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鏡深 唐慧 羅愛華
摘 要: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直接或間接的反映,詩詞藝術(shù)作品是帶著鮮明主體特征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反映在詩詞中的情感既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情感,同時又受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評價情感及主觀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制約,所以對于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情感背景的了解才能理解作者所藉作品的寄托及意旨。
關(guān)鍵詞:古詩詞 背景 李商隱 蘇軾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218-02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關(guān)于神話有很具哲理啟迪意義的話:不能停留在神話的歷史表面,要從背后看本質(zhì)。對于中國文學之精華:中國古詩詞也一樣,不能停留在其字句表面,應透過字句去審視其內(nèi)涵、去審美。要對一首中國古詩詞實現(xiàn)對內(nèi)涵的揭示達到審美鑒賞,就必須要有對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情感脈絡(luò)的正確把握。古語有云“詩向會家吟”,有了這些準備,那就是“會家”,就能夠?qū)υ娫~進行欣賞了。
對一首詩詞的作者和其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方能理會詩詞中的情感,發(fā)現(xiàn)其創(chuàng)作指歸,亦即目的意義。因為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直接或間接的反映,詩詞藝術(shù)作品是帶著鮮明主體特征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反映在詩詞中的情感既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情感,同時又受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評價情感及主觀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制約,所以對于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情感背景的了解才能理解作者所藉作品的寄托及意旨。如:李商隱的《錦瑟》詩,被后世認為是一首詩謎。明代王士禎說:“獺祭曾驚博奧殫,一篇錦瑟解人難?!保ā稇蚍略z山的論詩絕句》)金·元好問“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絕句三十首》),要破解這首詩謎如果不對作者的人生際遇和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作詳細了解,那是無從入手,無法破譯的。李義山的一生無論是生活、仕途還是愛情都非常坎坷,他10歲左右喪父,身為長子,只好攜母親、弟妹們回到河南故鄉(xiāng),柔弱的少年擔起了撐持門戶的責任,靠親戚支助和為別人抄書掙錢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同時還得授業(yè)于曾上過太學的族叔父,以期將來科考及弟改變現(xiàn)狀、脫離困境。稍長其才學得到包括天平軍節(jié)度使令狐楚在內(nèi)的士大夫的賞識,但因為生活貧困、坎坷的青少年經(jīng)歷養(yǎng)成了他憂郁、敏感、清高、孤獨的性格。為了脫穎而出,他大約在十六、七歲就開始參加科考,終于在開成二年(837年),大約二十四、五歲考中了進士,步入仕途,本可以咸魚翻身,母雞變鳳凰,然而,由于恩師牛黨的令狐楚病逝。李黨的王茂元的聘請并納之為婿,使之卷人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之在仕途上一直受壓抑、排擠、閑棄,終身只作過秘書省授書郎、秘書省正字、弘農(nóng)縣尉這些最低級的小官,其他均以作為別人的幕僚和閑居為主,真可謂仕途一籌莫展,未見曦月。無論生活的艱辛,仕途的悲屈,但愛情的力量可以化解一切。所以李商隱沒有潦倒沉淪,那要歸功于那位秀麗、溫柔而體貼善解人意的賢妻王宴媄,她之于李商隱有“寒到君邊衣到無”的牽掛、關(guān)懷和體貼;有“授琴鳴弦發(fā)清商”的理解、支持;有“紅酥手、黃藤酒”的溫柔與細膩,可謂琴瑟諧和,愛情美滿而幸福。但縱觀李商隱的情感歷程,不但挫折而且曲扭錯位。