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川
嫉惡如仇、從善如流的間諜小說家和時事評論家——楊恒均訪談錄
江少川
江少川:
楊博士,你好!先問一個有趣的問題,一般來說,出國留學,攻讀文學學位的比較少,而你在復旦大學獲法學學士后,卻去澳大利亞的新蘭威爾士大學攻讀文學碩士。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特別喜愛文學,準備將來做文學研究,或者去圓自己的作家夢嗎?楊恒均:
我在悉尼讀碩士和博士的情況有些不同,我是在海外工作、定居后,因為興趣而重新走進大學的。我選擇讀文學碩士,正好是我想從事海外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后來又去讀政治學類博士,是我轉而研究政治問題、寫博文的時候。因為是受內心愛好的驅使,不是為了做工作,外界看來就會有些“與眾不同”,甚至不容易理解。一般來說,在海外的華人,很少有我那種閑情逸致,為了愛好而去選擇攻讀學位,當然那些大富大貴者除外。江少川:
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的?在寫長篇小說之前,你做了哪些方面的準備?發(fā)表了哪些中短篇小說?楊恒均:
準備工作說不上,但我一直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在我30多歲開始寫長篇小說之前,幾乎讀過數百部長篇小說,大多是國外的,既有文學名著,也有不少通俗小說,這些對我小說創(chuàng)作特別重要,這也算是寫作前的準備吧。江少川:
有論者認為,你那套近百萬字的致命系列三部曲(《致命弱點》、《致命武器》與《致命追殺》),填補了中國政治間諜小說的空白。三部曲最初是發(fā)在網上,發(fā)表后產生過強烈的影響,很多讀者被吸引和感動了,特別是第一部分的“殘肢斷臂”和“盲流之歌”發(fā)出之后,收到了超過50封的讀者來信。你為什么會想到寫這類題材的作品?它取材于何處?請你談談致命系列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楊恒均:
我寫這類小說首先同自身的經歷有關,間諜類小說不是一般的寫作者可以寫的,需要對政治與各國情報機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則就會出現盲人摸象的現象。當然,現在一些涉及玄幻的間諜小說除外,你可以瞎編,越離譜越能吸引人。第二,我后期的閱讀中包括了大量的國外政治、軍事、間諜小說,例如湯姆·格蘭西的軍事小說,看多了,我自然就對比了,原來,按照西方的這種標準,中國一部這樣的小說也沒有。于是,我產生了創(chuàng)作一套融中國政治、間諜與社會現實于一體的小說。加上我在世界各國穿梭的經歷,寫這種小說幾乎就很容易了。江少川:
你創(chuàng)作的破案小說也在網絡上擁有一大批讀者,包括《叛逃》、《幽靈謀殺案》、《中國特色的犯罪》、《諜影重重》、《恐怖檔案》等。它的故事情節(jié)主要是來自于歷史資料還是你的個人想象?你曾引用湯姆·格蘭西的話說:任何一個寫小說的,都必須合乎情理地編造任何一個故事和情節(jié),而且他必須對自己的故事和情節(jié)能夠說出一番道理來,讓人覺得這樣的事情就是有可能發(fā)生的。就此而言,你認為你的這兩個系列做得如何?楊恒均:
