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華
(蘇州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機電系,江蘇蘇州 215009)
飛叉是飛叉轉子繞線機的關鍵零件,如圖1 所示,結構相對復雜,屬于異形件范疇。
圖1 飛叉件零件圖
圖中φ47H7 和φ37H7 兩孔加工后分別與軸及軸承配合,安裝到轉子繞線機上,同軸度要求為0.03 mm。目前,某公司加工后,使用三坐標機床檢測出同軸度超差在0.09~0.15 mm 之間,直接造成了飛叉轉子繞線機繞線不穩(wěn)定,使得廢品率大大提高。圍繞這個問題,文中通過對機床設備、夾具、刀具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該飛叉件在立式加工中心上加工,材料為6061鋁,夾具為精密機用平口鉗。兩孔加工采用的工藝如表1 所示,先加工φ20 孔,粗鉆后,精鏜該孔,并以此孔為基準,加工φ47 孔到尺寸;掉頭裝夾后,打表找正φ20 孔的中心為基準,加工φ37 孔到尺寸。假定φ47 與φ20 孔同軸度誤差為x1、φ47 與φ37 孔同軸度誤差x2,經(jīng)檢測如表2 所示。
表1 飛叉加工工藝(部分)
表2 同軸度檢測記錄表 mm
由檢測數(shù)據(jù)可知:x1值很小,且數(shù)據(jù)變化不大,波動范圍穩(wěn)定;x2值超出設定的同軸度誤差值。由x1、x2數(shù)據(jù)結合加工工藝過程可知,機床設備、刀具對同軸度影響極小,造成同軸度值大的主要原因是掉頭裝夾及加工,其產(chǎn)生機制如下:
加工兩孔均使用平口鉗裝夾,飛叉已加工面精度(與平口鉗接觸的表面,主要是平行度、平面度、粗糙度)達不到要求,造成二次裝夾后的加工誤差。如圖2 所示,第一次裝夾后,φ20 和φ47 孔的中心線平行于加工中心Z 軸線,掉頭二次裝夾后,由于工件表面質量的原因,該工藝孔的中心線并不與機床Z軸線平行,此時打表找正,已經(jīng)不能找回原來的基準。此時再進行φ37 孔加工,做好的孔中心線與機床Z 軸線平行,但與先前加工的φ47 孔中心線不平行,存在夾角A,最終導致同軸度達不到要求。就理論而言,兩次裝夾后鏜出的兩段孔的軸線,不可能絕對重合為一根軸線。
圖2 平口鉗兩次裝夾誤差示意圖
經(jīng)過以上分析,在實際操作中,采用了3 種方法來加工該零件,取得了不同的結果,具體如下:
(1)更換新刀具
利用現(xiàn)有立式加工中心,選用如圖3 所示的全自動反鏜刀。原加工工藝不變,使用鏜刀加工φ47 到尺寸,然后更換新式全自動反鏜刀,先將主軸正轉下降到已經(jīng)加工好的φ20 孔內,當鏜刀前端伸出時,主軸開始反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會使該刀的刀片彈開。在Z 軸向上移動過程中,加工φ37 孔到尺寸,有效地保證了同軸度的要求。這種鏜刀使加工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同時避免了二次裝夾、調整刀具,比傳統(tǒng)加工過程節(jié)省80% 的安裝及加工時間,安全可靠,保證了工件的質量。
(2)利用夾具一,使用數(shù)控車床鏜φ37 孔
對原加工工藝稍作修改 (留下φ37 孔不加工,其他不變),完成飛叉件前期制作,再通過夾具一,將φ37 的孔放在數(shù)控車床上加工,如圖4 所示。
圖3 全自動反鏜刀
圖4 數(shù)控車床用夾具一
該夾具左端裝夾在數(shù)控機床卡盤上,右端圓柱在車床上車削到尺寸φ47 (保證此夾具車削到尺寸后不拆卸,防止二次裝夾誤差),與飛叉件的φ47 孔小間隙配合。夾具一上設有通孔,用螺栓通過飛叉上φ32孔,加壓板固定飛叉件。數(shù)控車床的機床精度按照GB/T4020-1997 臥式車床幾何精度和工作精度標準執(zhí)行,在100 mm 范圍內,鏜孔的精度較高。用該車床鏜出φ37 的孔到尺寸,利用數(shù)控車床的精度來保證同軸度要求。該夾具禁止從卡盤上拆下,以便滿足下一個飛叉件的加工要求。
