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_蔣淑玉
父親與他的文學夢
text_蔣淑玉
父親是個農民,但又是個與生俱來的書生,他一生經(jīng)歷了很多磨難和坎坷,卻一直酷愛文學,他讀書和寫作的故事演繹著歷史的滄桑,每每想起,我便感慨萬千。
父親年幼家貧,生活窘迫。當時家里的成分雖然是中農,但爺爺在解放前曾當過村長,被劃為“偽人員”,奶奶又是“富農”家的女兒,每一次運動,爺爺和奶奶都是被批斗的對象,日子過得孤苦而艱辛。
父親高小畢業(yè),在當時的農村也算是個“文化人”,但實際上他只斷斷續(xù)續(xù)地讀了三年書。他考高小時還沒有學過乘除法,居然在考試時無師自通地拿乘法當加法做,拿除法當減法做,答案也做對了。那一年,考試的人很多,一些讀完四年級的學生只考上了“預科”(要多讀一年才算高小畢業(yè)),小小年紀的父親僥幸地一考就中,成了當時傳頌一時的佳話,大家都說父親是個讀書的天才。
父親的數(shù)學特棒,每次考試都在學校名列前茅。那些“雞兔同籠問題”“行程問題”“濃度問題”“倍數(shù)問題”,幾十年后父親還記憶猶新,他不但在我學數(shù)學時指點過我,就是在我兒子讀小學時,也還能思路清晰地對外孫進行輔導,其功底的扎實令人嘆服。
父親不只是數(shù)學好,國文也好,他的作文常常被當作范文在學校朗讀,一些文章還發(fā)表在當?shù)貓罂?。我常常想,憑著父親這樣的成績和天賦,如果能夠有機會繼續(xù)讀書,他的人生該是怎樣的一種方式?是技術精湛的工程師,治學嚴謹?shù)慕淌?,還是某家文學雜志的資深編輯?我相信,不管父親從事什么工作,在業(yè)務上肯定是一把好手。
但命運過早地摧毀了父親的求學夢和文學夢。高小畢業(yè)后,由于爺爺抑郁成疾,一病不起,父親不得不惆悵地告別校門,回到家鄉(xiāng)。第一次在生產(chǎn)隊參加勞動時,文弱的父親連擔子都不會挑,他做農活時笨拙的模樣被村民們取笑了好一陣。
父親是個自尊而敏感的人,他一邊勤勉地跟老農學犁田種地,一邊利用空閑時間讀書和寫作,希望有一天能憑自己的才華跳出農門。為了節(jié)省煤油錢,他經(jīng)常借著月光爬格子,先后在《廣西日報》《桂林農民報》(后改為《桂林前進報》)《民間故事》等報刊發(fā)表作品,多次被評為《廣西日報》《桂林農民報》和縣廣播站的優(yōu)秀通訊員,一些新聞稿還被編輯當作范文在業(yè)余作者培訓會上印發(fā)。
后來,父親被推薦到一所小學當了民辦教師。他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廢寢忘食地備課上課,很受學生歡迎,成為當?shù)赜锌诮员暮美蠋煛?/p>
“文革”時期,父親因是“偽村長”的兒子,又不善于投機和逢迎,被造反派趕回老家繼續(xù)當農民。再后來,公社修電排站,需要一個責任心強、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去做籌備工作,村委干部挑來選去,父親成為他們的不二人選,并承諾電排修好后安排父親到電排工作。三年的電排修建,父親風餐露宿,嘔心瀝血,滿以為工程竣工后就可以吃上“國家糧”,但電排修好后,有人代替父親去培訓學習了,父親還一無所知地在工地上守著材料,直到替代他的人拿著通知書來報到了,父親才如夢初醒。
“少壯年華如水流/人生風雨夢中浮/幼逢國難山河碎/時遇家貧衣食憂……執(zhí)教數(shù)秋逢浩劫,電修三載守空樓……”父親在他的詩中感嘆命運的無常與無解,但感嘆歸感嘆,無緣求學卻喜好古典詩詞的父親,骨子里有著古代知識分子“仁、義、禮、智、信、恕、忠、孝”的思想,所以,當縣政府修建源口水庫時,他又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水利建設事業(yè)中。父親白天與民工們一起挑片石、運河沙,承受著繁重的體力勞動,晚上悄悄地躲在蚊帳里寫詩稿,歌頌“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寄托鄉(xiāng)村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景。幾個月后,父親被“挖”到了水庫建設指揮部從事后勤工作,兼寫一些宣傳報道和匯報材料。在很多人看來,指揮部的后勤工作是一個“肥差”,掌管著工地幾百號人的伙食開支,很有“撈頭”。但父親卻秉公無私,沒有賺公家半點便宜。指揮部的領導對父親的評價是:“為人老實,做事踏實”。
