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檔案修復的基本原則,是檔案工作者在檔案修復工作中所應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保持檔案原貌原則、最小程度干預原則、可逆性原則等。檔案修復基本原則的形成和運用,對檔案修復工作的健康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檔案修復實踐的豐富,檔案修復的對象、材料和方法都有了新的變化,檔案修復基本原則的含義也有了新的發(fā)展。本文擬就這個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檔案修復;基本原則;分析
一、保持檔案原貌原則
筆者認為,保持檔案原貌是檔案修復的首要原則,修復工作中檔案保護的精華,是前人實踐的深刻總結。離開對檔案原貌的維護,就根本談不上對檔案的修復,也就談不上修復中的檔案保護。站在修復的角度看,所謂檔案原貌,應是指檔案在修復前的風貌。進一步說,檔案的原貌是檔案在修復前本身就具有并在保管利用過程中由于歷史性的原因不同程度老化或損壞而呈現(xiàn)的有信息價值的狀態(tài)。它包括從載體材料、檔案信息到裝訂形式等部分的真實原狀和特點以及歷史痕跡。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所謂歷史痕跡,不是檔案原有的,而是在檔案保存中形成的、在檔案制成材料上反映出來的包含歷史信息的痕跡,有著時間感和歷史感,與檔案的陳舊和殘破同在。如果這些痕跡消失了,檔案的憑證作用也就減少或不存在了。
實際工作中習慣上所說的修舊如舊,指的就是保持檔案原貌。首先,修舊如舊與修舊如初是有區(qū)別的。其次,決不允許翻舊如新。檔案修舊規(guī)程規(guī)定,修舊工作必須忠實原件,不允許作違反真實性的修復,也不允許進行人為的增減補充甚至再創(chuàng)造,更不允許對檔案造成損壞。檔案如果缺字,即使確有根據(jù),只能附加說明,記載于案卷的備考表中。檔案修復并不是為了使檔案好看,更不能對檔案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例如,在用刷上,一般情況下不允許用棕刷在檔案正面排刷,以防止把字跡刷花或者把紙張刷爛。對兩面有字或不得已需要在正面排刷的檔案,要求先墊吸水紙然后再排刷,其目的是將棕刷對紙張、字跡排刷時產(chǎn)生的摩撩力降至最低點,從而保證檔案的安全;在使用水或有機溶劑之前,要求對不同材料的字跡進行測試檢查,以判斷在使用某種溶劑或水時是否有溶解或流散現(xiàn)象,從而決定對溶劑的使用或者要求進行加固處理。
保持檔案原貌不僅僅是保護檔案現(xiàn)在的狀態(tài),而是要對檔案的信息、歷史痕跡、載體進行全面的保護。檔案修復要從最基本的載體開始,通過保護檔案的載體進而保護它所承載的歷史痕跡,最終保護檔案所傳達的信息。保持檔案原貌.堅持修舊如舊,就是要尊重原件,一切從維護檔案安全和歷史原貌出發(fā),堅持在修復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檔案各部分原有特點及歷史痕跡,盡量保持修復前的原貌,保證檔案的信息和憑證作用不受影響。修舊如舊這句修復行業(yè)的名話,講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這當中包括一系列細節(jié)問題,哪怕有一點違反或不符合要求,都將損壞檔案的原貌,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正確理解和堅持修舊如舊原則,避免不當修復現(xiàn)象發(fā)生,是做好檔案修復工作的根本原則,也是修復人員的共識。
二、最小程度干預原則
最小程度干預是修復檔案的又一基本原則,也是修復人員必須遵守的職業(yè)道德。最小程度干預的目的,就是為了最大程度保持原貌。它是指在選擇修復內容、修復材料、修復方法等方面要更多地考慮不影響檔案原貌,對檔案實體和內容的干預力求最小。
修復檔案時,并非僅有一種技術可以達到修復效果,也并非僅有一種材料可應用于修復.因而需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以保護檔案原貌為前提,選擇出風險最小、效果最佳的方法和最耐久的材料。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出現(xiàn)對最小程度干預并不重視的現(xiàn)象,在不經(jīng)意間進行了過度處理,超越了保護的底線。
最小程度干預并不是個對檔案進行干預,修復中不對檔案干預是不可能的;最小程度干預的這個度就是數(shù)據(jù)或經(jīng)驗所提示的上下限或者說閾值,在操作中超過這個閾值就應視為過度處理。這就是具有保護意識的修復與想當然式修復的區(qū)別,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與修復的融合。
三、可逆性原則
可逆性指的是“檔案在修復處理后,如有必要可通過再處理恢復到處理前的狀態(tài)”。檔案修復之所以要求具有可逆性,是因為檔案修復要求盡量有利于檔案的永久保存,但實際上還沒有任何一種修復方法可以一勞永逸。目前的修復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屬于階段性修復,只能保證一定年限。當修復方法難以達到檔案永久保存的要求時,修復方法具有可逆性就顯得非常必要。首先,如果修復方法具有可逆性,就為以后的修復留有了空間和余地,使后人可以消除目前的修復狀態(tài)從而恢復原狀并進行再處理。再處理包括去掉原有修復材料的再處理和繼續(xù)再次進行修復的再處理。其次,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提供了發(fā)現(xiàn)更好的方法修復保護檔案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我們今天對檔案所進行的一切修復,在將來漫長的歲月中是可逆的而不是唯一的。
可逆性原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檔案搶救和修復中,應針對實際情況給予靈活地處理。搶救與修復是兩個慨念,它與修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所不同,搶救是指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所做的修復處理,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些技術的可逆性不夠理想甚至不可逆,而它的修復效果又有獨到之處,或能解決一些其他修復方法不可解決的難題,仍可以嘗試用在搶救上。例如,一些瀕危歷史檔案,選用高分子化合物粘合或附加在檔案上,或者在真空條件下使高分子化合物氣化并與檔案紙張發(fā)生聚合,使檔案紙張強度增加、字跡得到保護。當這些高分子化合物滲透紙張纖維后,再分離出來很困難,但這些技術恰恰對修復瀕危檔案很有效、特別是對那些幾乎粉碎、用手不能觸動的檔案文獻,可以做到在不觸動的情況下整冊、整卷地加固。我們對于利弊的選擇,應該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搶救放在第一位,可逆性放在第二位,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應該強調盡可能做到修復材料及其老化后的產(chǎn)物對檔案原件的不良影響最小,或者與檔案原件制成材料組成最接近,或者與檔案原件的可分離性最大。
參考文獻:
[1]趙鵬,王宜欣.論檔案修復的基本原則[J].北京檔案,2005(12).
[2]馬翀.瀕危檔案文獻遺產(chǎn)保護策略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