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菡
貴州榕江縣平陽鄉(xiāng)丹江村丹江新寨是一個苗、侗、水、瑤多民族雜居的山寨。侗族女子陳冬蘭一家20年悉心贍養(yǎng)苗族孤寡老人楊老溝的故事,一直是山寨最令人感動的孝老美傳。
陳冬蘭是土生土長的侗族,但長期與苗家姐妹相處,打小就學會一口流利的苗話。二十歲那年,嫁給苗族小伙楊昌值后,新家的鄰居就是苗族婦女楊老溝一家。楊老溝的兒子與陳冬蘭丈夫是發(fā)小,兩家人相處非常融洽。
好景不長,1994年,楊老溝的老伴因病撒手塵寰,三個月后,兒子也因意外離開人世。丈夫新逝,兒子夭亡,60歲的楊老溝肝腸寸斷,整日以淚洗面。
為寬慰老人,陳冬蘭常往楊老溝家串門,送去可口飯菜、陪老人聊天。雖然自己還有一兒一女要撫養(yǎng),家庭負擔并不輕,但不忍看到老人獨門獨戶無人管顧的凄慘,也為讓老人盡快從悲痛中脫離出來,陳冬蘭與丈夫商量后,當年就將楊老溝接到家中贍養(yǎng)。
老人最愛吃橘子,家里買水果總多買橘子?!捌綍r買來水果都放在奶的睡房,隨奶怎么吃。我的子女孫子要吃,都去奶的房間要?!标惗m依著子女稱呼楊老溝是奶。
老人看病買藥打針,都是陳冬蘭幫忙張羅。“有的藥不符合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報銷范圍,為了老人的病,再貴的藥我們也得買。有時也打電話叫在外打工的兒子兒媳從外面買藥來?!标惗m說。
為不讓老人與寂寞相伴,每次陳冬蘭夫婦上山干活,都要把電視打開,調到她最愛的動物類節(jié)目。
陳冬蘭家并不富裕,靠種地養(yǎng)豬打零工維持生計。兒子在外讀書時,家里經(jīng)濟拮據(jù),寨上有人說:“你們家那么困難,還養(yǎng)著一個孤寡老人,應去民政部門反映一下,爭取得些補助?!笨伤龔臎]向民政部門伸過手,她說:“以自己的老人家的名義去伸手要錢,覺得害羞人?!?/p>
“你的命真好,跟他們住,她們連重話都不在你面前說一句。我的親生兒女,有時還罵我?!迸c寨上的老人擺談時,這是楊老溝經(jīng)常聽到別人議論的話。
“夫妻吵點架是避免不了的,當我們相爭時,不敢在她老人家面前吵,”陳冬蘭說,“生怕她聽到了,心里不好受?!?/p>
老人生于1934年農(nóng)歷六月,具體哪一天,誰也不知道。家里于是規(guī)定,將農(nóng)歷六月初五定為老人生日。每逢這天,夫妻倆都要為老人買新衣服,殺公雞,做一頓美食,為老人祝福。
“把奶接來跟我們住,雖會增加些負擔,但這種負擔是幸福的。看著她開心,我們全家都會感到高興。”20年來,陳冬蘭用最樸實的語言和最善良的行動,詮釋著孝的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