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體性教學”是我國教育事業(y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又一重要的理念,它以學生為主體,拋棄了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將學生的心理情感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發(fā)展個性化教育,以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內在潛能。
關鍵詞:教育;學生;課堂;主體性
一、尊重每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應試教學”理念的驅使下,學生的學習失去了自主性,僅僅以教師為中心。這樣一來,就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只會一味地接受,卻不會采取主動思考的方式來解決現實的難題。在課堂中,教師應盡可能把話語權交到學生的手上,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空間,實現學生的創(chuàng)造價值。
在學習平面幾何知識的時候,筆者不是自顧自地在臺上講,而是經常性地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從中得知學生對于新學知識的接受程度。一旦出現問題,筆者也會停下來“等一等”,有一次,一個學生問筆者:“為什么在求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是底邊乘以高,而不是兩條邊相乘?!逼鋵嵲趧傞_始講這個知識點時,筆者曾在黑板上畫過一次圖形,但顯然學生還不能領會,于是為了加強學生理解,筆者又在現場裁剪了一張平行四邊形的紙張,然后通過剪切拼接,組成了一個長方形,有了具體的演示過程,學生很快就解開了疑惑,筆者的教學也得以順利地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十分關鍵,小學生的年齡小,所以自控能力并不強,整堂課開小差的時間比認真聽課的時間還多,所以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首先就是把他們的興趣引到數學學習當中去。在這里,筆者就要介紹一個既有效又方便的方法——利用學具。在筆者看來,一把尺子、一支鉛筆、一張紙都是不錯的數學學具,它們觸手可及,方便每個學生使用,在學習立體幾何的時候,筆者覺得上課的形式過于單一,總是翻翻課本、練練習題,時間就這樣過去,尚且不提學生的學習效率,光是感受課上的氛圍就足以令筆者愧殺,單一的形式其實很容易使學生感到厭倦,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不注重推陳出新,那么就降低了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教學效果自然令人不甚滿意。在運用學具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總會帶給學生新奇的教學體驗,有時是教大家折一只紙鶴,然后數數它由那些平面幾何組成,有時是創(chuàng)意比賽,讓大家利用廢棄的瓶瓶罐罐來組建新型的事物,不僅在教學中滲透了環(huán)保意識,也讓學生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大幅提升。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數學是開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學生總是不斷地進行摸索實踐,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fā)言,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為了使學生在數學方面擁有更加出色的創(chuàng)造能力,筆者把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不僅讓他們在課上積極地討論數學問題,也在課后布置一些任務交由他們協作完成,還記得筆者曾讓學生測量小組里每個人的腰圍,但是給他們的測量工具只有20厘米長的塑料尺,不能彎曲又不夠長,那么腰圍又該怎么去測量呢?筆者悉心觀察每個小組的狀況,有的組員拿起尺子試著往自己身上一點一點地丈量,有的組員則用一根跳繩做輔助工具,繞著別人的腰圍了一圈,然后再用刻度尺測量跳繩的圍繞長度。還有一個比較機敏的孩子抽出了系在自己腰上的皮帶,直接就測量了起來。很快大家就都測量好了別人或是自己的腰圍,同學之間的互助與配合使這次教學實踐活動圓滿完成,除此之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團隊意識也有所體現,讓筆者欣慰不已。
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所有學生的心目中都期冀著擁有一位溫柔的,善解人意的好老師,筆者也努力地向這一個目標靠近,希望能讓學生擁有愉快的學習體驗。筆者經常做一些小小的問卷調查,以便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看法,并做到相應的調整。曾經有的孩子抱怨數學課上太吵,很多知識根本就聽不進去,筆者了解了這一情況,馬上頒布了一條“禁令”,在筆者上課期間,如果有學生大聲喧嘩吵鬧,數學作業(yè)就額外布置,加大作業(yè)量。果然此“令”一出,課堂紀律有所改善,很多調皮的學生都安分了許多,還有的孩子在建議一欄里填寫道:希望老師不要這么嚴肅。筆者在認識到這個問題后,抱著和學生做朋友的心態(tài),每天都會帶著親切的微笑踏上講臺,學生在課上交頭接耳也不會大聲地去呵斥,而是走到他們的身邊,用眼神制止。后來很多學生都在評價中寫道:數學老師變溫柔了。由此看來,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謂贏得了初步的勝利,學生的心是敏感而純真的,只有放下老師的高姿態(tài),走近學生,了解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芳心”。
總之,小學的數學學習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役”,六年當中的每一次的“勝利”,都會帶給學生豐富的知識經驗,其中教師所承擔的責任,無非是吹響每一堂課的“號角”,帶領學生去攻陷每一個數學難題,期間,也許會退卻,也許也會遲疑,但只要讓學生贏得每一場學習之戰(zhàn),收獲成功的喜悅,那么數學就不會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乖乖”地來到我方陣營,以朋友的身份一起去挑戰(zhàn)未知的將來。
參考文獻:
汪俊杰.芻議小學數學主體性教學的策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11).
楊磊.如何在課堂開展數學主體性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10).
作者簡介:黎雯,女,1968年10月出生,大專學歷,就職于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二小學,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