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良
注重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創(chuàng)新舉措
■劉志良
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已經作為黨和政府的重要惠民工程放到顯著的位置,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一大批優(yōu)惠、免費服務項目陸續(xù)推出,深得人心。政府舍得投入,群眾廣泛參與,使城鄉(xiāng)上下文化景象日新月異,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成果豐碩喜人。筆者作為一個長期奮斗在農村一線的基層文化工作者,見證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文化變遷,參與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過程,深切地了解到當下老百姓對文化的需求,知道他們在想什么?要什么?因此,類似圖書借閱、電子閱覽、棋牌活動、藝術培訓這些千人一面、萬鄉(xiāng)一品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創(chuàng)新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勢在必行。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象中原人喜歡大鼓,東北人喜歡秧歌,江南人喜歡評彈,江北人喜歡旱船一樣。由于各地的歷史積淀、地域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群眾文化興趣、審美習慣也不一樣,各個城市有各個城市的文化特色,各個鄉(xiāng)鎮(zhèn)有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地域特色,何謂群眾喜聞樂見,就是他們在這方水土中長期養(yǎng)成的審美需求、欣賞習慣、文化口味。我所工作的西來鎮(zhèn),地處靖江、泰興、如皋三市交界,歷來集市繁華、商賈如云、耕織發(fā)達、物阜人興。又有一座“西來寺”佛教圣地,老百姓常以歌之、以舞之、以書畫之傳揚善道,崇尚德行,出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這就是西來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們抓住了這些特色,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中,統(tǒng)一規(guī)劃,分步實施,先后在農民公園中建起文體活動中心;在西來寺前面建起了文化廣場;廣場周邊設置了三組碑廊:中華傳統(tǒng)美德碑廊,革命傳統(tǒng)教育碑廊、西來古鎮(zhèn)風貌《太平祥和圖》碑廊。2012年,我鎮(zhèn)又建成了蘇中地區(qū)首家“西來農耕文化陳列館”。
一個廣場、一個館、三組碑廊就是西來地域文化特色的集中體現。它不但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而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地人前來參觀游覽。人們在娛樂、在瀏覽、在欣賞的同時,啟迪了心智、認識了社會、愉悅了身心,也獲得了教益,這為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麻油伴菜,各有所愛”。和吃飯一樣,群眾的文化胃口各不相同,然而,在眾多菜品中都有人們普遍喜歡的“大眾菜”,也就是普遍性中帶有共性的群眾文化興奮點。我們找準了這個興奮點,周密策劃、認真組織、積極引導、搭建平臺,讓廣大群眾在大空間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從中捕捉到了我鎮(zhèn)公共文化服務的亮點。
西來鎮(zhèn)的老百姓喜歡文體活動,現在擁有十幾支業(yè)余文藝、業(yè)余體育團隊。每天早上,文體中心熱鬧非凡,每天晚上,文化廣場人山人海??吹饺罕娙找娓邼q的文化熱情,我鎮(zhèn)從2012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文體節(jié),2013年建成一個規(guī)格較高的“百姓大舞臺”,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并且每個人都有登臺表演的機會。通過活動的開展,團隊之間互相交流,提高了技藝,同時帶動了整體文化活動水平的提升,業(yè)余文藝團隊創(chuàng)作表演的節(jié)目深受群眾喜愛,久演不衰。表演唱《芝麻綠豆官好得嘞》、情景劇《廣場小夜曲》,唱遍了通泰(南通、泰州)大地,并在泰州市新創(chuàng)文藝節(jié)目調演中獲得銀獎。2013年底,我們利用百姓大舞臺進行錫劇周傳統(tǒng)劇目展演,連演七天,場場爆滿。多的一場,觀眾有四五千人,有不少如皋市的戲迷騎車三、四十里趕來看戲,好多老百姓說:“我們有多少年沒有看到這樣的好戲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各種不同的商品,大到汽車、飛機,小到手表、領帶,都有自己的品牌,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就能占領市場,經久不衰。同樣如此,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也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吸引人、影響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的打造,首先注重它的內涵豐富獨特,具有含金量,富有價值,再者就是它的社會影響力、它的市場。就西來鎮(zhèn)而言,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有許多牌可以打,諸如農家書屋、群眾文藝活動、鎮(zhèn)村文化網絡等等。但從品牌的要求來講,我們最終選擇在一場(文化廣場)、一館(農耕文化館)、一廟(西來寺)上,著力打造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即德育文化品牌、農耕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實踐證明,這三個品牌是叫得響、打得出、走得遠的。
創(chuàng)新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首先是服務理念的創(chuàng)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文化權利與經濟權利、政治權利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的三大權利。這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訴求。滿足群眾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再也不能滿足于過去的“借借書、看看報、出出櫥窗黑板報”的文化服務,我們要給群眾傳遞最新的文化信息,傳播最好的文化成果,讓群眾享受接受文化藝術教育、文化藝術熏陶的權利,必須自我加壓、解放思想、大膽開拓、勇于嘗試。
創(chuàng)新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同時也是服務同容、服務載體的創(chuàng)新。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得文化信息、享受文化傳播的渠道更多了,內容更豐富了,眼界也開闊了。我們再也不能用陳舊的模式、固定的載體來服務,那叫落伍。而應動用一切現代文化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載體來滿足群眾的需求。更要在數字文化服務上當好領頭羊、闖出新路子。
創(chuàng)新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動力源于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覺,在對文化地位自覺、文化自省自覺的基礎上,更要有對文化轉型的自覺,對文化創(chuàng)新的自覺。
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文化人都有一種幸福感,更有一種使命感,為了不辱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在自己的那一行里,盡其所能地進行創(chuàng)作,把自己最美好的東西留給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