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艷
(新疆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Peacock與孔雀在東西方文化中的差異研究
李方艷
(新疆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在英語學(xué)習(xí)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英漢語言表達往往不具有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由于東西方歷史文化的積累和沉淀,兩種語言的詞語在內(nèi)涵上存在很大差異。通過追溯由詞語所折射的文化,可以更透徹地了解語言本身,對比英漢不同文化,從而更有利于對英語這門外語的掌握。本文從起源、形象、意象和文化四個角度,闡述西方國家“peacock”和漢語中“孔雀”的差異,指出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起源和思維方式。
Peacock 孔雀 東西方文化差異
東西方文化和背景差異表現(xiàn)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僅表現(xiàn)在行為舉止、生活禮節(jié)、社會習(xí)俗等方面,對某些動物的看法有時也迥然不同。東西方都有很多關(guān)于孔雀的傳說,在文學(xué)作品翻譯過程中,“peacock”和“孔雀”常常被認(rèn)為是等價的。由于文化歷史等原因,兩者在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神話傳說是每一個文明社會都會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精神文明的產(chǎn)物。它是以人民的生活、生產(chǎn)為基礎(chǔ)而產(chǎn)生的,最能反映人民的美好愿望。
孔雀,被人們視為百鳥之王,是最美麗最迷人的鳥類。在東方的傳說中,不乏關(guān)于孔雀的故事。據(jù)佛教故事《孔雀大明王菩薩》記載,孔雀是由百鳥之長鳳凰得到交合之氣后育生的,與大鵬為同母所生,被如來佛祖封為大明王菩薩。此外,東方神話傳說中流傳最廣、盡人皆知的一個美麗神話,當(dāng)屬長篇史詩巨作《召樹屯》。這首神話史詩的女主人公,就化身為美麗的孔雀。在故事的最后,王子召樹屯終于克服了重重阻礙,和他心中的愛人南瑪諾拉走到了一起。對于東方佛教徒和印度教徒來說,孔雀是神圣的,它們是神話中鳳凰的化身,是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征。
西方peacock作為一種吉祥之鳥,它的起源非常神奇。在古希臘傳說中,天后赫拉(Hera)容貌美麗,具有高貴氣度王者風(fēng)范,“她的威嚴(yán)和力量只服從于宇宙自然靈氣”,是主管婚姻和家庭的女神,Ppeacock則是天后赫拉的圣鳥,被視為赫拉女神的象征。羅馬神話中的天后朱諾(Juno)柔美迷人,是工藝和智慧女神。赫拉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朱諾,因此peacock又被稱為“朱諾之鳥”(Bird of Juno);早期基督徒認(rèn)為peacock是救世主耶穌復(fù)活的象征。
幾千年來,孔雀一直為人類所鐘愛。東西方的peacock和孔雀在形象上雖然類似,但仍有所差別。據(jù)記載,世界上的孔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印度到斯里蘭卡一帶產(chǎn)的藍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后被人們從原產(chǎn)地帶到海外,逐漸散布到西方世界的各個角落。如今,這種異域的鳥已經(jīng)儼然成為西方世界的居民,非常為人所熟悉。另一種是從緬甸到爪哇一帶產(chǎn)的綠孔雀(又名爪哇孔雀),也即東方綠孔雀。此外,還有個頭要矮小很多的非洲孔雀,其根本沒有華麗的覆羽。另外,藍孔雀還有白孔雀和黑孔雀兩種變異種。
西方peacock和東方孔雀兩者差別不小,例如雄性藍孔雀頸部為藍色,而東方綠孔雀頸部則為綠色,而且藍孔雀頭部的羽冠呈扇形撒開,而綠孔雀頭部的羽冠則是簇狀,不成扇形。
相較于西方peacock,東方綠孔雀的羽毛其實更加輝煌絢麗,孔雀最早可見于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中的《海內(nèi)經(jīng)》:“有孔雀?!睎|漢楊孚著《異物志》記載嶺南的孔雀:“孔雀,其大如大雁而足高,毛皆有斑紋彩,捕而蓄之,拍手即舞。”成書于西晉的《博物志》對孔雀也有詳細的描寫:“孔雀尾,多變色,或紅或黃。喻為云霞?!薄对鲆娼?jīng)》曰:“孔雀有九德,一顏貌端正,二音聲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時而行,五飲食知節(jié),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少淫,九知反復(fù),以此喻比丘之行儀也。故為祥物。”孔雀以其獨特的魅力,自古以來就為東方文人雅士所喜愛。
中國人認(rèn)為孔雀開屏是喜慶吉祥的象征,所以人們常用孔雀比喻美麗的人或事物。中國古代有“孔雀東南飛”的愛情故事;舞蹈家楊麗萍因跳“孔雀舞”而出名,并被譽為“孔雀公主”。她表演的舞蹈“孔雀”、“雀之靈”、“雀之戀”等精彩絕倫,看后令人贊不絕口。
古代甲骨文的“鳳”字,頭上有一簇漂亮的冠毛,身后是長長的尾羽,整體圖形完全就是一副孔雀的象形圖畫,孔雀在中國自古就被視為一種美麗、吉祥的大鳥。
