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艾霖,熊怡淞,王艷艷,曲遠青,段小剛,吳麗娟(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臨床實驗醫(yī)學研究與保障中心,成都 61008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區(qū)HBV 感染的具體情況差異很大。據(jù)相關(guān)研究報道顯示,我國有1億以上的HBV 感染或攜帶者[1-2]。乙型肝炎的實驗室檢測主要有血清學、病毒學、生物化學試驗等,有效治療策略也主要集中于藥物抗病毒治療,并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作為停藥的指標。但近年來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患者停藥后,也有較高的復發(fā)率,所以將血清學轉(zhuǎn)陰作為停藥的指標并不恰當[3-4]。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涉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缺陷或轉(zhuǎn)換、病毒自身原因等,但由于患者自身的因素較為復雜且個體差異較大[5]。所以本研究擬從病毒自身原因的角度探討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HBV 基因型和YMDD 變異位點3者的相關(guān)性,為制定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的乙型肝炎患者的檢測策略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診的12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98例,女402例;年齡5~76歲,平均39.2歲。所有患者HBeAg血清學檢查轉(zhuǎn)陰577例,623例HBeAg 血清學檢查未轉(zhuǎn)陰;排除合并甲、丙、戊、庚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1.2 儀器與試劑 CFX96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yīng)(PCR)儀、電泳儀、凝膠成像儀均購于美國Bio-Rad 公司;ABI3130/3130XL DNA 測序儀購于美國ABI公司;HBV YMDD 基因突變診斷試劑購于上??寺∩锔呒夹g(shù)有限公司;HBV 基因分型和變異位點檢測試劑購于北京鑫諾美迪有限公司;探針引物、TaqDNA聚合酶、DNA提取液、DNA濃縮液、DNA去離子水等均使用北京鑫諾美迪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內(nèi)的原裝試劑。
1.3 方法1200例乙型肝炎患者均行乙型肝炎5項、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乙型肝炎病毒A、B、C、D分型、YMDD 基因突變位點等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乙型肝炎5項,PCR 定量HBV-DNA,線性探針反向雜交法進行HBV 基因分型,各項檢測均完全按照相應(yīng)試劑盒說明書嚴格執(zhí)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及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BV-DNA 病毒定量檢測對1200例確診為乙型肝炎的患者進行PCR 檢測,577份HBeAg 血清學轉(zhuǎn)陰標本中,HBV-DNA≥103copy/mL標本共計233例,占40.38%;HBV-DNA<103copy/mL標本共計344份,占59.62%。623份HBeAg血清學未轉(zhuǎn)陰標本中,HBV-DNA≥103copy/mL的標本共計508例,占81.54%;HBV-DNA<103copy/mL 標本共計115份,占18.46%。
2.2 HBV-DNA 陽性的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患者和未轉(zhuǎn)陰患者的基因型分布檢測對233例HBV-DNA≥103copy/mL的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患者標本進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檢測,分型結(jié)果顯示A、B、C、D 基因型所占比例依次為69.96%(163/233)、24.46%(57/233)、4.72%(11/233)、0.86%(2/233);對未發(fā)生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且HBV-DNA≥103copy/mL的508例患者基因分型檢測,A、B、C、D 基因型所占比例依次為57.48%(292/508)、36.22%(184/508)、5.71%(29/508)、0.59%(3/508)。HBV-DNA 陽性的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患者和未轉(zhuǎn)陰患者在A、B、C、D 基因型分布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HBV-DNA 陽性的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患者和未轉(zhuǎn)陰患者的YMDD 突變率檢測對HBV-DNA≥103copy/mL 的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患者233例和未轉(zhuǎn)陰的508例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所有患者均有拉米夫定6個月以上的服用史。YMDD 基因變異檢測共發(fā)現(xiàn)YMDD 變異133例,其中HBV-DNA≥103copy/mL、HBeAg 血清轉(zhuǎn)陰患者106例,占HBV-DNA陽性且血清學轉(zhuǎn)陰患者的45.49%(106/233);HBV-DNA≥103copy/mL、HBeAg血清未轉(zhuǎn)陰患者27例,占DNA 陽性且血清學未轉(zhuǎn)陰患者的5.31%(27/508),兩組基因突變率比較,前者明顯高于后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與未轉(zhuǎn)陰患者的YMDD 突變情況
2.4 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與YMDD 突變、HBV 基因型之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乙型肝炎患者的YMDD 突變型多為B型和C型,明顯高于A型和D型,突變位點多為V 突變。見表2。
