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不知道讀到這里的你是否跟我一樣,認為“世家”是一個能挑起閱讀欲望的話題。我覺得這個詞總是帶有那么些許神秘的意味,既有霧里看花的真真假假,也容易引發(fā)出“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的世事變幻之傷。
今天要給大家講述的,是一些關于世家的小故事。鑒于想與收藏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兒,所選擇的采訪對象,他們的先輩皆為曾在藏界、文藝圈中叱咤風云的人物。很多時候,世家對于我們來說,有著“高大上”的距離感,當高高仰望的對象走入平凡的家庭生活,似乎能變得更加真實、豐滿而生動。而來自曾經(jīng)身邊人的點滴回憶,雖然拋去了那些驚天動地之舉,卻能讓我們看到被置于“家”的元素中,他們的另一面,那更有人情味兒的一面。
我一直認為,真正能稱得上世家子弟的人,往往在謙和中透露出一種傲氣,稱之為傲氣并非貶低,我認為它其實是一襲氣質、一種文化和一門學問。它的形成需要學識、教養(yǎng)的積累,也需要時間的歷練,思想的成熟。
在老祖宗的傳統(tǒng)中,歷朝歷代都重視保護宗族文化。中央王朝以天子為中心,強調的是君權神授,通過天子祭天,來維系中央王朝治理天下的合法性;而在地方,則是宗族組織通過血緣紐帶,推動祖先崇拜,祭祖是家族的最重要的事情。各個宗族聚族而居,形成了星羅棋布的“張家莊”、“李家鎮(zhèn)”,甚至連縣也用某個姓氏來命名。宗族的族長,既是宗族的最高長輩,又是地方政權的代表。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研究學者看來,世界上的有些文明是通過打亂或砸爛血緣紐帶建立起來的,而中國古文明卻少見這般的“血腥”。而且,不但不砸爛,往往還會鼓勵宗族之間維系好血緣紐帶,以穩(wěn)定社會,這是中國一大特色。
在策劃的籌備過程中,我曾跟北京古文字研究者、經(jīng)學研究者吳雪君先生聊起這個話題,我說很多現(xiàn)代人認為,世家只留存于過去的時光里,比如說清末民初,是世家、大家、名家輩出的高峰期,而時代、社會的轉變,宗族文化體系被打亂,也許讓今后再無世家。因此,骨子里的傲氣,放到今天的社會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東西。而在吳先生看來,世家,只是宗族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世家文脈相承中最為可貴的部分,是修行與學問能夠緊緊地擰成一股繩,所謂“修道之為教,修教之為道”,當年世家的藝術和學問不分家,練習、修行、學問的互動形成傳承,不似今日,學問家只研究學問,而藝術家只專注創(chuàng)作。這種流逝最令人嘆息。
從這個角度而言,我突然發(fā)現(xiàn),實際上對于世家的劃分,很少有人能說清,人們往往以各自的理解、職業(yè)、看法出發(fā),主觀地定義誰是世家。
他們是站在塔尖的那一小部分嗎?仔細想想,舊時又沒有什么計劃生育政策,如此看來,人丁興旺、香火延綿不絕的現(xiàn)在比比皆在。然而,單純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未免過于膚淺,既然是“相傳”,“傳”了些什么,非常重要,左右著我們的判斷。
那么,通過尋訪和回憶,或許能說明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