根據(jù)蘇雪林《李義山戀愛事跡考》(1927)和其他資料推知,李義山曾與宮女偷歡,后又與兩姐妹相愛,也與女道士生戀,也結(jié)過婚又離異,直到最后娶了王氏,好像愛情之帆才駛進了港灣。但也正是與王氏結(jié)合,把他卷進了黨爭之漩渦,使他一生都在兩黨的夾縫中受擠壓,但是無論生活的艱辛、仕途的屈辱都會因與王氏的至真至深的感情而獲得精神的支撐,孤獨有歸宿。但是在大中五年,大約李商隱三十八、九歲時王氏病逝,王氏賢妻的逝去對于李商隱來說好似“呼喇喇似大廈傾”,從此他情無所依,似乎魂也無所歸,加之夫妻聚少離多的內(nèi)愧與歉疚使之精神瀕于崩潰,他寫下了《房中曲》來表達哀思與傷感,整天以淚洗面,傷痛欲絕、氣息奄奄。這時李商隱的好友西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擔心其憂傷而死,所以發(fā)出邀請,請他去西南四川任職,在赴蜀途中觸景生情寫下了《悼傷后赴東蜀至散關(guān)·遇雪》,“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guān)三天雪,回夢舊弩機”表達出了對王氏割不斷的情愫,拂不去的思戀。
到了四川,整日的憂思悲愁,柳節(jié)度使怕他憂思成疾,據(jù)說又把當時劍南東川最紅最美的歌妓介紹給他,希望他振著起來,哪知有如“舉杯銷愁愁更愁”,他一見到歌妓,一下又勾起了對王氏的思念,失去王氏后的孤獨、凄楚、愁苦一下全涌了上來,更有“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取次花叢懶回顧”的情結(jié)。本來與王氏二人琴瑟相和,而如今是琴裂弦斷,回到住處,一眼看見掛在墻上的王氏遺物,不禁悲從中來,回想當年每當他在官場失意后,賢妻總是取下這把錦瑟輕撥絲弦,彈出舒和的琴調(diào)為他排遣幽幽的愁緒。而今物是人亡,這次弟,怎一個孤獨了得,情不能自禁,開硯展紙,捋袖揮毫,寫下了這首《錦瑟》詩,以表達自己對亡妻的思念。傾述自己現(xiàn)在的孤獨、寂寞、無聊,毫無生趣的哀傷。
通過對李商隱人生經(jīng)歷和這首詩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我們不難看出《錦瑟》一詩,應該是“悼亡”詩。那么到此至少我們知道了打開這個迷宮的鑰匙所在了。
再看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該詞歷來評價甚高,特別是陸放翁以為該詞扭轉(zhuǎn)了北宋詞風,“引來天風海雨,一洗綺羅香澤”,更有認為蘇軾該詞開啟了豪放詞的先河,也是豪放詞的代表。也因為該詞,蘇軾成為北宋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但是我們以為該詞基調(diào)雖豪放,情感卻婉郁。有人曾看到了這一點,可惜沒有全面分析,只是說:“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些句子略顯低沉,甚至是敗筆,影響了其豪放風格。但我們細細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該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難看出該詞的風格和情感脈絡(luò)。
蘇軾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出生于眉州眉山,其父乃《三字經(jīng)》中“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洵,蘇洵是一位放浪不羈、樂善好施、發(fā)奮雖晚但卻用功甚勤的一位讀書人,家庭也算殷實,其妻程氏達理知書,恪守婦道。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父親的影響,蘇軾自小就養(yǎng)成了放浪形骸、豪放灑脫的性格,更奠定了“學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的文學功底。嘉祐二年(1057)與父親兄弟一起參加科舉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高中進士第二(本為第一,歐陽修誤以為乃其弟子曾鞏,忍判第二),此時蘇軾年方21歲,可謂春風得意,加之與其妻王弗結(jié)婚不到三年,真是燕爾新婚,金榜又題名,堪比三國周公瑾,與小喬燕爾新婚又立下赤壁破曹操的赫赫戰(zhàn)功。嘉祐六年(1061)應中制考試,又高中頭名,受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蘇軾也是英氣勃發(fā),準備大展宏圖,可惜又遇母親病故于汴京,只好父子三人丁憂扶喪歸里。母親丁憂剛?cè)辏?063),在他29歲時他的發(fā)妻王弗撒手人寰,王弗是蘇軾的姨表妹,可謂青梅竹馬,且王弗的才華姿容均很出眾,亦知書達理,明曉事體與蘇軾有“垂簾聽政”的故事,林語堂先生曾這樣評價王弗:“才華過人的詩人和一個平實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之時,往往是顯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個詩人丈夫,而是那個平實精明的妻子”。