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
一、內部控制的經濟責任審計流程
(一)審計計劃和準備階段
審計計劃及準備階段最主要的是聯(lián)系企業(yè)內部控制實際,制定審計計劃并做好審計準備。各審計年度年底前,各部門聯(lián)合制定出下年審計計劃后,書面提交委托書,再對內部審計部門正式授權。接受授權后,審計部門開始擬定審計計劃。擬定計劃的過程中,應把握三點:一是按不同審計對象制定科學合理的審計方案;二是確定審計重點,重點考慮年度重大變化或重要影響;三是綜合考慮審計內容、方法、流程。
進入審計準備階段時,應注意搜集和利用企業(yè)已有內部控制信息和可利用資源,從而把握審計重點。此階段基本流程如下:首先確定審計小組及其組長;其次,根據審計計劃對相關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并開始審前調查,對重要性水平給出初步評判,進而對審計風險進行預估;第三,基于上述基礎,對審計方案進行編制;第四,舉行審計小組進點會,將“審計通知書”下發(fā)至被審計者及其所在部門;第五,簽訂書面協(xié)議,協(xié)議的關聯(lián)方一是被審計者及其組織、二是內部審計機構;第六,于組織內部公示審計項目。
(二)審計實施階段
審計實施階段強調將內部控制運用到審計全過程中,考察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及效益如何。在此過程中,內部控制評價應充分銜接審計實施,同時按如下流程進行工作:首先,實施內部控制測試,以考察企業(yè)是否存在薄弱點,從而對審計重點進行明確,同時充分利用內控制度中較完善的關鍵節(jié)點及信息資源,避免重復審計;其次,分析性復核,并進入實質性測試階段,切實分析企業(yè)的運營現(xiàn)狀及其領導作風,發(fā)現(xiàn)被審計者是否存在重大違紀等,以便為下定審計結論提供參考;第三,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第四,召開群眾座談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第五,匯總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審計實施階段尤其要求審計人員熟悉審計流程,關注細節(jié)。
(三)審計結果上報及后期審計階段
審計完成后,應充分結合內部控制評價結果,給出并上報最終審計結論。其基本流程應是:首先,提出“審計報告征求意見稿”,向被審計者及其組織征求意見;其次,正式給出審計報告;第三,對審計檔案進行整理;第四,于企業(yè)內部公示被審計結果;第五,被審計機構反饋審計報告、審計建議執(zhí)行情況,審計部門可在認為必要時,提出后續(xù)審計計劃;第六,審計部門向上級領導書面匯報審計結果,應在報告中詳細指出審計過程中組織運行及其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書面建議。
二、對內部控制環(huán)境下企業(y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建議
(一)建立健全年度內外部風險數據庫,加強日常內控信息搜集
首先,建立年度內外部風險數據庫,并于每年年底予以更新。各企業(yè)應于每年年底編制企業(yè)審計報告,除將下一年度的風險控制目標合理分解外,還應明確相關領導的風險控制責任,以便于重點審計。報告編制時,應以兩方面數據作為參考:一是審計風險庫;二是審計報告。其次,加強日常內控信息搜集,包括三方面:第一,對與內部控制環(huán)境相關的企業(yè)內、外部經營環(huán)境與領導者風格這兩方面給予重點關注。第二,掌握被審單位與內部控制相關的業(yè)務流程設置、執(zhí)行。第三,除對內、外部審計結果進行收集外,還要對前任領導者的經濟責任審計報告進行整理和匯總。
(二)綜合考慮內部控制評價及經濟責任審計,兼顧整體和局部
應充分認識內部控制評價和經濟責任審計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應認識到經濟責任審計中,內部控制評價僅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出現(xiàn);另一方面,應了解經濟責任審計中,內部控制評價作為一個工具,其有效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有充分認識到上述問題,才能真正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兼顧整體和局部,才能避免審計內容分配失調。
(三)深入研究并細化經濟責任審計中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首先,可立足于“信息”、“控制環(huán)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溝通和監(jiān)督”五方面健全評價體系,并視評價結果為經濟責任審計的有機部分。如此一來,企業(yè)內部控制的運行效率將提高,運行質量也將逐步提升。其次,目前我國地方政府的內控評價相對健全,對此進行借鑒,同樣可從五方面著手完善企業(yè)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一是控制制衡機制評價,二是內控系統(tǒng)健全度評價,三是核心控制職能評價,四是內控子系統(tǒng)適應性評價,五是內控執(zhí)行評價。
(作者單位:長嶺機器廠附屬機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