如何嚴格按照推理去寫推理小說,在中國同樣是一個挑戰(zhàn)。我看西方的破案小說,后來又看了大量日本推理小說,都很喜歡。但中國讀者更喜歡武俠小說,充滿正義、激情與打打殺殺,而不是繁瑣的邏輯推理和理性論證。當然,我寫的破案小說同樣離不開“政治”兩字,這和我寫的間諜小說一樣,如果不能融入政治元素,或者不是為了反映我的政治理念,我是不會去寫的,破案小說同樣如此。把我的政治理念融入到更加通俗的間諜小說與推理破案小說中去,才是我的最終目的。但這樣處處要照顧到政治理念去創(chuàng)作小說,往往容易陷入俗套,或者讓故事無法展開,這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例如有讀者說我的間諜小說放不開,為什么不更放開,或者編得更吸引人、更離奇一些?不行,因為我不能脫離自己要描寫的現實政治。所以我的小說都緊貼當下的現實來寫,真真假假,讓你看上去,往往分不清是現實還是虛構,這種效果往往會更好。例如,你說的《致命武器》中的兩個章節(jié),就是我從中國大陸的新聞上看到,經過藝術加工完成的一個嶄新的故事。包括中篇推理破案小說,幾乎每一篇都有原型故事,只不過是經過了藝術加工處理而已。
江少川:
許多網友與讀者都知道你的大名,是因為讀了你的博客,我的同事與親友也如是。如有的評論者所言:作為一名專注在網絡上指點江山的知識分子,楊恒均的網絡言說是最不功利性的,不寫約稿,不要稿費,只寫博客。請你談談,為什么你對博客情有獨鐘?楊恒均:
不是我不想寫約稿,如果一個作家能夠寫文字傳播自己的理念,又有收入,何樂而不為?實在是中國的特殊情況,無論是小說還是時評,審查都非常嚴格,往往把你想說的話,或者你思想中的精華刪除了,留下的那些文字,在我看來,就成了賣錢的商品??扇绻嬉嶅X,為何要寫作,我還不如去做生意,那樣的話,我早就發(fā)財了。博客是一個特殊的平臺,是目前中國審查最少的,我的作品才能原汁原味地呈現給大家??蔀榱藢懖┛停覡奚撕芏?,我得另外打一份工養(yǎng)活自己。這樣,寫作就只能是我的業(yè)余工作,但看看我的文字,應該比中國任何一個專業(yè)寫作的人字數都不少,所以,還是很辛苦的。不過,思想不被人編輯,文字不被人刪除,我樂在其中啊。江少川:
說到專業(yè)博客,有人說:“寫博客,玩玩嘛?!钡拇_有人是這種心態(tài),而你卻說:“玩也是玩一個真心?!蔽曳浅Y澩愕倪@個說法,寫博客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真”字,請你就博客寫作發(fā)表自己的高見。楊恒均:
從網絡上的論壇(BBS)到博客現在又到微博,給中國寫作者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平臺,幾乎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讓一位寫作者的文字未經過審查就可以與讀者直接見面。江少川:
你曾經說:2007年你奮筆寫下最牛的一篇時評《中國再也不需要小說了》,自那時起,你決定封筆不寫小說了。這篇時評反響非常熱烈。請你談談:曾經寫下百萬字小說的作家,為什么一下急轉彎,就不再寫小說了,請你摘錄時評中的精彩片段加以點評,談談寫這篇時評的緣由與感受。楊恒均:
因為我寫的是反映現實政治的小說,我當時在海外,通過新聞了解到很多中國的情況,加上我對體制的了解,于是開始以小說的形式——當然是有藝術的夸張的——折射現實,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蓪憗韺懭?,我發(fā)現了問題,那就是層出不窮的中國怪現狀不但遠遠超過了我在小說里的那些想象,也超越了中外歷史上很多小說里的“虛構”,你說,我還能寫出什么好小說?實際上也如此,中國這些年出了什么好的小說?唯一賺錢吸引研究的就是玄幻言情之類的,那個比較有想象力,想象到宇宙了。江少川:
請以《中國再也不需要小說了》為例,講講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能真正撥動讀者心弦,引起讀者強烈共鳴的時評?楊恒均:
