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蓓在2014年9月12日《北京日報》撰文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逼渲?,“傳道”是第一位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對教師的基本認識。所謂“道”,就是價值、思想、道理,就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文化。在這方面,教授和傳承中國古代文化經(jīng)典具有特殊意義。經(jīng)典詩詞,代代傳誦,不僅具有形式韻律上的美感,更蘊含著中國人所特有的價值情感和人文追求。一些中小學教材對此大幅刪減,不僅誤人子弟,而且忘本忘根?!皫熞舱?,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經(jīng)典詩詞以及其他表達中國文化的典型符號應(yīng)該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永久的記憶,成為文化傳承的基因,我們民族的根在這里,傳道的根也應(yīng)當在這里。
中華文明幾千年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nèi)A夏先人經(jīng)驗、智慧的結(jié)晶。中華文化植根于中華兒女的內(nèi)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方式。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我們長期佇立于世界精神高地的基礎(chǔ),而且也是我們汲取精神養(yǎng)料、堅定文化自信的富礦。要說中國人在哪方面最應(yīng)有信心,文化可以說無出其右。倘若我們在這上面都丟掉了自信,搞起了“去中國化”那一套,無異于邯鄲學步,自亂陣腳。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教人系好人生第一??圩拥哪莻€人。一名好老師,理所當然要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文化自信的塑造者。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課堂講壇、校園陣地就是教師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學生心田的舞臺。在這三尺講臺上,教師不僅要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講出道理、做出榜樣,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也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生底線,更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心系祖國、熱愛人民,積極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為實現(xiàn)我們民族夢想的正能量。
一段時間以來,在經(jīng)濟社會轉(zhuǎn)型,特別是市場化沖擊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對老師的定位,包括一些老師自己對自身使命、職責的認識也出現(xiàn)了模糊,舍本逐末的問題層出不窮。有的老師片面追求升學率與教學業(yè)績,挖空心思在提升考試成績上做文章,對學生的人格、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有的老師目光盯在“科研”上,一門心思搞項目、拿經(jīng)費、評職稱,忽視了向?qū)W生普及基本的社會常識和做人之道。職責上的模糊和錯位,反映到學生培養(yǎng)上,就是“高分者”不少,但往往有學問,沒文化;會打拼,缺素養(yǎng),未必具有健全的人格,或未必具有國家價值觀認同,這一情況亟須扭轉(zhuǎn)。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講臺雖小,責任卻重,教師應(yīng)當肩負好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神圣歷史使命,在實現(xiàn)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上有所作為。老師身正、心定、博學,有其道、守本業(yè)、求不惑,教出的學生才會有力量,成為實現(xiàn)國家和民族夢想的主力軍。endprint