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市社科聯(lián)課題組
(樂山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四川樂山614400)
郭沫若對中國科學院組建、發(fā)展的貢獻
樂山市社科聯(lián)課題組
(樂山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四川樂山614400)
郭沫若對中國科學院的組建和發(fā)展做出的貢獻為:一、不斷壯大中科院的研究機構,二、設置四個學部,三、明確中科院的四項任務。在組建和發(fā)展中國科學院的過程中,郭沫若在人才建設方面的貢獻為:一、千方百計挖回流失國外的中國科技人才,二、建立科技人才建設體系,三、“左”傾路線時期極力保護科技人才。
郭沫若;中國科學院;組建;發(fā)展;人才建設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命郭沫若為第一任中科院院長;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開始辦公。這是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也是中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郭沫若不但擔任了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并且是迄今為止在位時間最長的院長(1949年10月-1978年6月)。在中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郭沫若對組建、發(fā)展中國科學院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的創(chuàng)建,雖說有國家領導人的指示和支持,有科學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但是毫無疑問,作為中國科學院的最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在位時間最長的院長,郭沫若對中國科學院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有非常突出的貢獻。
一是不斷壯大中科院的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成立時,戰(zhàn)爭剛剛結束,百廢待興,郭沫若不但無法得到像今天這樣國家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而且所有工作的開展必須隨時配合中央的決策,以達到發(fā)展生產力的目的。在他和中科院領導班子的共同籌劃和領導下,眾多科技同仁圍繞調整研究機構、調集科技力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科學規(guī)劃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讓科學技術為恢復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和經濟建設服務。在接收原屬國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獨立的24個研究機構后,改變過去機構重疊、人力分散的現(xiàn)象,重新調整組合;新籌建了4個研究單位,最終完成了中國科學院的創(chuàng)建任務。1950年,中國科學院有17個研究所(臺、館、室);到60年代末,已經發(fā)展為79個研究所(臺、館、室)。即使在文革期間,中國科學院也沒有停止發(fā)展,到1977年底,共有85個研究所(臺、館、室)。
二是設置四個學部。1955年中國科學院設置了物理學數(shù)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哲學社會科學部,分工進行科學工作的具體領導,選出了233位學部委員。學部的成立是中國科學院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三是明確中科院的四項任務。1957年,郭沫若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結合中國科學院成立七年來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將中國科學院的任務清晰地概括為四條:“第一、面向全國,加強學術領導;第二、發(fā)揚民主,貫徹百家爭鳴;第三、加強協(xié)調,團結科學力量;第四、學習先進,加強國際合作?!边@為中國科學院今后發(fā)展的方向定下了基調,成為中國科學院開展所有工作的總綱領。
發(fā)展科學技術需要人才。郭沫若采取網羅精英和培養(yǎng)新人并舉的策略,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養(yǎng)體系,并且在“左”傾路線時期竭力保護科技人才的安全。
(一)千方百計挖回流失國外的中國科技人才
新中國成立前,許多優(yōu)秀科學家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遠赴海外尋求發(fā)展。中國科學院成立后,為解決人才匱乏,郭沫若在調集國內科學家的同時,積極爭取棲身海外的知名科學家回國工作。他表示,要將尚在國外的中國科學家,千方百計挖回來。這里僅以營救錢學森等人為例。
1949年底,郭沫若主持籌備成立中國科學院之初,就致信時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的錢學森教授,邀請他回國共同領導祖國的科學事業(yè)。錢學森收到郭沫若的信后,即決定以探親的名義回國,但是美國當局于1950年9月7日將錢學森非法逮捕。核物理學家趙忠堯,生物學家物學家沈善炯和錢學森指導的博士生羅時鈞三人,從美國返回中國途徑日本橫濱時,也被駐日美軍無理扣押。郭沫若非常憤慨,于1950年9月25日,以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主席的名義,致電世界和平大會主席居里,呼吁全世界科學家譴責這種“蹂躪人權,摧殘科學家的暴行”。在外交部和中科院組織營救的過程中,郭沫若主持院務會議,經討論決定,認定趙忠堯是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9月1日起,按中科院一級研究員的工資標準,給其家屬按月發(fā)放;從10月份起,聘任錢學森為中科院研究員,也按一級研究員的標準發(fā)薪。
這項決定的重要意義,不只是給蒙難的科學家送去溫暖,更在于表明新中國是海外學子的堅強后盾,這對于留居海外的中國科學家們產生了強大的感召力。通過中國政府的出面、郭沫若的呼吁以及海外中國科學家自身堅決要求回國的不屈斗爭,趙忠堯、沈善炯、羅時鈞三位于1950年11月15日獲得釋放,月底回到了祖國懷抱。這一年回國的還有著名科學家華羅庚、李四光等,陸續(xù)回國的海外留學生達一千多人。錢學森被扣押的時間最長,至1955年10月28日才終于抵京。次日,郭沫若舉行盛大宴會,隆重歡迎,并且決定由錢學森組建中科院力學研究所,之后又邀請錢學森全家到自己家里做客。
(二)建立科技人才建設體系
郭沫若在四大學部成立大會上提出五點建議:一、加強科學工作的計劃性;二、充分發(fā)揮科學家力量,積極培養(yǎng)新生力量;三、建立學位制度、職稱制度、院士制度和學術獎勵制度;四、加強國際間的科學合作;五、加強學術領導。
