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適遠
“喜里瑪瑪”:錫伯人的護身符
到了縣城,我們從設在靖遠寺附近的文物管理所看到了制作的“喜里瑪瑪”,并見識了整個制作過程。為我們展示制作工藝的是吳老先生。他以前是一個喇嘛,前些年剛還俗。家里看起來很大,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墻壁上掛滿了新摘的玉米棒,在陽光下顯示出家里的溫馨和豐實。縣文管所的老關也是錫伯族,深諳本民族的這個流程,自然就義務擔當了下手。
喜里瑪瑪是錫伯族神圣的習俗,只有在大家族中才能舉行,一般不對外人展示,這是一個家族的神圣儀式?!跋怖铿敩敗笔撬麄冏孀孑呡呄鄠鞯淖钤寂竦拿郑清a伯族保佑子孫繁衍、人丁興旺的女神?!跋怖铩痹阱a伯語中意思為“延續(xù)”,“瑪瑪”意為是奶奶或女祖崇,“喜里瑪瑪”供奉在西屋內西北墻角上。平時將其攏在一起,用紙包好掛在西屋西北墻角上。每年除夕將“喜里瑪瑪”請下,將絲繩拉開,從屋內西北角扯到東南角,把繩的兩端掛在房椽上,擺上供品,燒香磕頭。直到農歷二月初二,再將“喜里瑪瑪”攏在一起,用紙包好,放回原處。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喜里瑪瑪”實際上成了錫伯族的家譜,是家族繁衍的標記。
“雪飄如蝶飛,馳騁共撒圍,踏遍千萬山,獵夫凱歌回。”這首古老的錫伯族民歌,是錫伯族彪悍陽剛生活的生動寫照。錫伯族是鮮卑人的后裔,錫伯是“鮮卑”的轉音,歷史上隋唐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楊堅、李淵都是漢族和鮮卑的混血,李世民的母親長孫氏也是鮮卑人。據(jù)史料記載,錫伯人世居中國東北。在公元5世紀的南北朝時期,他們的祖先鮮卑部落就提弓攜箭,飛馬馳騁于呼倫貝爾、綽爾河、嫩江、松花江一帶。
有關錫伯族第一代祖先到新疆,是眾所周知的錫伯從遙遠的白山黑水一路披星戴月、頂嚴寒、冒酷暑,歷經(jīng)近一年時間到達伊犁駐防。起因則是18世紀清代大小和卓叛亂,引起邊防空虛,為了保國戍邊,清朝中央政府抽調強悍的錫伯族官兵和達斡爾官兵駐防伊犁。錫伯官兵從沈陽出發(fā)時的時間是1762年的農歷4月18日,這一天被錫伯族視為“西遷日”。為了記住這個歷史的日子,新疆的錫伯族把這天定為“西遷節(jié)”。在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這個活動已經(jīng)被列入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西遷節(jié),在我眼里,這不僅是和故土的血緣鏈接,也不僅僅是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而是這個民族從血液里迸發(fā)出的舍生取義的慷慨激昂。1762年4月18日那天,在沈陽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里,數(shù)千人舉行了盛大宴會,歡送親人遠赴西域新疆。錫伯官兵當時為1020人,連同家屬3275人,到達途中新添丁350人,加上自愿隨軍的405人,實際到達新疆的為4030人。途中的困苦艱難是難以想象的,他們經(jīng)張家口、外蒙、越過杭愛山,到達烏里雅蘇臺,過阿爾泰,取道塔城、博樂,到達時間為1763年的農歷7月20日。據(jù)說,為了祈求人丁興旺和一路順利,西來的錫伯族無比虔誠地舉行了“喜里瑪瑪”儀式。在錫伯族人眼里,“喜里瑪瑪”是錫伯人的護身符,因為有她的護佑,錫伯族人才從白山黑水一路平安地到達新疆。
記錄錫伯家族興盛的活化石
制作喜里瑪瑪所用的東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輩數(shù)全的家戶去找。并邀請家族中年紀最大、子孫滿堂的人來制作。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設酒席款待大家。
制作喜里瑪瑪,非常有講究。由尊貴的長者就像吳老先生這樣的身份來主持。在一條兩丈多長的紅絲繩上,系上小弓箭、小靴鞋、箭袋、小擺籃、銅錢、彩色布條、羊髀骨、木锨、木叉等,五彩繽紛,小巧玲瓏。每個小物件都包含著深刻的含義。系上一個小弓箭,表示生了一個男孩,祝愿他成為一個剽悍的騎手;綁一條彩色布條,表示生了一個女孩,希望她成為一個賢妻良母;掛上一個小吊籃,象征娶一個好兒媳婦,盼望她早生貴子傳宗接代;系上小靴小鞋,則是祈求子孫眾多,香火鼎盛;綁上一把小木锨,表示祈禱五谷豐登、風調雨順之意;掛上一塊羊髀骨,意味著新一輩的開始。在兩個羊髀骨之間的小弓箭、彩布條和吊籃數(shù)目,既是這一輩男子、女子和兒媳的數(shù)目。
有關喜里瑪瑪,有著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錫伯族的先民們馳騁在黑龍江大興安嶺一帶,游牧生息,繁衍子孫。由于沒有文字,都是在巖石上記刻,但游牧生活的流動性使得記述在巖石上的方式無法攜帶。后來又刻在木頭上,天長日久,木頭因腐爛又容易丟失掉記刻的資料。一籌莫展之際,部落中一個聰慧的女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房子里的對角斜拉一根線,表示家族的繁衍過程,生一個男孩,系一個小弓箭,生一個女孩,系一個小布條……于是,這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很快在部落中得以推廣,流傳至今,成為記錄錫伯族家族興盛的歷史活化石,保留著古樸的原生態(tài),極具文化價值。
在吳老先生認真的制作的當口,我們端起相機,忠實地把這千年之久的歷史之繩無言地放進今天的鏡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