寫時評,我認為有這樣幾個值得注意的:①你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如果這個不正確,或者忤逆歷史潮流,你再有知識,再能觀察,再會寫,都不可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②要有好的角度,這個很重要,一件事出來,多少人會寫?沒有幾萬,絕對有幾百上千吧,你沒有選起一個比較特意的角度,很難寫出好東西。當然角度同價值觀有很大的關系,例如一件事出來后,你可以站在官府立場和人民立場,也可以站在美湖北立場或者河南立場等等。③就我個人來說,我要求自己每一篇時評里都要有一些特殊的想法、思想或者句子,這個當然不一定都能做到,但要努力做到。應該就是這些,其他的,我不是太注意,也沒有時間去注意。一年靠業(yè)余時間寫幾十萬字,很難去精益求精。江少川:
有論者指出:你的博客一大特點便是字數很多,每篇博客動輒上萬字。很多人幾個字一句話也算是一篇博客,相比之下,楊恒均的博文料真貨足,童叟無欺。有人問起,你直言不諱:“這也算是我對短平快的一個反動,我不喜歡短平快?!闭埬闩e例談談,為什么你喜歡寫長文,而不喜歡短平快。楊恒均:
哈哈,這個不是在表揚我,也是在批評啊。我以前的博文確實字數偏多,1萬字倒是很少有,但四五千是常有的。造成這個的原因除了我絮絮叨叨之外,主要是當時以傳播民主自由法治理念為主,并不只是就事論事的評論,一篇博文要就事說清一個政治學上的道理,一兩千字肯定不行。還有就是,我要講很多故事,我的讀者比較年輕,還有從來沒有出過國的,怎么可以簡單講一些道理?當然最后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中國特殊的語境下,有些事你不能直說,你必須轉彎抹角,繞來繞去。這個國外的很多讀者不理解,認為我啰嗦,他們有所不知,你來簡潔明了一下試試看,一分鐘之內就找不到了——被刪了。江少川:
青年讀者、大學生都很喜歡讀時評,我代他們向你提問:年輕人如若學寫時評,應當具備哪些素養(yǎng)?做哪些準備?楊恒均:
寫時評的功夫在時評之外,要多讀書,豐富知識,看一些和時評無關的書。多思考,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實情事件進行思考,例如除了一個案子,你要學會從被害人與嫌疑犯雙方的地位去看問題去思考。還有一個,開始寫作前,要多看好的時評,最后形成自己的風格。否則,不要寫時評,寫再多,都會被淹沒。江少川:
作為《世界華人周刊》總編輯,請你簡要介紹一下這個刊物的發(fā)展歷程、辦刊宗旨及其刊物在海內外華人中產生的影響。楊恒均:《世界華人周刊》2007年創(chuàng)刊于美國芝加哥,發(fā)行一度遍及美國、加拿大10多個城市,并已實現每周電子周刊全球同步發(fā)行。本刊辦刊宗旨是聚焦全球華人,弘揚中華,讓世界了解中國,助中國走向世界。除每期刊登大量專欄作家的原創(chuàng)稿件外,本刊還精選了海外中文網站的精彩文章,這是很多不會翻墻的中國讀者最喜聞樂見的,也可以稱為近年來廣大海歸人士的精神家園。目前,《世界華人周刊》出版有美洲版、港澳版、豪華版,以及電子周刊、微信日報。目前紙媒主要發(fā)行加拿大溫哥華和美國西雅圖,并免費贈閱中國內地各地各級商會、移民留學服務公司、高檔寫字樓。2009年,我接受該社創(chuàng)辦人張輝先生邀請,擔任總編輯職務。我們的政治理念、興趣愛好都很一致,合作情況一直良好。
江少川:
作為《世界華人周刊》總編輯,你同時擔當著報紙“主筆”的角色,你為周刊寫時評、雜感與評論,實際上比專欄作家的擔子、責任更重,你覺得是這樣的嗎?楊恒均:
目前海外中文報刊日子非常艱難,廣告上不來,經費沒著落,觀點難把握,事無巨細都要操心。而對于我來說,寫小說與寫時評是兩個不同的思維,很難同時進行,但寫過小說對創(chuàng)作時評、辦雜志是很有用處的,中國歷史上寫時評的名家,幾乎都是同時寫小說的?,F在這個情況有些不同了,分得很清楚。江少川:
