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廣播與電視合并前,新聞稿件各有各的播發(fā)渠道,兩臺合并后,稿件雖然各行其道,但是兩臺的新聞卻在使用同一份文字稿,也就是說,電視新聞的解說詞和廣播方面的新聞稿件是一致的。這樣做究竟可不可以呢?嚴格上講,這樣做是不可以的。
我認為不可以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解說詞和廣播稿件文字的作用不同。
電視片是以畫面為主,畫面的信息含量應大于文字的信息含量,也就是說電視片的解說詞只能承載少部分的電視片的信息,而廣播稿件文字承載的信息量,除了一些音效外,應該是100%,如果把解說詞直接用做廣播稿件,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播出錯誤。請看例一:
1991年央視播出的大型紀錄片《望長城》里有一集是《尋找王向榮》,在紀錄片攝制組跨越千山萬水來到了“西部歌王”——王向榮家的時候,王向榮先后三次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在家,最后在攝制組失望地離開王家窯洞時,一幕感人的情景出現(xiàn)了——王向榮年邁的母親,拄著拐杖緩緩跟著攝制組的車輛,走出一里多地,最后老母親站在一處黃土包上,望著攝制組的車子慢慢離去,當時攝制組的鏡頭隨著車輛不斷遠去,鏡頭里老母親蒼老的身影越來越小,漸漸變成了黑點,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從老母親清晰的身影到淡出人們的視線,畫面外沒有任何解說詞,如果把這段無聲的解說詞,也就是零解說詞,拿到廣播里播發(fā)的話,那就會產(chǎn)生播出事故,因為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音頻悄無聲息,播出系統(tǒng)會由樂曲來替代音頻,以便消除播出事故造成的靜音。
有人說,零解說詞是一種特例,其他解說詞作為廣播稿件播發(fā),應該不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請看例二:
不久前,央視播出的大型紀錄片《江南》的開始,解說詞是這樣的:
江南的水鄉(xiāng)都是這樣的,一半兒是水,另一半兒是岸。
那一些石階從水上升起,通到屋前宅后,水鄉(xiāng)的生活和水緊密相連,水鄉(xiāng)的生活就是水做的生活。
這一條河貫穿古鎮(zhèn),這一條河仿佛就是一棵大樹,兩岸的房屋,就是生長在這一棵大樹上的樹葉和果實了。
就這樣看過去,古鎮(zhèn)的河上,不就是一幅書法嗎,水面是宣紙,船是寫在紙上的行書,兩岸的石駁岸,就是這一幅書法的裝裱了。
……
很明顯,這是一段明顯有畫面相配的音頻,它只承載了電視片的部分信息,如果直接把它拿到廣播里播放,聽眾會有一種云里霧里的錯覺,因為它無法傳遞給聽眾全部的信息量,聽眾會產(chǎn)生缺失感。
有人會說,我們平時的新聞,廣播與電視共用同一篇稿件,似乎也沒有出現(xiàn)你說的這種情況?請看某頻道在去年春節(jié)前播發(fā)的一篇稿件,例三:
節(jié)日前夕,我市各級黨員干部,帶著部分生活用品,走訪慰問了各自的連貧戶,為他們送去了溫暖……
在這段解說詞里,雖然只說了“帶著部分生活用品”,但觀眾可以從畫面中看到黨員干部“拎著豆油,提著米面”走訪慰問的場景,也就是說,畫面讓觀眾得到解說詞以外更多的信息量。如果把這段解說詞用于廣播,聽眾就很難猜出黨員干部是帶著什么樣的生活用品走訪慰問了。為了使聽眾與觀眾都能得到同樣的信息含量,廣播稿件應該改為:
節(jié)日前夕,我市各級黨員干部,帶著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走訪慰問了各自的連貧戶,為他們送去了溫暖……由于廣播與電視使用的是同一篇稿件,我們把這樣的廣播稿件與電視畫面結合,就會出現(xiàn)畫面里“拎油提米提面”的場景,和解說詞“帶著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重復表意的情況,這樣的新聞,不是音畫相互補充、相互映襯、“自由戀愛”,而是編輯、記者強制性的“父母包辦”。這種播出的效果讓人生厭,也暴露出編輯記者的低水準,如果把適合畫面語言的解說詞直接用作廣播稿,聽眾又會感到信息的不詳盡和不完整。
廣播與電視不能通稿播出還有第二個原因:
電視畫面,不能傳遞給耳朵,這就要求記者在采寫廣播稿件的時候,要把這部分畫面信息描畫給聽眾。缺少了這種描畫,聽眾就會有缺失感。
這是2002年5月26日記者播發(fā)的一篇錄音報道的開頭部分:
吉洞峪的禮備村地處五公里的山坳內(nèi),四周是疊翠的大山,一段時間以來,村民反映家中有線電視效果差、無圖像,5月23日,市廣播局副局長李小田帶著一個技術小組,專程趕到了那里,為村民解決看電視難的問題。
“沿著弧形的山鄉(xiāng)公路,一根根木桿托舉起有線電視光纜,穿越禮備村的田野,沒入遠方的山坳中,有線電視效果差的原因在哪里呢?”
這里交代了禮備村周圍的地貌環(huán)境和有線電視光纜的走向,電視鏡頭只需要一個全景和一個搖鏡頭就可以完成,可是作為廣播稿件,記者不得不作細致的描畫,否則聽眾會因報道缺少畫面感和方向感,感到報道不解渴,最后不滿意。
解說詞和廣播稿不可以通用的原因緣自哪里呢?
記者認為:解說詞是看著畫面配寫的,是寫給視覺的,因此,解說詞要睜著眼睛寫;廣播稿是按反映到內(nèi)心的事物走向,寫給聽覺的,因此,廣播稿件要閉起眼睛寫。視覺與聽覺的差異,決定了解說詞和廣播稿件寫法的不同。
(作者單位:遼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