蘇軾將愛妻安葬在母親墳旁,據(jù)說還在那里種植了3000株松樹,十年后還專門寫了一首悱惻悲淚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記夢》。慈母的辭世,愛妻的撒手,縱使鐵漢應掉淚,就是高山也低頭。但是打擊仍未結(jié)束,還在接踵而至,1066年5月父親蘇洵又病逝,雖然1068年續(xù)娶王弗的堂妹王潤之為妻,但遠慰藉不了蘇軾失母、喪妻、損父之痛。宋神宗熙寧二年,33歲的蘇軾服滿還朝,由于丁憂期間的所見所聞和朝廷現(xiàn)狀對此,他有了自己的觀點,結(jié)果又卷入黨爭的漩渦,且朝中的故友、老師均已被迫離京,他本人又不見容于朝廷,所以自求外放,調(diào)往杭州作通判,這意味著蘇軾的高調(diào)人格一下跌入低谷。這是蘇軾步入仕途的第一次挫折,挨的第一記重鞭,雖是一鞭遠甚萬箭,擊碎了其心,打斷了其筋,催掉了其魂,真可謂長使英雄淚滿巾。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后,被調(diào)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等,持續(xù)了大約10年,其實他在密州時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中已表達出了朝廷對他的錯誤處理,希望當朝能象漢文帝派馮唐持節(jié)去赦免云中郡太守魏尚一樣知錯能改,重新重用他。然而在元豐二年(1079),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43歲的蘇軾遭遇了生平第一大禍事,那就是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詩句,以“文字毀謗君相”羅織罪名,制造了宋代最大的文字冤案之一:“烏臺詩案”,詩案將蘇軾捕系下獄,獄中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有宋太祖定下的不殺士大夫之國策,才使得他躲過大劫,保住了項上人頭。出獄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民間自衛(wèi)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shù)臀?,并無實權(quán),而此時的蘇軾經(jīng)歷了失親人、喪愛妻、生與死的變故,鋒芒全失,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黃州后,心情郁悶,倍感孤獨無助,加之生計維艱,他還于公余帶領(lǐng)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荒坡地,親自種田幫補生計,他還自嘲式地給自己取號“東坡居士”。由于年歲的虛增,歲月的流逝,被打擊、壓抑的苦悶常常折磨著他,為了排愁解悶,他常獨自一人晚上在江邊、東坡買醉,也曾多次一人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并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情感,來傾述自己的苦悶和悲愁,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和牢騷。
當我們完全了解了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和該詞的詳細創(chuàng)作背景后,不難看出,該詞表露了歲月易逝,功業(yè)未成的哀鳴;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悲嘆;江山依舊,人生如夢的鳴咽;長醉不醒、寄情江月的自棄。由于蘇軾性剛而塞,物或不容,既已名世 ,亦以不逢,化入該詞猶如英雄氣短的吶喊,慪氣都很豪邁,所以該詞基調(diào)雖豪放,情感卻婉郁,也無怪乎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郁曲之句了。
參考文獻
[1] 蘇雪林.李義山戀愛事跡考[M].北新書局,1927.
[2] 林語堂.蘇東坡傳[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5.
[3] 王宗稷.蘇軾年表.
[4] 蘇軾.《西方阿彌陀贊》序.
[5] 蘇轍.祭亡嫂王氏文.
[6] 蘇轍.再祭亡嫂王氏文.
[7] 張宗橚輯.詞林記事[M].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校訂重印.
[8] 馮潔.王谿生詩集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
[9] 朱鶴齡.李義山詩注[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