2010年12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了你在大陸的第一部博文集《家國天下》,著名雜文家鄢烈山先生在《家國天下》序言里說:在政治文章領域,楊恒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你的博文關心國家、關心政治、關心社會,如《中國再也不需要小說了》、《把香港的制度引進到上海》等博文,曾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請你就博文集《家國天下》的寫作談談寫這類博文的感受與體會?楊恒均:
鄢老師是在夸我,但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當今中國政論作者與時評作者,幾乎都沒有我那種經歷:在政治領域滾打爬摸了那么多年,“陷入”那么深,這讓我成為“政治領域”的某種“第一”,當然不是說寫得第一好,而是肯定有些東西是“第一”的,例如,我了解的政治,恐怕就不是一般的時評作者可以理解的。但從本質上講,我又是特別草根的,這使得我尤其關注草根階層,關心社會底層。江少川:
2011年7月,南方出版社出版了你第二本文集《黑眼睛看世界》。該書收集了你從2008—2011年所寫的40多篇精彩時評、雜文?!逗谘劬词澜纭放c《家國天下》有何不一樣?楊恒均:
《家國天下》更多保持了文章的原色,修改很少,但到了《黑眼睛看世界》,出版社則做了很多粘貼、修剪,把網絡特色去掉了一些,也把標題改成了迎合普通讀者的口味。江少川:
你寫《死亡之前,好好活著!》一文, 從悉尼中央圖書館借回20多本中文圖書,又從悉尼圖書館和悉尼大學、悉尼科技大學圖書館借回最新的英文書籍。你談道:中文書籍每天可以翻閱2—3本,英文原著則需要兩個晚上才能讀完一本??梢娔闼碌陌割^功夫之深,請你談談你讀書的經驗體會,或者說在當今信息傳播越來越發(fā)達的年代,應該怎樣讀書?現在許多年輕人迷戀于網上或手機瀏覽,卻忽略了讀書,甚至不讀書或很少讀書,包括閱讀中外文學經典,請你就這種社會現象發(fā)表看法?
楊恒均:
(關于閱讀,尤其是網絡時代還要不要閱讀,我把一篇發(fā)言貼出來。)網絡改變了大家的閱讀習慣,或者對于一些人甚至可以這樣說,網絡平臺的出現,取代了傳統的閱讀。對于那些放下傳統書本,開始抱起電腦(和手機)閱讀的人,我要恭喜他們了。相對于大陸能夠買到的實體書,互聯網上可以下載的書倒是應有盡有,能夠堅持并善于利用網絡上的閱讀資源,事半功倍、善莫大焉。
但我要針對的是另外一部分網友,他們放下實體書(或者他們從來沒有拿起過實體書),上網了,但他們卻并不是閱讀,或者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閱讀有所不同。他們上上論壇、去去博客,再去微博瀏覽一下,發(fā)發(fā)帖子,結果每天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在上網接觸網友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有相當大一批網民是屬于這類“閱讀者”的,他們被無奇不有的網絡吸引,進入到一個嶄新的信息與知識的海洋,從而認為以前的傳統閱讀過時了,跟不上時代了。
我認為,這真是大大的失誤,甚至可以說是網絡的副作用。以往我們國家喜歡閱讀的人本來就很少,現在有了網絡,部分喜歡閱讀的人就上網了。我并不是要把上網與閱讀對立起來,對于想閱讀新聞,了解各類信息與新型知識的人,沒有什么能夠取代網絡。然而,對于吸收知識的青年人來說,上網也絕對不能取代閱讀——我指的是閱讀書本,不是指上網那種漫無目的瀏覽式的閱讀。
