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
近日,網(wǎng)友曝出浦江縣出臺新政策,無償獻血達到四千毫升,直系子女參加中考可獲得加分。其中,獻血四千毫升加1分,六千毫升加2分,八千毫升加3分。當獻血遇到加分,一石便激起了千層浪,網(wǎng)友戲稱,以前拼爹,現(xiàn)在拼血。作為政策出臺的牽頭方,浦江縣衛(wèi)生局局長張國斌表示,獻血加分的門檻很高,全縣獻血達到八千毫升的僅有一人。
因“獻血加分”而來的風波,恐怕不僅出乎網(wǎng)曝者的意料,這項新政的制定者估計也是始料不及的。而在洶涌的輿論中,無論新政的推出背景是不是與尷尬的血荒現(xiàn)實相關,其最大的刺眼點還是在于由“加分”所帶來的公平焦慮,正如有論者所言,當獻血遇到加分,其他的鼓勵條件、限制條件都成了背景板。
面對新政,各種各樣的情緒表達甚至足以讓人忽略這項政策本身的現(xiàn)實性。有好事者對此算了一筆賬,按照獻血規(guī)定,一次獻血一般為二百毫升,最多不能超過四百毫升,一年最多只能獻兩次。如果有家長想通過獻血為子女拿到最高3分的加分,要達到的是“至少得從孩子五歲時開始獻血,堅持一年兩次,每次四百毫升,還必須在這十年當中,不能做大手術,女士不能生第二胎,并且不會得傳染病”的標準。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證實了當?shù)匦l(wèi)生局局長的說法,“全縣獻血達到八千毫升的只有一人”。那么,基于這樣的計算和現(xiàn)實,是不是就可以說明“獻血加分”的新政能夠規(guī)避公平的尷尬而合理存在,也能夠回應洶涌的輿論質(zhì)疑呢?稍有檢視,便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悖論。
首先,這在邏輯上便是文不對題的回應。目前輿論所質(zhì)疑的是,“獻血加分”中所存在的公平漏洞,甚至可能對無償獻血制度形成事實上的“反噬”。而所謂的“最高僅一人達標”,只是說明了新政本身的適用范圍,但不能因為適用范圍小,就可以忽略其對公平性的戕害,就可以無視其中的漏洞。
其次,作為一項廣泛宣傳的公共新政,基于公共管理價值的考量,政策的穩(wěn)定性、延續(xù)性和現(xiàn)實性應該是施政前必須要有的計算。姑且不論由于政策內(nèi)容的走偏,“獻血加分”可能會面臨的穩(wěn)定性與延續(xù)性上的挑戰(zhàn),單就現(xiàn)實性來說,只適用于極少數(shù)人的新政,又有何價值?即便由于范圍的限制,不至于造成廣泛的公平短板,但這依然是一種政策資源的浪費。
也許,在這項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者看來,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讓大家都來關注獻血這件事情,讓大家多獻點愛心”。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真的能實現(xiàn)這樣的政策初衷嗎?姑且不論“以利誘之”的功利性弊端,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愿景,又能在多大程度上鼓勵大家參與其中呢?
血荒的存在,有著多種多樣的原因,這中間,肯定也與政策引導和宣傳的缺乏有關,但是真正值得仰仗的路徑,依然在于管理機制的透明和激勵機制的可預期性。最高僅一人達標的“獻血加分”,不僅將獻血行為拉入了功利的泥沼,更是陷入了政策虛妄的尷尬。
【原載2014年10月2日《都市文化報·趣味雜談》】
插圖 / 獻血加分 / 佚 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