表2 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與YMDD 突變、HBV 基因型的相關(guān)性(n)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小三陽”比“大三陽”輕,甚至更有人認為“小三陽”無需治療。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6-7]。本研究證實不少乙型肝炎患者經(jīng)拉米夫定治療一段時間后,雖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已轉(zhuǎn)陰,即成為“小三陽”,但其HBV-DNA 拷貝數(shù)仍然大于或等于103,即仍然有病毒復制。倘若此時沒有繼續(xù)檢測病毒復制的情況,僅以HBeAg轉(zhuǎn)陰為停藥指標,則患者病情復發(fā)迅速且復發(fā)率高,甚至出現(xiàn)病情加重或耐藥現(xiàn)象,后期治療難度較大。
抗病毒治療是慢性HBV 感染的一項基本治療措施。核苷酸類似物拉米夫定作用于HBV 多聚酶活性部位YMDD 基因序列,從而抑制HBV-DNA 復制,抗病毒效果明顯[8-10]。但臨床上部分患者可表現(xiàn)為無應(yīng)答或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HBV 發(fā)生突變并導致對拉米夫定耐藥,影響拉米夫定的療效。本研究通過使用YMDD 診斷試劑盒,對收集的1200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標本檢測基因突變位點,結(jié)果表明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的患者仍然存在基因位點變異,并且這部分患者的突變率明顯高于HBeAg 血清學未轉(zhuǎn)陰的患者。因此,筆者分析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可能只是因為YMDD 位點發(fā)生了突變,實際上其病毒仍然處于不斷復制中。楊彥麟等[11]對HBeAg陽性患者中HBV 基因型分布及YMDD 變異位點的分析,顯示HBeAg陽性患者的基因型突變率達到35.34%,但筆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HBeAg陰性患者的基因型也會發(fā)生突變,并且突變率高達45.49%。因此,對HBeAg陰性患者不能放松警惕,應(yīng)持續(xù)或定期監(jiān)測HBV-DNA 拷貝數(shù)。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乙型肝炎患者的YMDD 突變型多為B型和C型,明顯高于A型和D型,突變位點多為V型,這與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一致[11]。說明長期服用拉米夫定易使患者發(fā)生YMDD 突變,尤其是B型和C型的突變,從而出現(xiàn)HBV 對拉米夫定耐藥,進而在臨床檢查上出現(xiàn)HBeAg陰性,但乙型肝炎病毒拷貝數(shù)仍走高的情況,不利于患者后期的抗病毒治療。本研究提示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HBV 基因型、YMDD 基因突變3者具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在臨床抗病毒治療上不能只考慮其中1個因素,而應(yīng)該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優(yōu)化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方案,達到最佳效果。
綜上所述,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血清學轉(zhuǎn)陰、HBV 基因型、YMDD 基因突變3者具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應(yīng)予以密切關(guān)注。
[1]陳先禮,況雪梅,楊紅.慢性HBV 感染者性別及HBeAg模式與血清HBV DNA 水平的關(guān)系[J].傳染病信息,2013,26(1):42-44.
[2]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Vaccine,2009,27(47):6550-6557.
[3]Ott JJ,Stevens GA,Groeger J,et al.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ew estimates of age-specific HBsAg seroprevalence and endemicity[J].Vaccine,2012,30(12):2212-2219.
[4]楊艷秋.366例疑似乙型肝炎患者HBV-DNA 檢測與乙肝5項指標結(jié)果分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7,6(1):276-278.
[5]榮海燕,張朝霞.乙型肝炎病毒耐藥突變與HBV-DNA 量和HBeAg之間的相關(guān)性研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3):404-406.
[6]陳健康,肖敏敏,黃升海.乙型肝炎YMDD 變異與丙氨酸轉(zhuǎn)氨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及乙型肝炎病毒DNA 的關(guān)系探討[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0,17(4):301-303.
[7]柳文菊,江培學,朱汝祥.3種檢測乙型肝炎病毒YMDD變異方法的比較[J].檢驗醫(yī)學,2012,27(7):557-560.
[8]Liaw YF,Sung JJ,Chow WC,et al.Lamivudin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dvanced live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4,351(15):1521-1531.
[9]Di Marco V,Marzano A,Lampertico P,et al.Clinical outcome of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in relation to virological response to lamivudine[J].Hepatology,2004,40(4):883-891.
[10]張照華,孟紅.乙型肝炎病毒YMDD 變異研究進展[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08,2(2):88-92.
[11]楊彥麟,肖萍,高鵬,等.HBeAg陽性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YMDD 變異位點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8(6):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