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苑中
在寫作上,尤其是小說創(chuàng)作,我一直不是那種激情滿懷的人,因為我覺得那種激情寫作是可疑的,它有一種很容易滑向青春期式寫作的危險。再者,這中間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因此這種激情寫作很具有欺騙性,它和那種天才式寫作完全是兩碼事,就我有限的閱讀經(jīng)驗而言,人們往往將兩者會混為一談。
我崇尚的是那種充沛的才華,飽滿的敘事,不容忽視的細節(jié),自在的真實。我欣賞和喜愛的中短篇小說文本,比如加繆的《局外人》、《墮落》,馬爾克斯的《一件事先張揚的殺人案》、《一個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菲茲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三島由紀夫的《憂國》,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蘇童的《三盞燈》,韓東的《古杰明傳》等等,無論是豐沛和簡略,無論是線性敘事,還是蕪雜多線索,這些都無關(guān)緊要,重要的是它們自我世界的圓融(當然還包括細節(jié)的不可或缺),它自在,充盈而豐富,令人神往,但又不可侵犯。
當然,我不太喜歡面目和形式單一的寫作,我以為每個故事總有一個它應(yīng)該有的樣子,就像一個人有著自己獨特的面相、衣冠、氣質(zhì)和談吐,以及不可復(fù)制的自我故事。我的小說寫作,也力圖這樣做,讓每個故事找到自己應(yīng)該有的相貌,讓它成為自己,有著自己的氣味、氣質(zhì)和氣象。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并不怎么熱愛小說。這個說法令我自己都冒冷汗。當然不是這樣的,我對小說從沒有放棄,從來都是心懷之,念之,只是從沒有到妄執(zhí)狀態(tài)。
其實我想說的是狂熱,那種非理性,甚至病態(tài)的執(zhí)著,我沒有過。我甚至覺得自己過于理性,那種一瀉千里的激情寫作向來與我無緣,我希望安靜的敘述,慢慢走遠。在小說里走遠,但并不迷失。
小說和詩歌完全不同,小說安靜迷人,自我完整,而詩歌熱烈飛揚,處處迸裂,因此在很多時候,我變成了互不干涉的兩個人。這樣的轉(zhuǎn)換,因時因地而異,毫無規(guī)律可循。只是對于詩歌,我關(guān)注內(nèi)心,視其為內(nèi)心的修辭術(shù),它不僅僅是這個世界在內(nèi)心的簡單投射。而對于小說,那有太多的關(guān)目,技術(shù),甚至倫理和態(tài)度。如果說,詩歌需要的是一個仰仗靈感的懶漢的話,那么小說需要的是一個勤勉的農(nóng)夫。
我是從千禧年正式寫作的,這十來年,因為小說,我在記憶里似乎找不到一個通宵達旦的夜晚。相反,閱讀倒是有過。從某種程度上講,閱讀也是一種寫作。這不是偷懶的托辭。愿你相信我,這是誠懇之言。
由此可見,在寫作上,我不算多產(chǎn),多能,我甚至寫不來專欄文字。也沒有那么辛勞,信奉勤懇細作,慢工出細活。我一次次地要自己有耐心,讓故事扎實,讓小說從容。故事和小說是兩個概念,他們是一個母體,卻是正反兩極。打個比喻的話,故事是一個胚胎,小說則是一個火候、釉彩等都恰到好處的陶瓷藝術(shù),因此可以這么說:小說家不是故事家,小說就是小說,小說有自己的倫理,態(tài)度,邏輯和氣味,以及氛圍,當然還有敘述。
有太多的小說并沒有誕生在紙上,而是在心里?;蛘哒f,主動地讓更多的小說胎死腹中。出于嚴苛,警醒和自我審判。我們的世界,已經(jīng)有太多的語言垃圾,這也是我這么多年寫作小說不太多的原因之一。對于業(yè)已寫出的小說,他們渾圓自成一個小宇宙,有著他們的塵世法則,愛欲情仇,以及他們的運命和軌跡。里面的人物自此也不再屬于我,正如庫切所言:
“每當有人跟我談起‘我的人物’,我腦海里立刻出現(xiàn)一個形象——那是一個在公共廣場上兜售商品的流動小販形象,兜售些鉛做的小士兵、上發(fā)條的小狗小馬之類的東西,讓這些小玩具在地上爬來爬去……我希望我的人物根本就不屬于我,他們是自己的主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