父親就這樣斷斷續(xù)續(xù)地“工作”和“生產(chǎn)”,直到包產(chǎn)到戶后成為一個“全職”農民。分到了責任田后,父親既欣喜又擔憂。欣喜的是,終于可以自由勞作了,不用像過去一樣在生產(chǎn)隊“仰人鼻息”;擔憂的是,各家各戶獨立作業(yè),犁耙耕播樣樣齊全,父親這個“書呆子”做不做得下這份農活?這不僅僅關系溫飽問題,也關系到“面子”問題。父親暫時放下了不能當飯吃的詩歌,像學生領了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一樣,認真地耕耘自己的責任田,披星戴月,不辭勞苦。那幾年,我家的糧食年年豐產(chǎn),生活漸漸地好起來,村里人也對父親這個文弱書生刮目相看。
對改革開放的政策,父親打心眼擁護。這不僅因為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還因為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學,吃上了“國家糧”。他說,如果不是政策好,哪輪得上我們家的人出去工作?因此,對黨和政府,父親有一種真摯而樸素的感恩之心。我和先生把他接到城里后,他開始看書讀報、關注時事,重新操起了“舊業(yè)”??捎捎谠谵r村閉塞了十幾年,剛開始寫稿時找不到感覺,寫出來的東西有著“文革”時期“假、大、空”的通病。父親沒有灰心,他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去圖書館辦了借書證,每天做完家務活就在房間里讀書和寫作。漸漸地,父親進入了狀態(tài),詩越寫越好,《桂林日報》《桂林晚報》等報刊都發(fā)表了他的詩作。
“老年寫稿意如何/為愛讀書興趣多/立雪無門緣地僻/學詩有路得時和/家中靜坐讀新報/案上琢磨詠老歌/下里巴人堪作樂/雕蟲小技漫吟哦”,這首詩真切地反映了父親創(chuàng)作過程的酸甜苦辣。
因為愛好讀書、事事留心,所以父親的詩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既有贊美名山大河的山水詩,又有借物詠志的抒情詩;既有弘揚主旋律的盛世詠懷,又有風花雪月的感事懷人。他的風格剛健、樸直、俊朗、明快,像南方鄉(xiāng)村隨處可見而又傲然挺立的青松,郁郁蔥蔥地扎根在堅實的土地上。
“萬綠叢中一點紅/農人早起沐春風/百花含笑呈詩意/燕舞鶯歌兆歲豐”,父親以飽滿的詩情贊美鄉(xiāng)村的美麗和勞動的快樂,對家鄉(xiāng)對故土的熱愛溢于言表?!褒埍P虎鋸在山中/凜凜錚骨傲太空/挺干昂揚擎玉宇/枝梢茂盛蔽蒼穹/天寒地凍青容艷/雪壓霜摧秀色濃/颯爽英姿標勁節(jié)/丹心映照夕陽紅”,這首《蒼松贊》托物抒情,抒發(fā)了父親高標、磊落、堅忍、頑強、不媚世俗的胸襟。讀著這些或清新雋永或豪邁曠達的文字,誰能想到這是出自一個只有高小文化的老農之手?
父親的詩詞、對聯(lián)共有300多首(副),散文隨筆也有幾十篇,這些詩稿有的寫在泛黃的信箋上,有的寫在廢棄文件的背面,有的寫在煙盒上,還有的居然寫在各種樓盤廣告的空隙里。拿著這些形形色色的“稿紙”,淚水一下子就涌滿了我的眼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在電腦上敲打著父親的文字,也敲打著自己的靈魂。我浮躁的心在父親滄桑的文字中得到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