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行動”是鑒于藝術家自我的思考、精神投射、觀看與反觀看的綜合“實踐”,也是在實踐未曾偶遇的“時間”,而這里的“時間”是對行動中“未知”的抽離和投放?!拔粗本秃帽热说摹吧矸荨薄行袆又械谋疚疑矸荨⒕竦纳矸莸?。這種雙重或多重身份其實是在同步的時間中發(fā)生的,在這多重的疊加與碰撞中,甚至同步會變得背離,從而出現(xiàn)“偶發(fā)”的精神現(xiàn)象,這也就是我們精神處境中的“未知”。
藝術的魅力在于藝術家從對自我的觀看中放大這種“未知處境”,然后從觀察出發(fā),觀察人、觀察周遭,這種觀察是依賴于現(xiàn)實資料的。藝術家的觀察更多的是捕捉個體背后的精神發(fā)散,用影像或繪畫或者其他方式呈現(xiàn)出來,所以我們看到繪畫的呈現(xiàn)中,會有抽象的面貌,甚至用具象的影像來帶出一種抽象關系,因為這種情緒或精神處境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那么對于“精神處境”的解讀應該是通過感知,而不是說教。
我相信這種“精神處境”在整個社會人們的精神層面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沒被提取和挖掘。也正是出于當下精神層面的反向“物質層面”的影響下,人的精神價值沒有了主導,變得模糊,受普遍物質價值標識的影響,人與本我身份之外訴求的精神身份拉開了距離,逐漸處于一種精神位置“分離”的孤立境地中。對于藝術家來說這種現(xiàn)象可被抽離,甚至可以刺激視覺語言本身,也可以重新被組織,同時架構一種“虛構”來敘述高于真實的情境。這所有都促使藝術家更好的達成一種對“未知處境”遭遇的藝術的“行動”。藝術的方式是打開了一種自由度,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構建情緒處境中未知的真實,這種“真實”是主觀的。(撰文:王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