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賀新萍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武安056300)
小兒腹瀉,多發(fā)生在2周歲以下兒童,主要是由某些外源性的腸道病毒和致病性的大腸桿菌、寄生蟲等入侵消化道而引起的腸道感染,從而導致小兒出現大便次數增多、腹瀉、發(fā)燒、嘔吐等現象,嚴重的兒童患者會出現精神不振、營養(yǎng)吸收不良、電解質紊亂等現象[1]。另外,一些非感染性因素(如:著涼、喂養(yǎng)方式錯誤)也會導致小兒腹瀉。對本院102名小兒腹瀉患者進行調查,對治療組患兒使用四逆湯灌腸聯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治療,臨床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9月至2月間來本院兒科門診接受治療的102名小兒腹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52例(男26例,女26例),年齡為0.1至2.3歲,平均1.5±0.2歲,患兒腹瀉持續(xù)4d,大便呈黃色稀便,每天多于10次;對照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為0.2至2.4歲,平均1.6±0.2歲,患兒腹瀉持續(xù)5d,大便呈黃色稀便,每天多于10次。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具有可比性(P>0.05)。
治療方法對治療組患兒使用四逆湯藥物(藥物成分由附子、甘草、干姜三味藥組成,國藥準字Z23020943)進行灌腸治療,并聯合由四逆湯藥物進行灌腸進行治療。
對照組患兒使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治療。
療效標準治愈:主要是指患兒不再嘔吐、腹痛,平均每日1~2次大便,色黃、幾乎成形,患兒精神狀況良好,睡眠質量優(yōu)異,并發(fā)癥完全消失[2]。顯效:是指患兒不再嘔吐,腹痛減輕,大便的次數比原來明顯減少,平均每日2~4次,精神出現好轉,睡眠質量得以有效提高,并發(fā)癥出現好轉。有效:大便的次數出現減少,平均每日3~6次,精神出現好轉,睡眠質量有所提高。無效:經過1周的治療,患兒的臨床癥狀沒有減輕,持續(xù)腹瀉[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軟件統(tǒng)計,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χ2校驗對比數據,P>0.05時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果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 通過一個周的治療,治療組患兒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n(%)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經過1周的治療,治療組患兒的發(fā)熱、惡心、嘔吐等并發(fā)癥情況分別為1例、2例、1例,相比于對照組的9例、10例、9例,治療組患兒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討論對泄瀉之因,自《內經》首倡:“濕勝則濡瀉”一說以來,各家均有發(fā)揮。其致病原因不外三種,即:一、感受外邪: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四時寒暑溫涼的變化,都有所影響,如夏季暑氣偏盛,秋令陰雨過多,致濕熱蘊蒸而生泄瀉。二、內傷飲(乳)食;小兒脾常不足,凡飲食不節(jié)或不潔,易致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不能腐熟水谷,致水谷不分并定大腸而成泄瀉。三、脾胃虛弱:脾喜土而惡寒濕,脾氣不足,不能運化水谷,致水反成濕谷反成滯,水濕滯留而形成泄瀉[4]。以上三條,脾胃虛弱是主要的,是發(fā)病的基礎,而外感,內傷飲食是發(fā)病的條件。
四逆湯的藥物組成包括附子、甘草、干姜等藥物,它的主要化學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具有溫中驅寒,回陽救逆的臨床功效。附子具有“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的稱號,具有回陽救逆、散寒止痛、補火助陽的功效,多用于治療吐瀉厥逆,心腹冷痛,冷痢等臨床癥狀,是良好的小兒止瀉藥物[5]。甘草,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在臨床上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脘腹,倦怠乏力,心悸氣短等癥狀。干姜辛熱燥烈,在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脘腹冷痛,寒嘔,冷瀉。具有溫中散寒、健運脾陽功效。
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屬于微生態(tài)制劑,多適用于細菌、病毒等感染、入侵消化道而引起的機體胃腸菌群失衡而造成的腹瀉,枯草桿菌二聯活菌包括枯草桿菌和屎腸球菌這兩種活性菌,它們可有效地補充機體所需要的腸內細菌,調節(jié)腸道內的生態(tài)平衡,并通過修復受損的腸絨毛上皮,促進腸道的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治療患兒的不消化、腹瀉癥狀。將四逆湯與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聯合起來治療小兒腹瀉病可以明顯增強二者藥物的臨床療效,減輕患兒的腹瀉癥狀[6]。
[1]張 寧.新型藥物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6(4):137-138.
[2]沈文英,戴偉炎.鹽酸小檗堿聯合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評價[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2,18(5):93-95.
[3]PENG Hai-zhen,REN Li-h(huán)ong.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 and lactose intolerance[J].Chin General Pract,2011,14(9B):2999-3006.
[4]梁文秀.推拿配合半刺法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2,31(3):67-68.
[5]楊國利.小兒腹瀉有效藥物治療方法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9(7):1671.
[6]陳暉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46例療效觀察[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