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9月21日,中央紀委網(wǎng)站發(fā)布消息,河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秦玉海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diào)查,其成為了十八大后河南首個落馬的省部級官員。
在反腐大案頻出的背景下,一個省部級官員的落馬,已經(jīng)不足以再震蕩輿情。與落馬本身相比,秦玉海的“第二身份”似乎更吸引眼球。除官員身份外,秦玉海的另一身份是知名攝影師,作品曾獲全國攝影界最高獎,圈內(nèi)頭銜包括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河南省攝影家協(xié)會顧問等等。
為什么要關注官員的“第二身份”?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意識到,在權力還沒有徹底被關進籠子之前,一個官員的個人愛好,往往會和他手中的權力交織在一起。官員個人的“雅好”,很容易成為一些人“投其所好”的突破口,從而滋生腐敗。
縱觀近年被查處的各類官員,大多有這樣那樣的“愛好”,從玉石瓷器、字畫古董,再到攝影,各類興趣愛好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他們的腐敗清單里。他人打著滿足官員個人“雅好”的幌子,行權力邀約之實,這是促使官員“雅好”變成“雅腐”的基本路徑。如果說這樣的“雅腐”不夠直接的話,那么更直接的“雅腐”,則是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將之變現(xiàn)到自己所掌控的領域內(nèi)。比如,天津市政協(xié)原副主席、市公安局長武長順,在落馬之前,曾以“發(fā)明家”的身份揚名立身,發(fā)明及領銜發(fā)明了三十五項專利。但同時,他又以自己的權力將他的專利輻射到和他的第一身份密切相關的領域內(nèi)。據(jù)報道,在武長順申請的三十五項專利中,有三十四項與智能交通等領域相關。1999年后,武長順的部分專利被大規(guī)模用于天津的交通領域,獲利驚人。
私域里的個人愛好,為何會升級為官員的“第二身份”,這自然與官員的第一身份不可分割。第一身份越顯赫,第二身份被放大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是生死相依的,當他的第一身份身敗名裂時,第二身份也往往迅速消亡。秦玉海被調(diào)查后,那些地鐵里的攝影作品便被迅速撤下。
平心而論,官員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追求自己興趣愛好的權利。喜歡書法、收藏、發(fā)明乃至攝影,都算不得壞事。但是,官員的興趣愛好和普通民眾的興趣愛好又有所不同,普通人的興趣愛好沒有任何“附加值”,而如果官員不吝將自己的個人愛好公開化,這就相當于自己給自己埋了一個雷,在官員本身缺乏排雷能力的前提下,這顆雷很容易爆炸,從而將自己炸傷。從很大程度上說,官員“雅腐”,并不是因為他們敗給了這些雅好本身,而是敗給了他們不懂得把權力從自己的私人領域切割出去。
將權力從私域里有效切割,這當然需要制度設障。但制度畢竟不能主動為官員的興趣愛好設障,所以,如果官員本身沒有將個人興趣愛好完全私密化的能力,少一點興趣愛好,生活雖然少了那么一點情趣,但仕途路上畢竟會少一些隱患。
【原載2014年9月29日《中國經(jīng)營報·專欄》】
插圖 / 官員“雅賄” / 佚 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