應該說,這五點都與培養(yǎng)科技人才相關。其中第二點中“積極培養(yǎng)新生力量”方面,郭沫若借鑒了蘇聯(lián)的成功經驗。早在1955年他就提出在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內建立健全研究生制度。1958年,從蘇聯(lián)考察回國后,郭沫若更加明確地提出學習蘇聯(lián)的研究生制度?!霸趪栏竦囊笙?,按照周密的計劃,在各方面給以較好的條件,在三、四年的比較短的時期內,對具有相當科學水平的青年進行基本訓練,使他們掌握某一門學科研究的最基本的資料、研究方法和進行實驗的技術,這要比在職培養(yǎng)快得多?!边@在當時來說,應該是一項富有遠見的積極措施。此外,他還強調“青年科學工作人員的研究成果必須加以重視,各種學術會議應該盡可能吸收青年科學工作人員參加。高等學校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應盡可能讓他們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要按照科學發(fā)展的需要有計劃地、大量地派遣留學生到蘇聯(lián)等國家學習。”
對于他建議的第三點,1955年7月,郭沫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上建議我國設立學位制度、職稱制度、院士制度和學術獎勵制度,認為這樣可以激勵我國科學工作者,便于國際科學界交流。隨后的8月,國務院即通過《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暫行條例》,學術獎勵轟轟烈烈地展開。1956年下半年,中國科學院各學部組織學部委員對各部委科研機構、各高等院校推薦的419個自然科學獎金候選項目,進行評審并報院審核。1957年1月郭沫若親自公布了“1956年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即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1957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閉幕式上舉行了頒獎儀式。其他如學位制度、職稱制度和院士制度,也很快被國務院采納實施,當時的學部委員后來改稱院士。這些制度,對于培養(yǎng)科技人才、調動全國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勵青少年投身科技事業(yè)的熱情,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郭沫若重視對科技人才研究興趣的引導。中科院剛剛成立時,一些重要部門研究工作很薄弱,甚至一片空白。部分科學家被安置去從事國家急需但不符合其研究自主性的課題,導致一些科學家的研究興趣與國家的需要之間產生了矛盾,有的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消極態(tài)度。對此,郭沫若諄諄善誘。1951年,他在一次總結會議上強調:“科學家的興趣自然也應該照顧。沒有興趣,任何工作都是做不好的,何況是科學的研究工作?但祖國建設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更應該照顧。如果兩者不可兼得,我想,我們愛國的科學家必然會為了祖國與人民的需要而放棄個人興趣的滿足的。”
(三)“左”傾路線時期極力保護科技人才
1957年開始的反右斗爭中,不少知識分子受到了不應有的批斗。郭沫若依照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精神,領導中國科學院對科技人員和其他知識分子采取了保護政策。凡歸國不久的,不參加運動;對于思想問題與政治問題一時難以區(qū)別的,先作為思想問題來處理。對于一些著名科學家,即使有錯誤的認識,均通過談話方式而不是批斗方式來解決。在郭沫若的努力下,這些政策得到了黨中央的同意,并下發(fā)了有關自然科學界反右派斗爭策略的文件。1959年廬山會議后,全國開展反右傾斗爭,科學院采取了只在黨內進行,而對廣大科技人員以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避免“左”傾錯誤。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能做到這些實屬不易。這些保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了對自然科學界知識分子的傷害。
針對文化大革命期間“四人幫”制造了許多摧殘科技人才的冤假錯案,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作出了一系列尊重科技人才,發(fā)展科技事業(yè)的新決定。3月31日,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上發(fā)表了《科學的春天》的激動人心的講話,宣稱“我們民族歷史上最燦爛的科學的春天到來了”。在他生命即將終結時刻,為我國知識分子重新贏得地位和尊嚴,發(fā)出了他最后的強勁呼聲。
綜上所述,在新中國剛剛成立這一百廢待舉的情況下,首任院長郭沫若在黨的領導下,與科學界其他人士一道,成立了符合當時中國情況的中國科學院,為后來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隨后的歲月里,郭沫若狠抓科技人才建設,致使中國科學院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為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責任編輯:廖久明)
[1]郭沫若.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開幕詞[N].人民日報,1957-05-24.
[2]王文華.“藝術是科學創(chuàng)造的親密伙伴”——郭沫若與錢學森的友誼[J].郭沫若學刊,2013(2).
[3]郭沫若.加強中蘇科學合作為促進科學事業(yè)的大躍進而戰(zhàn)斗——訪蘇科學技術代表團總結報告(摘要)[J].科學通報,1958(7).
[4]郭沫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上的報告[J].科學通報,1955(7).
[5]郭沫若.為人民科學的發(fā)展與祖國建設的勝利而奮斗——中國科學院第二次院務會議總結[J].科學通報,1952(Z1).
C912.1
A
1003-7225(2014)04-0010-03
*本文為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課題“郭沫若對中國科技發(fā)展的貢獻研究”(課題編號:GY2013A09)系列成果之一。
2014-09-15
課題組組長:王素英(1966—),女,四川樂山人,樂山市社科聯(lián)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文化。課題組成員:魏奕雄(1946—),福建平潭人,樂山市社科聯(lián)顧問,主要研究方向:人文歷史;張曦(1973—),男,四川樂山人,樂山市社科聯(lián)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潘思?。?983—),男,四川犍為人,樂山市社科聯(lián)規(guī)劃評獎辦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郭菲(1981—),男,四川樂山人,樂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公共課程部思政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