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旭
淺談越劇流派“畢派”
■李曉旭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著第二國劇之稱,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地,在國內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越劇發(fā)源于浙江嵊州,在發(fā)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yōu)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目前得到公認的越劇十三大流派包括:袁雪芬創(chuàng)立的“袁派”、范瑞娟創(chuàng)立的“范派”、尹桂芳創(chuàng)立的“尹派”、傅全香創(chuàng)立的“傅派”、徐玉蘭創(chuàng)立的“徐派”、戚雅仙創(chuàng)立的“戚派”、王文娟創(chuàng)立的“王派”、陸錦花創(chuàng)立的“陸派”、畢春芳創(chuàng)立的“畢派”、張云霞創(chuàng)立的“張派”、呂瑞英創(chuàng)立的“呂派”、金采風創(chuàng)立的“金派”和張桂鳳創(chuàng)立的“張派”。上述流派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主要體現在曲調的組織上和演唱方法上,各派通過旋律、節(jié)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和通過發(fā)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雖然各個流派都各有千秋,但是各派的形成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創(chuàng)立人要有豐厚的積累,對名師的承傳、扎實的基本功、廣博的吸收和長期的藝術實踐;二是要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風格,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愛好、演出的劇目和角色,對傳統的規(guī)范有所突破,創(chuàng)造與眾不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三是廣為流傳和流行,需要被大家認同,需要有一定數量追隨者的學習和效仿。
“畢派”是由畢春芳老師創(chuàng)立的越劇小生流派,她在創(chuàng)腔時,根據塑造人物需要經常吸收其他流派、行當和兄弟劇種的音調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中,使唱腔生動活潑,富有新意。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范瑞娟學習,后來又吸收了尹桂芳的某些特點,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自己的唱腔風格,被公認為“畢派”。畢老唱腔明朗豪放,流暢自如,具有粗獷的男性特點。她的嗓音脆亮,音域較寬,底氣充足,唱腔中常出現一種切分音和符點音型,因此行腔棱角分明,音調富有彈性。她咬字有力,字音清晰,并強調重音處理。她能運用多種方法塑造不同人物形象,使唱腔呈現不同色彩。在《龍鳳花燭》中,她一人飾演兩個角色:前半場是軟弱多病的施文宗,唱腔低徊抑郁,暗淡深沉,后半場是才華出眾的書生魯玉亭,唱腔以明朗純樸、流暢灑脫為主,尤其是“讀信”這段[尺調腔中板]轉[清板],唱得情深意切,委婉動人。在《三笑點秋香》中的起腔吸收的是傳統名劇《盤夫》中旦角嚴蘭貞的起腔,音調略加變化,使唐伯虎瀟灑飄逸的形象更為鮮明;在《玉堂春》中吸收了江南曲藝蘇州彈詞的某些因素,呈現出凄切蒼涼的氣氛,在《光緒皇帝》中借鑒了黃梅戲的音調,在《血手印法場祭夫》中借鑒了京劇的曲調成分。畢老的這種吸收和借鑒拓展了“畢派”本身的表現力,使其呈現出更加豐富的色彩。
在上世紀50年代,畢老就與“戚派”創(chuàng)立人戚雅仙老師搭檔,二人開始了長達半世紀的合作。畢老和戚老合演的第一出戲是《彩虹萬里》,獲得了上海市春節(jié)戲曲競賽一等獎。從此,兩人不僅經歷了合作越劇團17年的成長史,還相濡以沫地飽嘗了十年文革的磨難,而且在劇團重建后再度聯袂演出,成為越劇舞臺上合作時間最長的搭檔之一。在組建靜安越劇團后,她們積極扶植新人,用“傳、帶、幫”的辦法培養(yǎng)了第二代接班人,并及時“選苗”,招收了一大批青年學員,解決了劇團青黃不接的矛盾。
“畢派”的代表作有《三笑》《王老虎搶親》《白蛇傳》《玉春堂》《血手印》《賣油郎》《光緒皇帝》《梁?!返?,大部分經典作品由中國唱片社錄制成盒帶和唱片,其中《王老虎搶親》和《三笑》又由上海聲像讀物出版社錄制成全部電聲伴奏向國內外發(fā)行。畢老成功塑造了《三笑》中的唐伯虎、《王老虎搶親》的周文斌、《白蛇傳》中的許仙、《玉春堂》中的王金龍、《血手印》中的林招得和《賣油郎》中的賣油郎秦鐘等人物形象。在《賣油郎》中,畢老塑造的是一位賣油郎秦鐘的形象,性格善良質樸、厚道誠實,唱腔在灑脫飄逸中含有暢快悠揚的韻味,如“耳聽得四更響”這一唱段,用[尺調腔男調板],非常別致地表現了秦鐘憨厚的性格。此外,她尤其擅長表現喜劇人物,善于在唱腔中運用夸張多變的唱法處理,使曲調活潑、輕松、詼諧,妙趣橫生,這是畢老唱腔的獨到之處,這種風格在越劇中并不多見。例如,她在《王老虎搶親戲豹》和《三笑點秋香》等唱段中,就是運用這種夸張的手法,獲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畢派”不僅有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還有許多優(yōu)秀的傳人,包括楊文蔚、丁蓮芳、董蓓芬、王麗珍、戚小紅、畢繼芳、張鎮(zhèn)英、徐文芳、丁素芬、丁小蛙、趙海平、楊童華、徐寧生、阮建絨、孫建紅等。楊文蔚在小腔上“畢派”特色明顯,表演上還帶有自己的風格,對“畢派”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貢獻;楊童華是跟畢老學的最像的一個,對于畢老的一舉一動都模仿得很像;阮建絨很好地繼承了“畢派”唱腔的特色,小腔非常完整,表演上仿佛看到了畢老的影子;徐文芳聲音渾厚,唱腔特色繼承很好,舞臺表演很優(yōu)秀。筆者于2007年2月18日拜畢老為師,作為畢老的弟子,應該潛心鉆研“畢派”唱腔,再接再厲,同“畢派”其他弟子一起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