這些年,隨著網絡“什么都有”,越來越發(fā)展,我也逐漸感覺到,我接觸的年輕網民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洋蔥型的人物,外面挺飽滿,味道也不錯,里面卻是空的。他們對天南地北發(fā)生的事好像無所不知,觀點也新穎刺激,可是稍微交談一下就發(fā)現,他們里面是空空如也的,根本沒有東西可以支撐他們從網絡上剛剛找到的觀點。這種年輕人最大的特點自然是浮躁,自以為懂得百度搜索幾個詞條,在網絡上也玩得轉,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對于那些“無所不知”到無藥可救的,我一般都會違心地贊嘆他們兩句,然后再也不愿意和他們聯系,因為我知道,他們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不是碰上釘子,也會無所成就。而可悲的是,他們一定會碰上釘子,或者撞墻后才會醒悟過來,任何人的話,他們都不會聽的。但對于那些不自覺地被網絡忽悠了的,還“有藥可救”的,我總是耐心地詢問他們過去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甚至一年之內,看過什么書。我想,稍微聰明點的讀者,聽到我問這些問題,就知道我想說什么了。有些網民突然發(fā)現,他們過去幾個月沒有系統閱讀過一本書,倒是每天上網,跟帖,發(fā)信息。
我當然不是反對上網、跟帖與發(fā)信息,那樣我就太虛偽了。因為我就一直在網絡上寫文章,不上網跟帖發(fā)信息,我哪里有讀者啊。而我雖然寫了幾百萬字,但到今天只出版了3本書。你看,我鼓勵讀者閱讀,并不是要推銷我并沒有出版的書。我是從自己的經歷,給年輕的朋友一些忠告。
我以最近興起的微博為例。我很喜歡微博,常常在那里找到靈感,也把自己的一些靈感發(fā)上去??墒牵野l(fā)現玩微博是一個很浪費時間的事,而且,不知道青年朋友注意到沒有,微博上從內容到形式,真正原創(chuàng)的少之又少。新聞記者在這里找線索,或者社會活動家在這里鼓噪活動,大家傳遞信息,包括交友,都是很不錯的,但對于正處于吸收知識與思想的青年網友,整天在這里混,會把自己弄傻的。
大家也應該注意到,十幾年的互聯網的發(fā)展也有一個加快步伐的過程:從一開始大家上網閱讀新聞與篇幅較長的網絡小說、網絡文章,再到博客、論壇發(fā)文,發(fā)展到現在只能用三言兩語表達觀點的微博,內容越來越短,正好反映了大家對一些事情的認識與追求的急切心情,有其必然規(guī)律,無可非議??墒?,正是這種變化,越來越不適合年輕人系統追求知識,形成根基扎實的思想。
我自己認為,凡是想要追求更多知識,想不停提高自己的網友,一定要節(jié)制自己上網的時間,抽一部分時間系統閱讀,抱起實體書也好,網絡下載也行,千萬不要每天毫無目的地上網“瀏覽、瀏覽”。有那么一段時間,我每天幾乎花三四個小時在網絡上,東看看、西瞧瞧,挺有意思的,可是,看完之后呢,心里其實是空空蕩蕩的。
江少川:
對未來的寫作你有什么計劃與想法嗎?最近有新作問世嗎?網友、讀者很期待。楊恒均:
最近出版了《伴你走過人間路》,雖然作品前半部分是2007年之前完成的,但這是一部思考生死、親情與人生的書,是一本我不再評論外部世界,而是向自己內心挖掘的書。今后我還會寫一些時評,但會減少量的,總感覺很多東西我都寫過了,但傳播得還不夠廣泛,我希望接下來能夠有精力與金錢推廣一下自己的想法與理念,我認為是好的,對中國未來有好處。江少川:
讀到你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伴你走過人間路》,我不只是感動,很多的思索可以說是引起震撼,全書不光寫得貼近人生、人情,而且深含哲理,你是以怎樣的心態(tài)寫這類紀實作品的?楊恒均:
這部書里的上編《伴你走過人間路》是我唯一的紀實長篇,不是紀實“文學”,因為里面幾乎沒有一個情結是虛構的,都是真實的描寫,包括感情,都是不加掩飾的。那是我得知母親得了白血病后無法接受,最后決定用寫作來幫我解脫,這十幾萬字就是我赤裸裸的真實的經歷與感情,以致我寫完后,無法再去讀一遍,因為我會忍不住傷心。也正因為這樣,里面一些語句恐怕不是那么精細,但確實是發(fā)自肺腑的,包括我的彷徨與無奈。如果有人想了解真實的我,估計沒有比這個文字更好的。其他的所有文字,包括寫自己的,都是文學作品,都做了加工與潤色。謝謝!江少川,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