但是peacock在西方的身價卻一落千丈。西方人認(rèn)為peacock行走時昂首闊步,目中無人,頭冠頻頻擺動,還不時開屏來炫耀其美麗,這是“驕傲”、“虛榮”的表現(xiàn)。所以peacock在英語中常帶有貶義。Peacock在緬甸象征喜慶,在英國卻象征禍害。如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稱篡位者是“peacock”,就指喜歡招搖的不道德女人。1896年李鴻章訪歐時曾遇尷尬,“他身穿黃馬褂和帽子上的孔雀羽毛”,受盡西方人的嘲笑。又如美國3D動畫電影《功夫熊貓2》中則把peacock塑造成一只妄圖毀滅功夫、征服中國的邪惡反派沈王爺“Lord Shen”。
孔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人把“孔雀”看做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孔雀公主”、“孔雀開屏”、“孔雀舞”等,都給人以美的聯(lián)想。
但是英語中的peacock則不同,它用于延伸意義時,多半含有貶義。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美國傳統(tǒng)詞典)對peacock的第二個解釋為:A vain person give to self-displaydandy(一個虛榮的、自我表現(xiàn)的人;花花公子)。西方文化不注意peacock美麗的一面,而只強調(diào)它驕傲的一面,所以英美人在形容一個人驕傲、狂妄、愛虛榮時,就把他(她)比作peacock:He is proud as a peacock.(他非常高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沾沾自喜)另例:
Who do you think I am,peacock(你以為我是誰啊,你個臭孔雀?)
They were eager to take the young peacock down a peg.(他們很想壓一壓那個年輕的狂妄家伙的氣勢。)
The man was peacocking about on the lawn.(這個人趾高氣揚地在草地上來回地走。)
此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美麗的孔雀被喻為高貴和圣潔之物,成為文人雅士們紛紛謳歌的對象??兹傅男蜗蟪3霈F(xiàn)在詩詞歌賦中,例如戰(zhàn)國楚·屈原的《離騷》:“魂兮歸徠!恣志慮只,孔雀盈園,畜鸞皇只。”漢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嘯而長吟?!睗h劉向的《說苑·雜言》:“夫君子愛口,孔雀愛羽,虎豹愛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宋徐陵編的《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碧瞥羴喼摹稙槿俗蚯晌摹罚骸凹傥挠痨犊兹纲?,而使擅夫佳麗。”宋孫光憲的《八拍蠻》詞:“孔雀尾拖金線長,怕人飛起入丁香?!边@些名句使孔雀之名家喻戶曉,世代流傳。
孔雀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蘊涵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長期以來,早已為中國百姓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在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到處都有孔雀的身影,如穿戴有孔雀花紋的舞蹈服裝、裘衣、鞋、釵;吃有孔雀開屏魚這道菜;或者用孔雀裝飾陶器、金屬、珠寶和玻璃;或者用孔雀羽毛制作頭飾、帽子、扇子,甚至雕刻、剪紙、刺繡,文學(xué)作品等也都會以孔雀為題材,這些都反映人民對喜慶吉祥、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孔雀是美好、吉祥、喜慶、幸福的象征。
從以上四方面的對比,可以看出西方peacock更強調(diào)了其虛榮、炫耀的消極一面,而孔雀則代表東方人民對美好、吉祥的追求。僅僅英漢詞語的差異就很能折射出文化觀念和歷史形成的不同,這給以英語語言和文化學(xué)習(xí)者一定的啟示,兩種語言并不可能是一一對等的,即使字面意義相近(denotation),內(nèi)涵(connotation)上還是會存在顯著不同。所以不能把語言學(xué)習(xí)簡單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掌握、運用語言的同時,一定要考慮文化的因素,比如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要考慮到peacock和孔雀在文化內(nèi)涵上的差異,所以,中國有些商品的商標(biāo)是“孔雀”,如“孔雀”牌手表等。但是,商標(biāo)為“孔雀”的中國彩電出口海外時,用的商標(biāo)不是peacock,而是另外起了一個名字:Uranus(天王星),這樣就免去了對孔雀文化理解上的偏差。
[1]克里斯蒂娜·E·杰克遜,著.姚蕓竹,譯.動物系列:孔雀[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2.
[2]謝愷舟,戴國俊,劉馬根.孔雀/中國名鳥叢書[M].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