(3)利用夾具二,使用數(shù)控車床同時鏜φ47 和φ37 孔
仍然對原加工工藝稍作修改(鏜φ47 和φ37 兩孔時,留下0.5~1 mm 余量),完成飛叉件前期制作,利用夾具二,放在數(shù)控車床上同時鏜出兩孔,如圖5 所示。該夾具左端裝夾在數(shù)控車床的主軸上,右下端芯棒與飛叉件中φ32 孔小間隙配合,φ20 孔的中心線理論上與數(shù)控車床的主軸中心線重合,夾具上4個小孔與飛叉上4 個螺紋孔相對應,用小螺絲將飛叉件緊固于夾具上。在砂輪機上磨出鏜刀,如圖6 所示,通過φ20 的孔,編程加工φ47 和φ37 的孔到尺寸,因用數(shù)控車一起加工,能做到兩個孔尺寸的一致性;同時,兩孔長度不大于100 mm,鏜刀桿不會太長,能保證孔壁的加工精度。
圖5 數(shù)控車床用夾具二
方法一沒有更換機床,但需要添加一把全自動反鏜刀,在加工好φ47 的孔后,更換反鏜刀,直到加工φ37 孔到位,不得移動機床X 和Y 軸,這避免了機床反向間隙可能產(chǎn)生的誤差。加工后經(jīng)過三坐標機床測量,同軸度達到0.01 mm。由于添加的全自動反鏜刀市場價格在4 萬元以上,這對企業(yè)尤其是中小型企業(yè)是一筆較大的投入。
方法二在原有加工工藝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留下φ37 孔于數(shù)控車床上加工。利用夾具一與飛叉件φ47孔小間隙配合(間隙太大會造成同軸度誤差大,間隙太小難以裝配),鏜φ37 孔到尺寸。經(jīng)三坐標機床檢測,同軸度基本控制在0.03 mm 范圍內。數(shù)控車床是常規(guī)設備,設計的夾具結構簡單,加工成本較低。
方法三也是在原有加工工藝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對φ47 和φ37 兩孔均留了余量,利用夾具二中的芯棒與飛叉件φ32 孔小間隙配合,利用鏜刀同時鏜出φ47 和φ37 兩孔,保證了同軸度,經(jīng)檢測達到0.01 mm 以內,效果明顯。夾具制作簡單,但所使用的鏜孔刀需經(jīng)驗豐富的車工在砂輪機上刃磨出來,因需要穿過φ20 的小孔,結構上受到一定限制,而且該刀剛性不足,加工時只能少量切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加工效率。
圖6 車床鏜刀
通過對飛叉件φ47H7 和φ37H7 兩孔同軸度誤差的分析,提出了影響該同軸度的關鍵因素。通過更換刀具或通過設計夾具,利用加工中心與數(shù)控車床結合使用,提出了3 種加工工藝方案。經(jīng)檢測,加工出的飛叉件同軸度明顯提高,基本達到圖紙要求。通過對這3 種方案的比較,企業(yè)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條件,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來生產(chǎn)該飛叉件。
[1]關玉祥.機械加工誤差與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4.
[2]曾志新,劉旺玉.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晉其純,張秀珍.機床夾具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王光斗,王春福.機床夾具設計手冊[M].3 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
[5]李言,孔令飛.振動切削深孔加工初始偏差對孔直線度誤差的影響[J].機械工程學報,2012,48(13):167-173.
[6]金福長.車刀絕技[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