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把握至關重要,提問的方式和內容設計、提問的目的和技巧,對于提問的有效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問題質量的高低就直接影響到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的興趣與積極性,進而影響到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如果小學教師不懂得課堂提問的技巧和方法,那么他的教育事業(yè)是不容易走向成功的。”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恰當巧妙的提問,并且把握提問方式的多樣性和技巧性,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教育新課標改革的關鍵途徑之一。要充分發(fā)揮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的引導因素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小學生的思維較發(fā)散,對于問題的見解各有不同,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分層次地進行問題設計,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使問題能引起不同程度學生的思考,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我們現(xiàn)在急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那么什么叫做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它主要是指老師把自己的學生看作是學習過程中的行為主體,而把自己參與的整個教學過程看作是學生主動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并進行積極探索的有效過程,它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在積極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各種問題,同時也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而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它要求老師的提問要講究技巧,問題要精心設計,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把教學引向深入。
一、以學生的知識為基礎,增強問題的目的性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提問,想要達到怎樣的目的,就必須要從自己提出的問題中明確地反映出來,增強問題的目的性,使學生明白老師提問的用意;然而提問的語言也必須要表達清楚、明確、具體,不要提問一些泛泛的問題或者是一些沒有任何教學意義的問題。在一項調查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課堂中提出的五個問題中,有三個問題要求學生只需要簡單地回憶一些事實即可,其中有一個是關于班級課堂紀律管理的,然而僅僅有一個問題是要求學生進行比較細膩的思維活動。主要是因為老師在備課的時候沒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結構,也沒有根據教學的目標來設計問題,而是簡單地、隨意地在課堂上即興提問。這樣的簡單、沒目的性的問題往往比較容易偏離自己的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或者說僅僅提問一些水平很低、不用認真思考便可以得到答案的問題,它們根本無法有效地激起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從而導致他們不能夠積極地參與。
例如,在小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個問題中,老師如果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是什么?”這個問題聽著簡單,其實中心不明確,提問太隨意,在回答時,學生是回答長方形面積的定義還是計算方法就顯得模糊,對于側重點也難以把握。因此,為了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提問,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生掌握的知識水平,了解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從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在全面分析數學教材的基礎上,從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角度入手,設計出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問題。例如,在對圓的面積進行計算時,要求學生按畫線把圓平均剪成8份、10份、12份,并拼一拼。老師可以這樣提問:(1)根據拼成的近似長方形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2)有的同學拼成了三角形和梯形,請同學們根據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樣提問可以促進學生積極地進行較高層次的思考,還能夠使學生從主動探索與積極思考的過程中牢固地掌握知識,從而有效地促進小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二、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基礎,增強問題的適應性
小學生具備的知識結構是他們認識外界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礎。老師在提出問題后,如果學生絞盡腦汁卻問答不上來時,他就會把老師對自己的提問看成是一種威脅或者教訓,從而慢慢地開始討厭老師,不思進取,進而產生厭學心理。相反,如果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沒有任何一點的難度,水平極低,學生就會不作思考就能夠順利回答出來,那么這個提問就失去了問題的挑戰(zhàn)性,降低了數學這個學科的魅力,從而大大地降低了學生主動努力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善于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來表述問題,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來符合不同水平的學生。然而對知識的掌握比較不好的學生,可以先提問一些關于基礎知識或者說是基本技能方面的簡單問題,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難度。同時,老師對于同樣的一個問題,可以通過不同的提問方式,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調節(jié)問題難度以及回答的范圍。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適當地調節(jié)問題的回答范圍,使它很好地與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相適應,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并且積極地給出問題的答案。
三、以學生心理水平為基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心理教育學上分析可以得出,有效的提問可以引起學生適度的緊張,也就是使他們處于“憤”和“悱”的狀態(tài),太難或太容易的提問都不能夠達到這一顯著效果。因此,提問一個具有較高水平的問題,不僅僅意味著老師的教學內容能夠接近實際,而且能夠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這些問題具有莫名的親切感。如果想要達到這樣好的教學效果,老師必需要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比如,如果教師在教學課堂中向自己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不同分母的分數可不可以直接進行相加或者相減,為什么?如果不能夠直接進行相加或者相減,那么又該怎么計算呢?”這樣的問題提問得就很不科學,它機械地提出問題,生生地把教學內容限制在學生容易理解的生活情境之中,降低了課堂的時效性和趣味性。例如,對于分數的學習,老師可以提問:一塊蛋糕,小明吃了一半,還剩下多少?剩下的占總蛋糕的幾分之幾?這樣的提問所有學生都能聽懂,對這個問題學生也喜歡回答,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對于問題的時效性也有所提高。
人類進行思考是從提出問題而慢慢開始的,如果沒有問題,那么思考就沒有任何意義。然而數學是一門最能夠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學科,學習數學在課堂中離不開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的傳授知識與學生的主動學習是雙向的、相互的,而在課堂中進行提問就是聯(lián)系這兩個方面的關鍵紐帶之一,在教學課堂中,設計出合理適當問題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并且進行積極的思考,迅速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中的求知欲望。
參考文獻:
郭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1(04).
作者簡介:林寶月,女,1973年2月出生,大專,就職于福建省長樂市營前洞頭小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