有斑塊形成的患者,經(jīng)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二者與頸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有明顯的正相關性,是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血尿酸能通過一系列反應生成自由基,促進脂蛋白氧化,介導多種氧化前體損傷血管內(nèi)皮,增加化學因子、細胞因子表達,增加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活性,增加血管壁C反應蛋白表達等機制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2]。日本一項橫斷面研究[10]發(fā)現(xiàn),在校正年齡、吸煙、代謝綜合征因素后,血尿酸水平與頸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呈獨立正相關。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TG和TC均升高的CI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血脂正常、單純TG升高和單純TC升高的患者,后三者間的UA水平差異雖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也存在著逐漸升高的趨勢,如果擴大樣本量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異。此結果提示血清UA水平與脂質有關,且受膽固醇濃度的影響較大。當老年人血脂升高,尤其是TG和TC均升高時,要密切關注并控制血清UA水平,這對預防頸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有積極意義。
血UA與CI的發(fā)病、頸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密切相關,UA含量測定可作為診斷CI及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的一項參考指標,尤其對于血脂異常的老年人,更要注意監(jiān)測尿酸水平,以預防CI和頸動脈硬化的發(fā)生。本研究沒有涉及UA與CI之間確切機制的探討,二者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還需要進行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
[1]Jeong HS,Song HJ,Kim SB,et al.A comparison of stent-assisted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and conventional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J Clin Neurol,2013,9(2):91.
[2]Choi KH,Park MS,Kim JT,et al.Serum triglyceride level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early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J Neurol Sci,2012,319(1-2):111.
[3]劉江濤,楊 珩,周華東.高尿酸血癥與老年患者頸動脈硬化斑塊發(fā)生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yī)學,2009,38(11):1305.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1,39(3):227.
[5]陳蓉波,陳麗芬,鄭 璇.血清尿酸水平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7):4.
[6]孫 凱,王虎,陳金星.血清尿酸水平與腦卒中及其預后的關系[J].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10,10(2):109.
[7]Chamorro A,Obach V,Cervera A,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uric acid serum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troke,2002,33(4):1048.
[8]Hayden MR,Tyagi SC.Uric acid:A new look at an old risk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abolic syndrome,and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he urate redox shuttle[J].Nutr Metab(Lond),2004,1(1):10.
[9]Seet RC,Katherine Kasiman,Jan Gruber,et al.Is uric protective or deleteriou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therosclerosis,2010,209(1):215.
[10]Nobukazu Ishizaka,Yuko Ishizaka,Ei-Ichi Toda,Ryozo Nagai,Minoru Yamakado.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Metabolic Syndrome,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Japanese Individual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5,25(5):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